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方案》一周年|粤港澳谋科创合作,南沙争当“第一站”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3-06-14 09:21
湾心奔涌向世界.jpg

国务院印发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为推动南沙高质量发展布局谋篇,“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列于方案五大任务之首。

南沙位于广州的最南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在此汇聚,是珠江流域通向海洋的通道,连接起珠江口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重要枢纽节点,距离香港38海里、澳门41海里。

区位优势叠加政策红利,《南沙方案》公布一年以来,南沙在促进科技创新合作及成果共享方面发力,力图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壁垒。《南沙方案》提出,要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聚集。

微信图片_20230201171211.jpg

南沙新区航拍图。

近年,南沙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成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2022年,南沙区完成地方生产总值2252.58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全市第一。区内三次产业结构为3.2:44.2:52.6。年内新签约项目227个,同比增长87%,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及先进制造业项目占比达76%、总投资额近4000亿元,获评中国投资热点城市。

科技创新被视作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定位。2022年10月,根据广州市统计局、科技局、财政局发布的《2021年广州市主要科技活动情况公报》,2021年南沙区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再创新高,首次突破一百亿元,达116.21亿元,同比增长71.5%,增幅最多,增长最快,高于全市增速57.7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45%,较上年提高1.7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3.12%)2.33个百分点。

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涂成林表示,《南沙方案》要求南沙在建设粤港澳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发挥枢纽平台功能,这意味着南沙要成为引导更多港澳与国际的优质创新资源流向大湾区的“第一站”。


港科大(广州)进驻

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区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撑。2022年6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设立,落地南沙庆盛枢纽西北角,已于同年9月1日正式开学,开设先进材料、智能交通、微电子等15个硕博士专业。港科大(广州)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将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首批开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计划2023年开始招生。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jpg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方供图

同年8月,广州南沙区副区长欧阳健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港科大(广州)学科设置与南沙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高度契合,将孕育形成“硅谷效应”,推动南沙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10月,南沙与港科大(广州)签署合作协议,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6个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目前,港科大(广州)已与近十家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包括港科大(广州)-中国移动元宇宙联合创新实验室、港科大(广州)-大普通信高性能时钟芯片联合实验室、港科大(广州)-趣丸科技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等。

走进港科大(广州)校园,大楼间彰显着对称感,室内设计充满科技感。推开智能自动驾驶技术中心的大门,无人安防车、无人配送车、无人观光车一字排开,技术员和博士生正在室外车道做无人驾驶接驳车(shuttle car)测试,另一边摆放着将在机场投入使用的无人运输机器。在全透明的玻璃实验室中,研究人员专攻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和高功率电机。

4054x2673_6486db79d21a8.jpg

港科大(广州)智能自动驾驶技术中心摆放的各类自动驾驶产品。

4240x2832_6486db8398476.jpg

工作人员正在无人观光车上做研究测试。

4240x2832_6486db847e054.jpg

技术员和博士生正在室外车道做无人驾驶接驳车(shuttle car)测试。

4209x2811_6486db8f8e918.jpg

港科大研发的无人配送车。

2017年,香港科技大学刘明团队研制出低速无人车系统。2018年,港科大孵化企业一清创新(UDI)正式创立,研究应用方向将激光雷达、视觉与三维数据处理算法和深度学习、多传感器融合相结合,提供从整车、软硬件及算法的L3、L4无人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自动驾驶实验室研究人员介绍,目前团队有70多位成员,他们的学科背景交叉融合。在商业应用方面,已与富士康、顺丰、广州港集团等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研究人员表示,中国有大量丰富的应用场景,是发展无人驾驶技术的沃土。

与市场链接,让科研成为有根之木、有水之源。去年9月开学以来,截至今年5月中旬,港科大(广州)的校企合作项目超过50项,其中多项专利正在产出,涵盖微电子、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港科大(广州)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学校建成开学,一批港科大校友企业落地广州,选择在南沙区发展,找到了新的支撑平台和合作伙伴。

另据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市校(院)企联合资助项目合作协议,广州市科技局、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港科大(广州)三方探索构建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采用“市财政资金+区财政资金+单位自筹经费”的市区校(院)企联合共建模式。

南沙方案提出,加强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科创成果内地转移转化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承接香港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海洋科学、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涂成林建议,南沙要提升政策格局,加快探索港澳及国际科技成果在南沙高效率转移转化的创新机制,形成科学有效、可复制的模式。

“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此外,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交易市场尚待形成一个规模大、标准统一的市场。”港科大(广州)有关负责人表示。


科创企业落户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香港科大(广州)入驻招生带来了示范、辐射、拉动效应,南沙科学城、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建设项目明显提速了,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近期也会正式入驻中科院明珠科学园,科创合作平台的支撑效应将越来越显现。”涂成林说。

南沙区科创发展呈现出多元化、高端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南沙区持续加强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推动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

除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外,根据南沙方案,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都榜上有名。该方案还提出,对南沙有关高新技术重点行业企业进一步延长亏损结转年限。对先行启动区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按程序制定优惠产业目录。

随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提质增效。南沙区官方材料介绍,广汽丰田五线、南砂晶圆、芯聚能、联晶智能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融捷电池、沃森生物、巨湾储能等项目动工建设。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建成投产,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参与研制的国内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实现成功首飞。

首枚“南沙造”火箭成功发射“一箭26星”.png

6月7日12时10分,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中科宇航公司参与研制的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本次发射采用“一箭26星”的方式,将搭载的试验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4月18日,南沙区副区长马洁红在第九届广州国际投资年会期间表示,自2022年6月《南沙方案》落地后,在南沙区新签约项目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提高。

南都记者了解到,目前南沙集聚了1000多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业,25家企业入选2022年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2022年5月,云从科技成为科创板人工智能第一股。

在金融支持方面,2023年2月,广州产投集团宣布,1500亿元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将以公司制形式落户南沙区,重点投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消费等重要产业领域。另有500亿元的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将采用有限合伙形式落户南沙区,致力于“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创新”。

涂成林建议,南沙在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加快合作平台和项目等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力气系统推进相应的国际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尽快构建适应高水平开放的科创保障机制与生态环境。另外,南沙还要积极发展检验检测、信息服务、国际法律、金融创新、教育培训等生产与生活服务配套体系,构建良好的科创产业发展生态。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卫国 裘萍

统筹:李颖 冯芸清

执行统筹:莫郅骅 黄琼红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郑雨楠 黄姝伦 王诗琪 实习生 刘禹 通讯员 南宣

摄影:南都记者 徐杰 部分图片由南宣提供

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出品

编辑:莫郅骅,黄姝伦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心热度 南沙“作答”——《南沙方案》发布一周年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