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计划在粤招生约3700人 今年按院系专业招生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3-06-19 15:51

800x400_635662168b93b.jpg.png

南都讯 日前,中山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校园开放日活动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考生和家长齐聚美丽的康乐园,了解本科招生的相关资讯,与院系师生面对面交流,领略百年中大的风光韵致。据悉,2023年,中大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7730人(内地)、华侨港澳台学生500人,在广东招生约3700人,招生规模跟往年相比保持稳定。

今年广东招生计划增加20个 按院系专业招生

活动上,中山大学副校长刘济科为考生介绍中大最新办学成果和人才培养特色,招生办公室主任荐志强解读了中大最新招生政策,并对考生高考志愿填报进行了详细指导。

据了解,今年学校在全国各省(当然含广东省)承诺“零调剂、认加分、无级差、不退档”的政策。招生计划有几大变化:在去年已经给广东省增加5个计划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0个计划,两年连续增值已达25个;今年还增加在广东综评招生数量,由495人增加到620人;今年按院系专业招生,专业更纯粹,如纯计算机、纯电子、纯临床等。

a3e64cb802f1432de437317064671203.jpg

届时,所有大一新生在广州校区南校园集中大类培养,传承大学文化,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共同基础课程建设;建设若干交叉专业,先后设立“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整合科学”等交叉专业,还计划新设“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心理学和逻辑学(APL)”等交叉专业;实施微专业、辅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三级辅修制度;推动接收转专业院系实现“全覆盖”,实施“零门槛”转专业制度,除了招生简章上有明确限制外,所有学生的转出不受限制,接收计划比例提高到30%,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

学校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290多所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拓展联合培养,拓宽交流交换。学校还将通过校院两级项目制管理形式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每个院系都至少牵头1个国际或港澳台合作项目,积极为学生国际化学习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跨文化的理解与沟通能力。

学校鼓励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国家、省部以及学校的各类科研平台,包括国家高端智库、天琴中心、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极地破冰多用途船、精准医学科学中心、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等,都将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创新空间。中山大学还将先进的行业产业技术引入教学,近五年,学校共获教育部立项建设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9项,华为、腾讯、谷歌等60多家企业参加建设。

开展中大美食节和校园文化集市等活动

当天,学校还举办招生咨询展、设置宝藏打卡点、开展中大美食节和校园文化集市等活动,精彩纷呈。

逸仙路上的招生咨询展台琳琅满目。在这里,学校教务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和60多个院系的专业咨询台一齐亮相,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有关专业、政策的答疑服务。许多考生来到自己心仪专业的展台前咨询提问,现场的老师同学耐心解答,提供专业的介绍与详尽的指导。同时,来自全国的41所兄弟院校也一同在现场摆台参展。

2492x1402_6490084211a66.jpg

3234x1820_64900841e19f8.jpg

南校园设置宝藏打卡点,通过趣味形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展现校园魅力。考生家长漫步美丽校园,在“南天百景图”签名墙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在红砖绿瓦间谛听历史脉搏,于一草一木中感受中大气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精神跨越百年,刻于校训印章方寸之上,与“金榜题名”幸运章一起,是中山大学为来访者精心准备的礼物。

开放日的另一个亮点则是“中大美食节”。永芳堂广场飘香四溢,各大食堂推出力作,共同奉上具有中大特色的美食,为来访者提供视觉与味蕾的双重美妙体验。松涛园、学一食堂、南草坪餐厅同样熙熙攘攘,许多考生家长来到食堂“沉浸式体验”,切实感受中大生活的点滴温度。

校园文化集市是中大一张靓丽的名片。在黑石屋前,书画协会的才子为考生家长题写“金榜题名”的祝福语,送上一份最真挚的中大祝福。中大出版社、文创店、生物博物馆与话剧社、书画社等多个社团也齐聚马丁堂前,共同展示精美的文创产品,呈现多姿多彩的社团风貌。“中山手创”“中大印象”等系列精彩纷呈,将古韵优雅的中大风光定格成一帧帧剪影,将追求卓越的中大精神凝结成一幅幅图鉴。许多考生家长于此驻足,在打卡展台的同时选购心仪的文创产品,欣赏多样化的社团文化,感受青春中大无与伦比的魅力。

校园开放日的最后一站是中山大学博物馆。在这里,有“我们这五年”主题展览,以图片、图表、实物、模型及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示中大“宝藏”,生动讲述着五年来学校心怀“国之大者”,奋进新征程的故事,反映了新时代中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忠诚担当。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实习生 陈姝妃

摄影:南都记者 蔡文茵

编辑:孙小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3新课标高考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