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量超过一众老牌大型险企,深圳这家小型机构有何来头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3-06-18 12:09

一家小型保险机构,为何投诉量却超过一众国有险企、大型险企?6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2023年第一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监管部门接收并转送保险消费投诉26188件,同比下降1.3%。其中,涉及财产保险公司的消费投诉11398件,占投诉总量的43.5%。

作为财险阵营,众惠相互保险成为焦点。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 2023年第一季度,众惠相互保险从总投诉量、亿元保费投诉量、万张保单投诉量,到理赔纠纷投诉量、财产险其他保险纠纷投诉量等五个指标,均位居财产保险公司首位。

“亿元保费投诉量”是行业中位数的近200倍

通报显示,从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诉量情况来看,一季度众惠相互保险的投诉量最多,达1900件,占财产保险公司投诉总量的16.7%;其次是人保财险1723件,占比15.1%;众安在线财险1537件,占比13.5%;太平财险1371件,占比12.0%。随后还有太平洋财险(498件)、平安财险(476件)、泰康在线财险(418件)、大地财险(414件)、国寿财险(269件)等,其中不乏国企和大型企业。

相关财产保险公司投诉量情况(单位:件).png

相关财产保险公司投诉量情况(单位:件)

如果换个视角,从“亿元保费投诉量”这个更为客观的“投诉率”指标看,众惠相互保险更是“一骑绝尘”。

2023年第一季度,财产保险公司亿元保费投诉量中位数为3.66件/亿元。其中,众惠相互保险664.87件/亿元;众安在线财险25.62件/亿元;太平财险16.11件/亿元;泰康在线财险11.07件/亿元;华泰财险8.43件/亿元;安华农险4.02件/亿元;阳光农险3.66件/亿元。

图三 相关财产保险公司亿元保费投诉量情况(单位:件亿元).png

相关财产保险公司亿元保费投诉量情况(单位:件亿元)

从该投诉指标看,众惠相互保险是行业中位数的近200倍,也是第二名众安在线财险的20多倍。

实际上,这也不是首次“领跑”。今年初,原中国银保监会网站披露了《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关于2022年第三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众惠相互保险亿元保费投诉量居财产保险公司首位。

超500名中小微企业及自然人发起,初始运营资金10亿

对于这家成立只有六年的小型规模险企而言,投诉量居高不下的背后,也引来业界对于众惠相互以及相互保险这种模式的更多关注。

早在2017年初,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简称众惠相互)率先获批成立,成为中国首家经国务院同意试点、中国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性相互保险组织。

相互保险——这一在国际市场上成熟且主流的保险组织形式,在我国也逐渐浮出水面,进入试点。业内人士介绍,所谓相互保险,就是指由一些对同一危险有某种保障要求的人所组成的组织,以相互帮助为目的,实行“共享收益,共摊风险”。集团成员交纳保费形成基金,发生灾害损失时用这笔基金来弥补灾害损。

那么,相互保险与传统的保险有何区别?业内解释,最大区别在于相互保险组织没有股东,保单持有人(会员)的地位与普通保险股份公司的股东地位相类似,相互保险组织的盈余最终归会员所有。众筹的基金用以会员之间相互保险,被称为以互联网思维开展保险业务。

作为该保险模式的代表之一,来自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的官网显示,众惠相互位于金融创新窗口深圳前海,初始运营资金10亿元,主营业务包括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短期健康和意外伤害保险等。作为中国首家“会员制”保险组织,众惠相互由前海金控等12家企业及自然人提供初始运营资金,以天云融创数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546名中小微企业及自然人共同发起设立,涵盖医疗、健康、科技企业以及金融领域专家学者。

按照今年其披露的2022年年报,去年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8.14亿元,保费收入创开业新高,保费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48.78%,会员人数已超过226万人。其中,健康保险业务占比超过9成。

保险创新模式的规范化和市场化,尚待考验

据观察,在此番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对众惠相互通报的1900件投诉里,97.8%来自理赔纠纷,折射了行业规范问题。实际上,这个新鲜事物也在我国保险行业发展中不断试错与适应。

早在2019年1月10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公告,通报了2018年5月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工作、以及近期监管备案中发现的关于人身保险产品近期典型问题的通报。据悉,银保监会此次点名的企业中就包括相互保险。其中,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信美相互)被指特定医疗保险产品存在保额虚高、缺乏定价基础等问题。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蚂蚁保险和信美相互在2018年10月16日联合推出“相互保”,9日内用户数突破1000万。不久之后,该产品更改为“相互宝”,并宣布不再由信美相互承保。

值得留意的是,众惠相互董事长李静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言,受疫情影响相关产品赔付支出超出预期,2022年众惠相互健康险业务出现较大承保亏损,同时理赔纠纷问题显现,这都是公司未曾预料到的风险。按照她的说法,“作为一家中小险企,更应该守住底线——不冒进、不冒险、不侥幸;然后就是苦练基本功,不断进化,打造核心能力,形成公司的增长曲线。”

据观察,在保险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发展特色业务,是夹缝之下中小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必选之路。但是,相互保险这种特殊保险形态的市场化、规范化和大众接受度,尚需要时间考验。

记者注意到,为规范相互保险组织信息披露行为,增强经营管理透明度,原中国保监会早在2017年就发布了“关于加强相互保险组织信息披露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文件,对行业进行约束和规范。

为鼓励这种保险模式,2022年12月,中国银保监会海南监管局、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创新医生医疗责任互助保险机制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相互保险创新模式在海南省先行先试。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杨燕绥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相互保险在医生医疗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该模式是基于共体风险相关人制定治理协议,建立共同体基金,按照协议理赔,能够适应健康管理服务的高成本和微利特点,因此发展相互保险是有意义的尝试。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

 

编辑:卢亮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