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在广东也逃不过!湾区标准里的20种经典凉茶你喝过吗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原创2023-06-16 21:36

新时代,新征程;大湾区,大未来!

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上线“湾区100”数据视频栏目,用100个数据纵览大湾区的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描绘大湾区的朝气蓬勃、万象更新,书写大湾区的同心逐梦、携手前行。

每期一个小数据,带你看懂大湾区。

又到荔熟蝉鸣、暑热蒸腾的时节。最近,连广州的大熊猫也吃起了荔枝喝起了凉茶。据饲养员介绍,凉茶里主要是夏桑菊和板蓝根,是为了给大熊猫“祛祛火”。

本期“湾区100”,一起聊聊连大熊猫也在喝的凉茶,感受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的饮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

凉茶有了“湾区标准”

20种凉茶对症治“热气”

凉茶“既不凉,也不是茶”,而是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而成的饮料,其诞生与岭南独特的气候和水土密切相关。

岭南地区天气炎热潮湿,中医认为炎热潮湿的气候易引发湿热等身体状态(即俗称的“热气”或“上火”)。岭南先民们结合中医药理论,将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祛湿等功效的草药配伍,煮而饮之,凉茶因此产生,成为千年来岭南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被戏称为大湾区人的夏日“续命水”。

今年4月,粤港澳三地在深圳共同公布110项“湾区标准”,以大湾区高共性、易融合的重点民生领域为切入点,涵盖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物流等25个领域,其中便包含了《传统凉茶使用指南》。

粤语有句俗话:“大病睇医生,小病饮凉茶”。在《传统凉茶使用指南》里,广东妈妈口中的“热气”也有了量化指标,分成了“实火”“湿热”“燥热”“虚火”四种,分别对应了清热泻火类、清热祛湿类、清热润燥类、滋阴降火类四类传统凉茶,根据“热气”轻重程度还可进一步对应20种不同清热功效的常见凉茶品种。

根据标准,这20种传统凉茶品种可对症治“热气”。岭南湿热,祛“湿热”的凉茶方子最多,有廿四味、癍痧凉茶、鸡骨草茶等11种,泻“实火”用罗汉果凉茶、夏桑菊等5种,清“燥热”可选择茅根竹蔗水等3种凉茶,降“虚火”用甘露茶这1种就对了。

凉茶文化经久不衰

成为大湾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名片

“凉茶文化”历史悠久,承载着大湾区人旧时生活印记。

据1869年的香港特区政府宪报记载,当时每艘从香港漂洋过海到美国的苦工船都载着煲“廿四味”凉茶的中药材料,甚至还有乐队取名叫“廿四味”。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广州上下九的凉茶铺已经成行成市,那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凉茶铺多过米铺”。

1958年的《澳门年鉴》中还专门开列一项“生药凉茶”,罗列有凉茶铺28家、凉茶档逾百家,而当时澳门人口只有15万人左右。

凉茶的精髓在于配方。2006年,在粤港澳联合申报下,由三地21家凉茶生产企业拥有的18个品牌、54个秘方及术语,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凉茶文化迎来新的发展里程碑。也是在当年,凉茶饮料以400万吨的销量首次超过了可口可乐在中国大陆的销量。截至2007年,粤港澳三地共有189个凉茶秘方进入非遗名录。

借此东风,凉茶渐渐走出国门,成为外国人眼中的“东方神饮”。比如,被称为“凉茶始祖”的老字号“王老吉”如今卖到了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并在美国纽约建立第一家凉茶博物馆,还在《Nature》子刊等期刊上发布凉茶“下火”的相关研究成果,向世界宣传凉茶文化。

从街头巷尾一家家的凉茶铺,到超市货架上一罐罐凉茶饮料,再到茶饮店里一杯杯现泡凉茶,走过上千百年,凉茶的载体虽然有所改变,但其背后的配方与智慧一脉相承,都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如今,加速“走出去”的凉茶正在成为大湾区文化的重要名片。

第11期.jpg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张纯

执行:唐静怡 熊润淼 谢小清 麦洁莹 李伟锋 实习生 黎馨徽 王敏 谢文迪

设计、动效:原毅 欧阳静

数据来源:粤港澳大湾区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官网、南方日报等公开媒体报道

编辑:唐静怡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区100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