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人才培养有何秘诀?这所全国最快创三甲的医院交出答卷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3-06-19 16:44

南都讯 记者程小妹实习生章嘉伊 伍铠澄 通讯员李艾琳 从4个拓荒者到2149名员工,从农民房的3间旧办公室到崭新的医院大楼,“中大质量”+“深圳速度”让成立于2018年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实现了全国新建医院最快成功创三甲的纪录,与此同时,国家自然基金数量四年来稳居深圳前三。

中山七院作为深圳市与中山大学“市校战略合作”的结晶,是中山大学设置在深圳市的首家直属附属医院。成功秘诀在哪里?人才培养有何诀窍?6月18日,中山大学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开展媒体采风活动。在中山大学医科从医从教40余年的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教授介绍了他对“新医科”人才培养的独到见解。 

IMG_7491.JPG

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教授。

“临床与基础”融合 突破教学单调瓶颈

培养具备临床胜任力的医学生

“原来我们的医学模式是基础教基础,基础医学跟临床医学是分开的,而现在,不光是把它合拢了,还要求跟临床医学深度融合。”何裕隆介绍,2018年开业以来,中山七院在全国率先探索让临床医生走上基础课讲台,同时请基础课老师走进临床的“双走进制”教师队伍培养模式,中山七院多位临床医学专家担任基础医学教研室主任,推动临床教师与基础课老师一起教研、集体备课,践行以临床胜任力为核心的医学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以优秀的老师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WechatIMG40.jpeg

何裕隆在中大医学院为学生们上课。供图:中山七院

这一新颖的教学培养模式正是基于中山七院团队对于“中山医”百年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思考:“随着高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我们现有的医生知识结构是否能够满足我们目前病人的需要,新医科的‘新’要‘新’在哪里?”

何裕隆介绍,临床医生参与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相结合,让基础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使学生通过临床案例增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推动医学院基础教师走进医院临床,对临床病例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升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当临床医生为学生上解剖课,讲解案例,他们会走进手术室,直观地带着学生看腹腔镜和手术机器人,探讨‘这个层面是什么,接下去会有什么’,实实在在地接触案例。”何裕隆举例道。

他认为,这一学习模式改变了以往医学教学单调枯燥的情况。“我们知道学医,尤其是前三年是很枯燥的,很多人并不确定自己未来能不能做医生,所以基于我们以前走过的弯路,我们希望大一、大二的学生,从入学的时候就知道一名医生是怎样工作的,所以中山七院的每个科室几乎就是一个教室。”

作为中山大学第七临床学院,中山七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一体规划、一体发展,致力打造深圳的“名医摇篮”。

目前,中山七院成立了28个临床教研室,与医学院共同探索“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当前,中山七院已建立“临床+基础”双班主任制和研究生双导师制,践行中大医科“三基三严三早”教学传统,鼓励优秀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已建立了覆盖本科生见习实习、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和进修生培训的完整教学体系。 

“医工”融合 组建科研团队

联合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

不要让我们的医生一边看病人,一边摇试管,这样真的做不好。”何裕隆谈道,中山七院在建院之初就下定决心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引进专职科研人员,释放医生的时间,从而更加专注于临床诊疗。

为此,中山七院从建院之初起,就采取全球招聘的引才政策,向海内外知名高校和医学研究机构招贤引才,建立近250人“首席科学家+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的科研团队。其中包括中科院士赵国屏院士、陈晔光院士,诺贝尔奖得主Tomas Lindahl、Edmond H. Fisher等荣誉教授,34名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和92名博士后等。临床发现问题,交由专职科研人员进行研究。科研团队70%的时间精力投入临床研究,服务临床,解决临床问题。

IMG_1308.JPG

中山七院打造的复合实验室,融合DSA、CT、MRI等先进影像设备。供图:中山七院

以“医”为目的,以“工”为手段,高水平的“医工”融合,是推动医学领域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也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人才梯队的培养上,目前,中山七院与中山大学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生物信息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智能信息学院等合作开展多个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已有多届药学、公卫、生物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中山七院开展临床轮转交流学习并取得良好成效。

“医工联合、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国内外都在做,去年我们从中大各个院系中吸收了20名最优的学生入读医学院,今年我们会提高3倍,争取吸收60名。”何裕隆介绍,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有助于思维创新,医院教学团队会根据各个专业特点,为各专业个性化设计轮转计划和实习大纲等,促进基础与临床相融合,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理论知识、方法融会贯通,实现在学术研究和思维上的创新。

“中大质量”+“深圳速度”

创造了建院时间最短的三甲医院纪录

从4个拓荒者到800多名员工,从农民房的3间旧办公室到崭新的医院大楼,“中大质量”+“深圳速度”让成立于2018年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实现了全国新建医院最快成功创三甲的纪录,与此同时,国家自然基金数量四年来稳居深圳前三。

而时间拨回到2015年筹建初期,并没有如此乐观的前景。何裕隆笑着回忆道,2015年10月他参加了中山七院的筹办启动会后,和当时中山大学的校长、书记来到了现在的光明区校区。“那会儿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当地的老百姓管它叫‘猪婆山’,听起来就非常乡村,爬上山顶的时候,我们都非常开心,他们说这里是读书的好地方,同时也给了我们中山七院5个要求,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医务人员最高端、门诊量最大、专科门类最全,我听了倒吸一口冷气,因为在没有人气的地方办医院,真的很难。”

但深圳市政府和中山大学的支持给了中山七院创院团队埋头苦干、迎难而上的勇气。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和中山大学的大力支持下,中山七院致力建设成为深圳“规模最大、临床专科门类最齐全、诊疗量最大、诊疗技术最先进、高层次医护人员最多、医德医风最好”的高水平医院,打造成国家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国家级应急与灾难医学中心和国家级保健康复中心。

二期.png

中山七院二期(模拟俯瞰图)。供图:中山七院

医院的一期建设编制床位800张,实际开放床位780张,于2018年5月11日正式开业,当天同步开放门诊、24小时急诊、住院、ICU、手术、健康体检管理等,一开业就成为一家运营成熟的“老医院”,开创了新建医院开业全运营模式的先河。 

目前开设专科68个,引进中大附属医院系统2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团队,80%以上医疗骨干来自中大医科系统,获批省、市级重点专科和培育专科5个、深圳市中医特色专科1个;疑难危重患者收治率达77.20%,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超99%,三四级手术占比达66%;2021年,开业仅4年两个月就顺利通过三甲医院评审,创造了建院时间最短的三甲医院纪录。

“三甲只是我们的一个起点,在三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和改进我们的医疗质量,对标国际一流医院,这是我们的目标。”何裕隆谈道。

据介绍,中山七院二期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总占地面积15.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9.98万平方米,规划床位3200张,建成后医院将成为华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医院,将于2025年3月竣工交付

编辑:程小妹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