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是一部气度不凡的民族寓言”,“写尽了百年人事的变迁,写出了人生百态”,“阅读这部作品能感受到中国作家对农村生活充满了深深的情感”……围绕胡学文的长篇小说《有生》,中哈两国青年学子展开了别开生面的热烈探讨。
6月15日,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开幕当天,一场名为“新时代·新丝路”的国际青年阅读交流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创新中心举办。围绕长篇小说《有生》,参与分享交流的读者分别来自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两所顶尖学府——中国人民大学和欧亚国立大学。在中国作协 “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支持下,《有生》中文版出版方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和哈文版出版方欧亚-阿斯塔纳出版社共同主办了这次跨国界、跨文化的创新性阅读交流会。
欧亚国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阿克巴尔汗·达吾列塔勒,哈萨克斯坦欧亚-阿斯塔纳出版社社长阿达依,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副主任、“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负责人蒋好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评论家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陈阳,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有生》作者、著名作家胡学文等出席交流会并致辞。
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阿布杜姆尔扎耶夫·阿斯哈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秘书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刘玮及中国人民大学和欧亚国立大学的多位青年学子出席交流会。本场活动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赵阳主持。
“青年”是本次交流活动的主角,放眼全球,青年也是当下文学阅读的主要人群,从“文学”“青年”与“世界”这几个关键词出发,《有生》是具有世界眼光和地域特色,同时能被青年广泛接受的文学。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首先介绍了《有生》的出版情况以及组织此次活动的初衷。他表示出版社不仅要推动中文图书的版权输出,更要关注中文图书的海外阅读,更好地发挥文化在世界各国交流互通中的重要作用。长篇小说《有生》多版本的外文版的出版充当了跨文化、跨民族交流与沟通的纽带,这次“中哈”青年针对《有生》的阅读交流会,也是探索世界文学交流、青年交流新方式的一次尝试。未来,希望能以本次活动为起点,举办更多的系列中外阅读分享活动,发挥出版的“桥梁”作用,推动更多优秀的中国作家、中国作品“走出去”,也吸引更多优秀的世界文学来到中文世界。
哈萨克斯坦欧亚-阿斯塔纳出版社社长阿达依
哈萨克斯坦欧亚-阿斯塔纳出版社社长阿达依分享了哈萨克语版《有生》翻译出版的经历,翻译组为了原汁原味展现中国中原地区老百姓近百年的生活状态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他表示,这部作品打破了语言的边界,让世界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副主任、“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负责人蒋好书
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副主任、“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负责人蒋好书表示,此次《有生》阅读分享活动非常精彩,来自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青年读者同台交流,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学的开放性与国际性。文学是沟通中外读者心灵的桥梁。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由中国作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也将与更多出版社、作家、海外机构合作,一起让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让中外青年人有更多共同话语、更多理解共鸣,从作品中感受生命的宝贵、汲取信仰的力量,探索共同的美好未来。
欧亚国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阿克巴尔汗·达吾列塔勒
欧亚国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阿克巴尔汗·达吾列塔勒认为小说《有生》最大的文学价值,应该是以生见死,以生的状态去对抗民族与族群灾难。在哈萨克文翻译过程中尊重和保持了原文风格,结合哈萨克斯坦的语言习惯,用富有文学色彩的表达方式,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和普通读者陶醉于文学的海洋中。他衷心希望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哈萨克文,让哈萨克斯坦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中国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评论家杨庆祥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评论家杨庆祥认为这部作品具有很典型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气质特征,胡学文的《有生》为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书写,以生命为中心,讲述人性复杂和人心纠葛。这种书写提醒了我们,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的想象和书写在延续的同时还存在很多种超越的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陈阳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陈阳则从“祖奶”的人物形象角度进行了解读。他认为,祖奶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但又是中国人性格的“形象”,一个抽象概括的“典型形象”。实际上,看懂了祖奶,也便看懂了神仙的生成路径。它既是一种超越的结果,也是在日常烟火里隐含的“真意”。
作家胡学文
作者胡学文听完各位教授、大学生对《有生》的真知灼见后感慨道,作为作者有不安,有惊喜,有启发,有收获。作品面世后,特别愿意倾听他者的评价。评价或评论也是文学的一部分,有阅读,就会有回响,而文学的意义也在于此。远有远路近有近路,均有抵达的方式,是文学让距离缩短。
《有生》出版于2021年1月,是作家胡学文历时8年创作而成,全书近60万字,出版后迅速包揽了2021年度国内几乎所有文学专业奖项,《有生》是一个起始于接“生”的故事,它以接生了大约一万两千余人的祖奶为主干,以被祖奶接引到人世的众生为枝叶,为读者构建起一方土地上的生命本相。作为一个跨越百年历史的家族故事,《有生》是关于生命、命运和百年中国历史的沉甸甸的小说,它被评论家认为是百年中国的生命史诗。
在随后举行的国际青年阅读交流会上,中哈两国的青年读者畅谈自己阅读《有生》的体会。
韩欣桐
中国人民大学的韩欣桐同学谈道:“靠着‘有生’,一代代人携带着属于自己的禀赋,在无限阻碍和折磨里完成自我,他们的苦难和幸运在错杂的交互里组成了生命和历史的洪流。在胡学文的小说里,他既为女性带有更多无奈与愚昧性的付出而心痛,也为残酷的现实生活环境带给她们的屈辱而愤慨,但他赞赏她们的善良顽强、韧性和忍耐。”
施布莱·叶尔哈兹
欧亚国立大学的施布莱·叶尔哈兹同学谈道:“《有生》是一部大书,说它是大书,不只是容量大,更多是说它几乎写尽了百年历史的沧桑,写尽了百年人事的变迁,写出了人生百态。”努尔德别克·唐努尔同学则认为:“阅读这部作品能感受到中国作家对农村生活充满了深深的情感。这部小说翻译得非常出色,语言生动,情节引人入胜,也让外国读者更多地了解了中国文化。”
活动现场嘉宾合影
据悉,这部兼具民族性、传统性、现代性、开放性的《有生》,也很快进入全球视野,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目前,《有生》已被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机构密切关注,实现了英文、德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等14个语种的版权输出。今年4月份,在英国伦敦书展和欧亚国际书展分别举办了《有生》英文版和哈语版的盛大首发式。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