6月10日,中国人口学会举办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会上的热议话题。5月5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和工作要求,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安排,针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对人口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如何准确理解“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制定积极有效的生育支持政策?会上多位学者就此展开热议。
南都记者关注到,还有与会学者提出,当前生育率低是由于疫情下生育推迟导致的进度效应与我国生育下降长期趋势叠加,认为未来我国生育水平将会一定程度逐步回升。
6月10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南都记者 王凡 摄
学者:跳出人口增长单维视角,以均衡发展作为人口发展的目标
何为“人口高质量发展”?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在研讨会现场谈道,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人口规模的确是重要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因素,但不是国家强盛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人口负增长过程呈现出早期人口规模变化温和、远期剧烈的特征,警示我们必须开始着手应对和治理远期问题。
原新认为,中央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是,我国的人口机会和收获人口红利的重点已经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优势,转型为更强调以人口质量提升为基础的资本型人口机会和人力资本红利。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健认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有两个内涵:其一是高质量的人口,今后应以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为重点,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其二是高质量的人口发展,今后应跳出人口增长的单维视角,从多维协调的角度重新审视人口发展,以均衡发展作为人口发展的目标,要通过实现人口系统内部数量、结构和素质各要素间的动态均衡,以及人口系统与外系统间的动态均衡,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宋健强调,当前需要厘清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人口发展具有规律性,应以均衡为主线,尊重人口发展规律,兼顾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顺势而为,不能削足适履。
在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金牛看来,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人才红利的源头,通过人口“质量”增益弥补“数量”损耗和“结构”老化,产生持续性的人才红利,以弥补时期性的传统人口红利的衰退,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动力源。
基于此,金牛提出,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需被作为提升高质量人口机会的战略工程,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是中国式人才红利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他认为,就业优先和产业升级将成为高质量人口机会转化为人才红利的战略抓手。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高劳动参与率和生产率,将健康福祉转化为生产力,将教育传承转化为创新力。同时,还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动适应未来劳动力数量、结构和质量变化。
学者:目前低生育率多由生育推迟导致,建议制定针对性鼓励政策
如何抓住适龄人口的心理,为支持生育制定积极有效的鼓励政策,也成为会上讨论的一个重点。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翠玲认为,尽管新冠疫情消退,但全球经济衰退引发的各国失业率和贫困率急剧上升,同时疫情以来政府支持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干预措施也在逐步取消,群体心理焦虑、生计担忧、年轻群体的就业、收入状况不确定性还在加剧,加之在年轻人群体中新冠大流行对亲密生活的破坏性影响尤其显著,这些因素均会对今后几年的家庭组建产生不利影响。欧洲学者据此估计,未来不少低生育国家的生育水平还将进一步走低 。
张翠玲认为,这表明,后人口转变时期生育率的变化没有固定的方向,不存在生育率下降再回升的确切阈值,经济、社会、生活不确定性较强的背景下,生育水平的波动较大。
而据出生人口监测数据分析显示,新冠疫情的影响与我国生育下降长期趋势叠加,也进一步压低了我国近年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率。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的追踪调查中,有30%的调查对象表示因为疫情推迟了2019年的生育计划。
张翠玲认为,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来看,2022年,27-34岁组的1孩出生有所增加,1孩生育水平开始止跌并微弱反弹,显示出推迟的1孩生育计划在缓缓恢复。
她表示,目前我国的低生育率更多是生育推迟导致的进度效应,随着生育年龄推迟的减慢和终止,生育进度效应逐渐减弱,随着推迟的生育计划得到全部或部分实现,我国生育水平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回升。
张翠玲建议,需要针对形成低生育率的主要原因和未满足的群众需求,确定合情合理的政策。通过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全方位的性别平等环境、有助于生育实现的文化氛围、包容的多元的婚育观念与行为、提供多方面支持的生育友好政策,改变低生育的条件,通过提高生育支持政策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不断落实鼓励性、福利性、保障性的生活经济配套政策措施,增强家庭发展中的经济韧性、福利韧性、文化韧性以及家庭生育的“福利增量”。
学者:1.38亿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段成荣在此次会议上提出,1.38亿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儿童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全面促进儿童发展,每一个儿童都不能落下。”他说。
七普数据和相关报告显示,我国2.98亿儿童中,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达1.38亿,包括7109万流动儿童,6693万留守儿童,合计占全国儿童的45.6%。
段成荣认为,7109万流动儿童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因异地高考受阻而返乡就读或直接工作的孩子明显增多,异地中考仍存在地区壁垒,很多家庭只能让子女留在家乡就读小学和初中。再比如,个别特大城市提高流动儿童的入学门槛,使特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留守的概率显著增加。此外,早期托育服务匮乏,增加了孕产妇回流和婴幼儿留守的可能,儿童和家庭在流入地尚未获得相应的公共服务和经济社会资源,市民化进程受阻。
他还谈道,另一个亟须关注的群体是6693万留守儿童。目前,有关城镇留守儿童的制度设计几乎是空白。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家庭教育和照料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和安全面临威胁,也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
“目前,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缺乏充分的和优质的养育资源和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后义务教育资源。” 段成荣总结道。
针对上述问题,段成荣建议,应研判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人口发展形势,在“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做好全方位战略部署。加强教育可及性与公平性,保障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获得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落实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政策,加强对儿童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聚焦儿童早期托育养育困境,完善婴幼儿照料体系,减少城乡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的生育和养育成本。
采写:南都记者 郭若梅 王凡 赵霖萱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