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落户扎根成为不少人的愿景。于是,一大批入户机构应运而生,生意如火如荼,“入户XX,考证包过”等各种宣传语令人眼花缭乱。南都记者暗访发现,部分机构打着“包过班”的名义吸引急切想要落户的人,甚至宣称“省外考场可直接抄答案”。然而,有考完试的学员却发现,所谓的“100%精准押题”并不存在,交了钱,户口却迟迟没了着落。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入户的渠道有3种,政策性入户、引进人才入户和积分制入户。职称入户、技能入户均属于引进人才入户的方式之一,主要针对年纪大、低学历人群,考取相应证书后才能办理入户。为了考取证书,入户机构一般会提供培训,同时打着“包过班”的名义,吸引急切想要落户的市民。
白泽(化名)在广州生活了十几年,因年龄及学历问题,一直未能落户。2021年初,他经人介绍接触到了一家名为“寄锦”的人才服务公司。白泽回忆,当他去到寄锦公司后,指导老师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忙不迭地向他展示公司实力——营业执照、教学资料、与已成功落户客户的聊天截图、客户考取的相关证书等。在详细了解他的情况后,指导老师推荐了职称入户——这个途径需要考高级职称证书。“因为年龄已经超过40周岁,又无本科学历,你只能走这一途径。”指导老师说。
“怎么考?应该很难吧!”白泽提出了顾虑,自己不仅年纪大了,而且文化程度也不高。指导老师则称公司有内部渠道,还有原命题组专家坐镇授课,考前会提供精准押题,只需背答案即可,“连小学生都能通过。”
在一次次话术攻势下,白泽逐渐被说服,交费16800元与寄锦公司签订了入户服务合同,并准备起当年5月份的考试。随着考试时间越来越近,白泽也愈发着急,为此他多次催促授课老师能“精准押题”。临考前几天,授课老师终于“透了题”。最终因疫情原因,白泽没有参加考试,但在看到流传开来的试题时,他惊呆了:“因为背的全没考,考的全没背。”这让他直呼上当,其他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猫腻。为此,学员纷纷讨要说法,要求全额退款。而指导老师则坚称仍在合约期内,无法退款。
方女士和白泽是同期学员,她向记者总结称,该机构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存在虚假宣传,忽悠学员报名。方女士告诉记者,当时广告宣称,交钱即可入户,还有专家坐镇押题。然而迄今为止,她只在录播课上看见这位据称命题组的专家出现不到5分钟,也没有传说中的押题。
二是公司将入户服务变成考试服务。据方女士了解,2022年下半年共有130多人考试,却只有4个人通过。她认为这相当于只赚学员的培训费,而不是真正帮助其入户。
三是签约合同设置陷阱。方女士称,当学员找到公司要求退款时,工作人员却辩称合同上已明确考证风险——学员明确所参加的考试为国家正规考试,具有一定的难度,会有考试不通过的风险,寄锦公司不做任何包过、高通过率的承诺。
最后,白泽、方女士与同期学员共45人决定集体对寄锦公司发起诉讼。2022年8月,天河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其中一名学员提供的判决书显示,法院认为,在签订合同前后,寄锦公司发送信息宣传“寄锦独家考霸联盟APP,让你轻松考过证书、轻松拿下广州户口”“考点押中100%?不止一科”等内容,并没有考虑学员的学历和考试能力。
法院还认为,众所周知,对于相关资格证书的取得,需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学习及严格考试,而本案中由于寄锦公司宣传有名师指点、可以轻松取得,但在实际学习过程并非如宣传一致,对此该学员请求退还款项有理,法院予以支持。结合多种因素,法院酌情认定寄锦公司应予退还该学员服务费用13440元为宜,超过部分不予支持。
一审判决后,寄锦公司提起上诉。6月15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寄锦公司的入户宣传视频截图,宣称“编委专家护航”。
今年4月底,记者前往寄锦公司暗访调查。负责接待的老师把记者带入一间小房间,并逐一介绍公司的发展史、自主“研发”的教学资料、与已成功落户客户的聊天截图等。记者自称帮亲戚咨询入户事宜,听罢,老师便推荐职称入户这一途径。说话间,老师拿出一本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材,称该证书既不限制学历,也没有工作时长的硬性要求,内容偏向管理学,贴近生活且通俗易懂,对中年人而言是上乘之选。
随后,老师又拿出一本较薄的教材,称这是公司的简化版,由多位专家总结的考试重点,还特别提起编撰教材的专家之一即是国家原命题组组长,并透露期间会由其授课并押题。
老师给记者提供了两个方案,一种是参加公司提供的培训,后续手续由公司代办,最低收费5980元。另一种则是包过班,“有4万多的,也有6万多的。”其介绍,收费4万多元的包过班学员平时不用学,只需要考前几天进行“密训”——发考试题目及答案背诵即可。其称,去年报名课程的有300多人,全部一次性过关。
“这些答案都是哪里来的呢?”记者问。此时,老师向记者投来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不然怎么会交那么多钱呢,当然是用来走关系啦!”
见记者似乎很感兴趣,老师再扔出第三个“方案”——异地考试,在考场直接发答案。不过老师声称,考场要转移到广东省外比较偏远的地方,价格也去到了69800元,“到了考场要直接给人塞红包的。”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除了寄锦公司,多家公司均会向客户明确收费后考证包过。
5月初,记者来到一家名为“扎根教育”的入户公司。在了解记者提供的基本情况后,工作人员立刻推荐“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这一职称考试。他告诉记者,拿到这个职称有两个办法,一种是参加公司提供三个月的培训,收费6980元。另一种办法则是VIP课程,缴费39800元。其表示VIP课程不需要学习,考前会提供答案。该工作人员承诺一定能入户成功,“你可以理解为花39800元去买一个户口,不成功全额退款。”但其表示,比较推荐自行学习考试的方案,“毕竟是正规渠道。”
另一家名为“华维国际教育”的入户公司里,该公司职员介绍称最佳方案就是职称入户,价值98000元,考前一周提供十篇论文供背诵,考前一天针对简答题、选择题考试集中培训,一般为异地考试。
广东入户宝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则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省内与省外两类考场,区别在于省外可直接“打通考场”,“考场已经安排好,我们也会给到你资料,可以带进去。”而在省内考试则会提前给答案,但需要记下来。
那么,究竟哪里来的“内部资源”呢?大部分入户公司对此三缄其口,讳莫如深。
在小红书、官方网页上,记者同样发现有些机构各有其入户“门道”。共有5家机构与记者进行深入咨询,涉及珠三角地区的佛山、深圳、惠州、珠海等地。
“36岁女性,高中毕业,社保缴纳总时长不足两年,在本地无房产,因孩子上学的原因着急落户,有什么落户渠道推荐吗?”据深圳市深粤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入户老师介绍,当前深圳入户最低学历要求为中专,若客户未达到要求,机构可介绍相应的专科学校,入学后没有课业任务,毕业考试时通过识别人脸后,电脑还会“自动作答”。
满足学历条件后,下一步要考取“网络工程师”证书获得中级职称。老师直言,在考前会发放答案,学员可以将答案带进考场避着老师抄。
惠州市抱抱团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入户老师建议,可提升学历后通过“人才入户”的方式在惠州落户。而提升学历的大专院校同该机构已达成合作关系,中介说这些院校都是在网上可以查到、真实有效的学校,当记者询问是否可以透露院校名字时,对方则笑称:“现在还不确定,看哪所学校有名额就直接插进去。”其表示,正常五个月即可拿到毕业证书,进而申请入户,整套流程下来的费用是8000元。中介向记者一再保证,“整个过程不会出差错,完全没问题”。
佛山一当地机构老师表示,职称证书保过的话需要4万多块钱。老师口中的高技能证书对应工种是森林消防员,其表示笔试时只要按规定准时进入考场,把卷面填满即可;实操也会进行提前培训。
珠海贝壳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入户中介也声称可先通过培训考试,再走技能人才引进通道。“女性一般我们会安排匹配的证书,比如说美容师。”在该中介看来,考试通常只需在考前一天培训,将试题库答案发给学员,“很多小学文凭的都考了90多分,晚上花一个小时把题目题库刷刷就可以了。”
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公益律师廖建勋认为,根据法院判决可认定广州寄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存在虚假宣传、误导宣传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下称《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廖建勋表示,若在相关国家级考试过程中作弊,一旦被发现将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辅助他人作弊等,也涉嫌构成违法犯罪。若在入户后被举报相关材料作假,可能会导致入户无效,或受到其他的行政处罚。
针对想要在珠三角地区落户的市民,廖建勋建议大家首先要了解入户政策,合理分析哪条路径更符合自身情况。其次要擦亮双眼,选择正规公司办理入户。市民应对入户公司提供虚假材料、虚假证明入户的方式,保持足够的警惕,以免上当受骗,避免因提供虚假材料、虚假证明而受到相应的处罚。
此外,面对入户公司虚假宣传的情况,廖建勋建议消费者应第一时间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出行政投诉,要求进行调查。同时,若对方涉嫌诈骗犯罪,消费者还可通过向公安机关报案的方式来固定证据和追责。“如果是通过前两种方式,都不能维护权利。那么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向法院提起诉讼来挽回自己的损失。”
有业内人士指出,高级职称的考试毕竟为国家级考试,事实上每年的通过率并不高,培训机构所称的“高通过率”并不现实,建议市民保持警惕,走正规渠道,以免上当受骗。
事实上,类似情况在地方法院已有判例。今年3月,荔湾区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技能培训及入户咨询服务协议纠纷。原告江女士委托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希望他们为自己提供技能培训,在获取职称证书和专利后办理积分入户,但苦等两年入户未果,只能将该公司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支持了江女士要求退还预付款的请求。
荔湾法院民事审判二庭法官辛野表示,作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合法依规地为客户提供技能培训及入户咨询服务。代办职业资格证书、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等,应当建立在客户经过培训确已具备相应职业技能或真实发明了相应实用新型专利的基础上。通过弄虚作假方式代办相关证书,与人才战略发展的初衷相违背。该案中,江女士表示其从未参加过相应职业技能培训,也没有发明过实用新型专利。法庭上,人力资源公司对如何办理取得证书不予说明。故此,即便人力资源公司为江女士代办了相关证件,对该涉嫌弄虚作假的行为也应作否定性评价。
采写:南都记者 张思琦 廖艳萍 实习生 张贤淑
编辑: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