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龙眼,龙精虎猛;二点龙头,鸿运当头;三点龙鼻,事事顺利!”6月15日,在广州市车陂村晴川苏公祠里,村民为“东坡号”龙舟举行采青点睛仪式。用新鲜鸡血为龙头眼睛上色,将龙眼树叶子绑在龙舟头上,再以烧肉、荔枝、茶、米酒等为供品祭拜……仪式完成,意味着潜伏一年的龙舟重获新生。
扒龙舟之前,少不了吃一顿龙船饭。“烧肉,寓意红皮赤壮、身体健康;白切鸡,是广东人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龙舟丁,是过去‘扒仔’(粤语,指扒龙舟的队员)的必吃杂粮,现在成为龙船饭不可或缺的菜肴。”车陂村村民苏应昌是广州市非遗传承人,也是第一批广府龙舟文化传承人。他告诉记者,从祭祀仪式到做龙船饭,都少不了广东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身影,蕴藏着一方水土独特的农耕文明因子。
鸡血点龙睛,荔枝祭祖先
长达600多米的直河道,可供4艘龙舟并排游弋。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加上宗族庞大——郝、黄、简、黎、梁、马、麦、苏、王9大车陂姓氏,12个龙舟协会、58条传统龙舟,让车陂村成为广州龙舟“第一村”。其中隶属于晴川苏公祠的155岁高龄“东坡号”,是广州目前历史最长、保存最好的传统龙之一。
鞭炮响,人声沸,这便是每年端午节前后在车陂村上演的热闹盛景。车陂的龙舟民俗文化基本以宗族为单位展开,在水乡人心目中,端午节的热闹不亚于春节。村民们在祠堂诚心祭祀,为龙舟进行点睛、采青等仪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民间舞龙舞狮,开光点睛用的都是公鸡之血。”在晴川苏公祠里,一位被广府人称为“喃呒佬”的法师从生鸡的鸡冠取血,点到龙头的眼睛位置。早在先秦时期,民间便认为公鸡与太阳有关,鸡血可驱疫辟邪。
点完龙眼,就用洗干净的龙眼叶作为“青”绑在船身。“龙眼叶名字寓意好,广东随处可见龙眼树,给龙舟绑上新摘的叶子,代表这艘船的活力回来了,用绿色植物为龙舟赋予生命力。”苏应昌向记者逐一解释这些环节的用意。
祭祀桌上还有荔枝的身影。广东盛产荔枝,每年农历5月正值荔枝上市季节,这颗圆润艳丽的岭南佳果自然也成为受欢迎的供奉果品。在郝氏宗祠里,长老郝富强向记者展示车陂村志,其中便有荔枝、香蕉和龙船饼一同祭祀的照片。郝富强介绍,车陂村有千年历史,龙舟文化历史悠久,许多传统文化、历史习俗都延续至今。
晴川苏氏更是与荔枝有着深厚的渊源。原来,晴川苏公祠的“苏公”便是苏箕,号晴川,是苏轼次子苏迨的儿子。苏箕长于广东南雄珠玑巷,后人迁到车陂定居,修建了晴川苏公祠来纪念他。“到我这一代,算是苏轼第26代后人。”苏应昌向记者展示着苏公祠内悬挂的《岭南红荔》图,并且念起一句有趣的打油诗:皆因老祖食红荔,子孙长作岭南人。
祭拜过后,今年的龙舟便算真正苏醒,可以下水比赛了。起龙、采青、藏龙……直到今天,车陂村保留了完备的仪式环节,成为广府龙舟文化极具代表性的缩影。2017年5月,“车陂扒龙舟”入选广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5月,“车陂龙舟景”正式公布为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吃过龙船饭,扒船更有劲
“食在广州”在广府扒龙舟习俗中同样适用。龙舟饮食文化兼具地域特色和文化风情,以龙船饭、龙船饼、端午粽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体系。
龙船饭则是广东珠三角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最初的龙船饭指扒仔在划船前吃的饭,用糯米、腊肉丁、虾米、香菇粒等煮成“顶饱”的饭食,让扒仔吃了有力气。随着经济生活不断提高,村民、来宾、观众也可以一起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热热闹闹的龙舟仪式,现在“龙船饭”已是社日宴饮的代名词。
“吃龙船饭,就像吃年夜饭那样隆重热闹。”苏应昌告诉记者,旧时的龙船饭并非人人都可以吃到,所以村里的孩子都对龙船饭很向往。据说,吃了龙船饭,可一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像龙一样威猛矫健。
苏应昌回忆,以前村里没钱,只会将有限的钱花在传统活动上。“现在生活好了,饭桌上的菜肴也越来越讲究,但我们也依然保留了制定菜式。例如烧猪,我们选用的是本地香猪,这种猪体型小、肉味香,烤出来特别脆嫩。还有白切鸡,用的是清远走地鸡,肉嫩细滑、皮爽骨软。”对于龙船饭的用料,年轻时当过星级酒店大厨的苏应昌如数家珍。
优质美味的岭南丰物,让龙船饭变得更加热闹。除了广东人饭桌上都少不了的鸡和猪,其余特色菜也充满了南粤风味:“哈哈大笑”选择来自广东湛江的新鲜对虾,肉质弹滑;清蒸鱼则是来自广东顺德的加州鲈,鲜嫩可口;还有上汤从化菜心、东坡香芋扣肉、荷兰豆炒鱿鱼……道道都是粤菜经典。
龙船饭中最有特色的还有一道简单小炒——龙舟丁,“龙舟丁没有固定搭配,材料贵贱丰俭由人,腰果、胡萝卜、腊肉、虾米、墨鱼丁、蘑菇……每个村甚至每家每户的口味都可以不一样。”苏应昌解释,广东人喜欢各类炒丁,认为添字添丁多福气,所以龙舟丁是必吃的。他感叹,吃龙船饭也是村集体经济日益提升的一种象征,“现在村民富裕,人丁兴旺,龙船饭也吃得越来越好。”
赛龙要夺锦,烧猪先排队
车陂龙舟竞渡赛素有“小广州赛”之称,比赛当天,每个龙舟会摆一整只烧猪在主席台,12个龙舟会,12只大烧猪一字排开,气势非凡。比赛过后,各个祠堂分别派出4位壮汉,将烧猪抬回祠堂祭祖祈福。
车陂龙舟文化与祠堂文化、竞技活动与宗族传统的融合,形成了车陂独具特色的龙舟文化。车陂龙舟村赛是岭南水乡斗标的典型,争抢“回龙旗”极具技巧性;龙船饭、龙舟丁、龙船饼等见证了独特的龙舟饮食文化;扒龙舟期间还有粤剧、粤曲表演,延续着“有船又有戏”的车陂传统……都是车陂村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
生于水边,长于江岸,龙舟竞渡是岭南地区最具传统特色、最具大众参与性、最具传承发展性的大众文化之一。从10岁开始,苏应昌就跟着村里大人参加车陂扒龙舟活动,并且认真地学习了家族龙舟文化,成为村里公认的龙舟活动带头人。现在,他即是广州市非遗传承人,也是第一批广府龙舟文化传承人。
对车陂苏氏的家族历史,对祠堂的一石一木、一砖一瓦,他都有深厚的感情。老龙“东坡号”是晴川苏公祠为了纪念苏东坡而取名,因为年代久远、使用频繁,船体出现变形腐化。出于安全考虑,去年,苏应昌和族人商量决定复制一只新“东坡号”,外型相同,用料则比原型更为轻便,更利于水上竞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珍贵宝藏,但是作为生存在当下的活态文化形式,必然是跟随时代发展、人们需求提高而发生变化的。”苏应昌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对非遗、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古老传统、老旧思维跟不上时代发展,禁锢了年轻人的想法。因此在传承的同时,苏应昌也在探索求新求变的方式。
“该舍弃的,我愿意去舍弃;该传承的,我乐意去宣传。”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苏应昌将端午扒龙舟系列活动看作是连接宗族文化、乡邻情感的精神纽带。每当一年一度的龙船盛景到来,波光粼粼的河涌里,水乡儿女赛龙夺锦、拼搏争先;热闹非凡的竞渡背后,成千上百观众聚集观赛,也让端午龙舟经济成为广东民俗旅游的亮丽名片,以赛兴城的重要机遇,新产业链发展的引擎。
策划:严亮 麦倩明 王伟正
统筹:樊静东
记者:黄旭君
视频文案:常秦
外联:李宗林
摄影/摄像:程麒
设计:莫淑霞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任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