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国平安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3-06-30 11:12
11.png

5月,安徽阜阳新村镇的芦蒿在初夏阳光里成熟,“新村芦蒿”品牌出圈成为无数人舌尖上的美味佳肴。“日子越过越甜,绿水青山带笑颜”,已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阜阳芦蒿“种”出大产业的背后,潜藏着一个金融密码——中国平安。

近年来,中国平安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做强金融保险主业,积极推动寿险改革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为确保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助力乡村振兴,平安集团党委一直积极探索“党建+”新模式,依托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双重优势,以党建共建点为引领,整合保险、金融、科技资源,打出了保险、金融、医疗健康“三张牌”,通过“三村工程”和“三下乡”等项目,聚焦发展农业产业、建设和谐美丽乡村两条主线,推动乡村产业与乡村振兴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800x534_649e3a28af862.jpg

今年也是这家头部金融企业成立35周年。站在这个节点上,让我们通过多个关键视角,更好读懂这艘金融巨舰如何以乡村振兴为己任,服务国家战略、守护美好生活、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与使命。

关键视角:数字化

打造数字化寿险模式,引领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保险是社会的“稳压器”,一直发挥着保险保障的积极作用。作为行业龙头,平安人寿在党建引领下,围绕客户的保险核心需求及健康生活保障持续推进寿险改革转型,坚持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持续深耕多渠道建设及“保险+服务”产品,并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寿险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平安人寿积极推动寿险改革,成效显著。在产品及服务创新升级方面,平安人寿依托平安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持续深化“保险+服务”模式,打造以“健康医疗、居家养老、高端康养”三大服务为经线、以“御享、盛世、智盈、如意”四大产品系列为纬线的“三经四纬”产品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健康和养老的保障需求,支持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助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在寿险改革的浪潮中,平安人寿坚定探索数字化转型,希望运用科技赋能,打造数字寿险新模式。目前,借助覆盖渠道、产品、经营、管理、运营等模块的数字化改革,在改善体验、提升效率、预防风险、降低成本等方面成效显著。平安人寿研发了代理人AskBob个人助手,实现代理人的高质量数字化个人管理。2022年代理人通过AskBob线上咨询问题3.2亿次,线上累计学习1009万小时,大幅节省前线内勤解答及线下培训成本。客户对服务品质和风险防范的要求日益提升,平安人寿探索推进业务平台集中化、服务渠道线上化、服务模式智能化,优化全流程服务环节,满足持续增长的业务规模及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目前,平安人寿服务运营线上化水平已达99%以上,投保及服务自动化水平在90%以上,通过重点聚焦投保、服务、续期及理赔等环节,不断升级、优化客户数字化服务体验,提升服务效率。


关键视角:点灯人

30年援建119所平安小学平安乡村教育公益初心不改

 5月23日上午,由中国平安捐资4000万元参与援建的安徽阜南县平安小学正式揭牌。三年前,在淮河水灾中因蓄洪而致蒙洼县被淹没不得不易地搬迁。为了解决被迫易地搬迁群众孩子们的上学问题,当地政府急需在搬迁安置点新建设一所小学。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中国平安积极参与灾后援建工作,便承担起阜南县玉泉小学龙泉路分校的援建任务。如今,受灾群众的孩子们终于迎来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操场与体育设施以及各种焕然一新的教学设备。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欣喜地看到崭新的校园已经建成,同学们已在新校园中学习生活,这正是各方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成果。”当天,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来到小学教室里,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情景课,还特别邀请水利专家线上远程授课,向同学们生动介绍了分洪蓄洪科学治水知识和王家坝精神。

回顾30年来的乡村教育公益之路,马明哲表示,中国平安将持续聚焦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践行“金融为民”的初衷,希望与社会各界携手共进,创造美好未来。

为乡村教育源源不断提供动力,浇灌花季雨季孩子的健康成长,平安践行教育公益的初心不改。自1994年在安徽省六安市援建了第一所平安希望小学以来,从援建校舍到软硬件融合,从开发心智、鼓励学习的“心智”培养到培养素质、塑造人格的“育人”,30年间平安围绕科学素养、文学素养、体育素养、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不断升级平安教育公益行动,硕果累累。截至2022年12月末,平安已在全国援建了119所平安希望小学,累计招募超过一万名支教志愿者,支教服务时长总计超37万小时,在1039所智慧学校落地实施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培训乡村教师14110人次,惠及31万余名乡村学生,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孩子托起希望。

近年来,平安集团的多位高管身体力行下乡支教,带头参与乡村教育公益,在贫困地区为孩子们讲授“梦想启蒙课”、“科技素养课”……在孩子们的心间种下“梦想”的种子,点燃希望,引导他们建立自我认知与展现价值的独立能力。这已经是平安践行教育公益的“平常事”。

作为点灯人和带路人,一次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课堂,彰显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热心教育公益事业的诚恳之姿和博爱之心。

关键视角:催化剂

金融科技助农种出大收益,智慧产业擦亮“国家地标”

“龙井茶、五常大米、涪陵榨菜都是国家地标。”阜南县新村镇党委书记张亮从2015年开始就规划着将新村芦蒿发展成一张品牌名片,着手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1年10月份,终于申报成功。这番未雨绸缪,开始有了品牌效应。

然而,促成这棵芦蒿茁壮成长的,更有金融的力量。

阜南县新村镇拥有悠久的芦蒿种植史,目前种植面积1.6万亩,种植主体800多家,但在芦蒿产业发展过程中,当地种植户面临着资金、技术、市场等多重困难。

金融下乡,成为关键一步。为解决芦蒿种植技术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足等发展难题,平安发挥综合金融与科技优势,携手当地打造中国平安数字芦蒿产业示范基地(阜阳市阜南县),成为了近年来中国平安大力开展乡村产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除发放乡村振兴卡以外,平安银行为当地农户量身定制了芦蒿产业惠农贷,通过专项额度,以种植面积、历史数据作为收入依据,授信支持种植农户,首期授信1000万元,为当地芦蒿种植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有了资金,种植过程中受灾受损怎么办?保险下乡,势在必行。依托综合金融优势,中国平安启动探索“振兴保”产业帮扶模式,为阜南县芦蒿种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全流程的帮扶,开发芦蒿产业一二三产业综合保险,为农户安心种植保驾护航。据悉,平安产险在新村镇芦蒿基地落地160亩芦蒿产业综合保险试点,未来五年预计为当地芦蒿产业提供10.1亿风险保障。

不仅如此,科技下乡也是水到渠成。通过“金融+科技”产业帮扶,平安与当地政府共同组建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发展。发挥平安银行星云物联网平台、卫星终端优势,构建“上有卫星、下有物联网设备、中有数字村平台”的数字农业服务体系,为芦蒿种植生长环境监测、产品溯源和质量把控提供服务。

微信图片_20230629235215.jpg

“当地农户足不出户,便可通过‘数字村’小程序实时获取芦蒿基地的监测数据,远程完成对芦蒿的浇水和施肥。”平安银行乡村振兴金融办公室总经理徐岗这样兴奋地表示。据悉,像这样的智慧农业基地,平安银行在云南、新疆等地共建了10个,覆盖咖啡、茶园等行业,助力农户降本增效。

随之配套的是“人才下乡”。引入成熟的致富带头人培训机制,平安银行邀请农业专家对芦蒿农户进行专业指导培训。扶上马,送一程。此外,平安产险联合地方机构开展“科技强农、助农增收”线上公益直播带货,依托平安好车主APP进行导流,打通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为新村芦蒿拓宽销路,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当前,新村芦蒿处于全产业链完善升级的关键时刻。中国平安发挥综合金融优势,助力实现芦蒿产业规模化、数字化、品牌化发展,让农产品种出了大效益。“新村芦蒿”出圈的背后,是金融行业助农机制创新的一个缩影,也为平安持续探索乡村振兴模式带来更多经验之路。

关键视角:缓冲器

特色保险走进田间地头,为“三农”生产免去后顾之忧

温度的异常变化,一直困扰着星河生物的高管史扬。目前,星河生物的主打产品是韶关的特色优势农产品食用菌。食用菌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独特优势,但也有致命缺点——最害怕高温天气,高温灾害一旦发生,企业就面临大规模减产,损失严重。对此,星河生物投保了平安产险创新推出的一款“食用菌气象指数保险”。

去年7月,韶关经历了50年难得一遇的洪灾后出现了持续干旱、高温的极端天气,食用菌种植因此受到不小损害。高温触发食用菌气象指数保险理赔条件,平安产险在收齐理赔资料3天内向该公司共支付理赔款 53.98万元。

让史扬心里石头落地的,便是这个“神奇”的险种。自2022年平安产险韶关中支成功落地广东省首单特色食用菌气象指数保险以来,已为当地4家农业企业的食用菌产品提供累计2707万元的风险保障,为企业及农户生产经营、扩大生产解除了后顾之忧。

秋收时节,遍地金黄,也有保险的添彩。去年5月,平安产险阳江中心支公司成功开出阳江市首单商业性水稻收入保险,为阳春市明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托管生产的104亩水稻田,提供近10.4万元的风险保障。截至去年11月,水稻收入保险续保和增保到423亩,保额达到42.5万。据观察,阳江的稻田种植业引入水稻收入险,在广东全省同样属于首创。有了保险公司的兜底,不仅提高了农户抵御水稻种植自然风险能力,更是保证了农户收益,极大提高了农户种粮的积极性,减少了丢荒,为保障农业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让保险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山野林间,从来不乏大胆创新和尝试。不论是食用菌气象指数保险还是水稻收入险等,都只是平安落实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发展绿色金融的样本之一。

近年来,平安产险针对乡村振兴不同地域、农作物、客户群等金融需求,创新开发金融产品,充分发挥了农业保险作为农业生产 “缓冲器”“稳定器”的作用,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视角:防护服

呵护生态文明,开辟“金融向善”创新路径

红树林,深圳城市生态的一张名片。自2022年11月深圳建立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以来,深圳市就致力于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建设工作,“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建设该如何引金融活水?金融能否成为红树林保护的“防护服”?

结合红树林保护的金融服务需求,平安集团从慈善信托、碳汇保险、碳汇管理、公益募捐平台以及志愿者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红树林综合金融服务总体设想。其中,平安信托拟携手红树林基金会成立红树林慈善信托,该慈善信托募集的资金将全部用于红树林生态保护公益项目;“平安乐善”公益募捐平台将为红树林提供大众公益募捐渠道,便利更多关心红树林的善念善举;平安产险将以减少红树林碳汇损失为目标,创新推出绿色碳汇保险产品;平安普惠将组织开展系列红树林保护志愿活动;平安科技则会为红树林碳汇管理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持。中国平安用实际行动,讲好金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圳故事。

华南虎,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一。为改善濒危动物生存困境,去年5月,平安集团给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捐赠150万元,支持华南虎繁育保护工作。广东平安产险韶关中支为华南虎研究基地赠送组织者责任险和团体意外险,总保额高达300万元。

古树名木,城乡“活的文物”。近年来,不少古树濒危、损毁,随之而来的掣肘是名木的修复与救治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去年9月,阳江历屯村的两颗“高龄”古树终于有了自己的保险——每株古树享有5万元的保险金额。平安产险阳江中心支公司副总经理王晨说,开发古树名木保护救治保险的初衷就是通过“金融+保险”力量,将森林保险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有效整合。

截至目前,平安产险已为安徽、山西、广东、江苏等地2272棵超百年的古树名木提供专项救治修复保障金额,总保额达7577万元。

不论是红树林还是华南虎,在金融服务“绿水青山”的考卷中,平安开辟了一条“金融向善”的新路径。

关键视角:修行者

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凸显平安“金融为民底色

从催化剂到缓冲器,它们都是“金融+科技”的重要探索,是乡村振兴的靓丽样本,也是“专业创造价值”的深邃思考,更是中国平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铿锵回声。

据观记者察,平安“三村工程”自2018年启动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产业振兴、健康振兴和教育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如今,助力乡村振兴再升级。2022年,中国平安创新开展保险、金融、医疗健康“三下乡”项目,这是“三村工程”的新模式,即以党建共建点为引领,发挥公司“综合金融+医疗健康”优势,聚焦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建设和谐美丽乡村两条主线,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微信图片_20230629235224.jpg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广西田东桂七芒到贵州雷山银球茶,从江西寻乌平安橙到湖南常宁平安村油茶……平安用专业素养播下的爱心种子、扶贫种子、金融种子、科技种子甚至“价值之种”,如今都遍地开花,芳香沁人。

实际上,中国平安擘画的美丽乡村蓝图的背后,植根了更多的内涵,赋予了更强的文化基因。

去年7月23日,中国平安发布新价值文化体系,凸显以“专业创造价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更强调“价值”文化。

那么,何谓价值?“平安能走多远,取决于平安文化基因的传承有多远。”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曾如是表示。在他的带领下,平安曾推出《平安新价值管理文化》,提出“价值最大化是检验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在这个体系下,从国家繁荣富强——守护美好生活——民族企业——企业与从业者价值——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由上至下逐层落实,无不彰显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

那么,如何获得价值?这个问题也有明确答案。2023年4月,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平安寿险第27届高峰会上表示:从事保险事业,是一场难得的人生修行,是值得终身砥砺奋进的专业修行、价值修行之路。他进一步阐释称,“专业修行”是持之以恒、日益精进地在不断地打磨着每一个服务细节;“价值修行”则是百折不挠地追寻价值、创造价值,用诚信、专业的服务,为客户奉献“平安”。

马明哲坦言,平安人修行的目标,就是“专业创造价值”。

换而言之,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同频共振,金融服务,为国为民,要有人民性和政治性,也是平安绽放价值的一个重要内涵与有力指引。

不忘初心,金融为民,是中国金融行业共同的“修行目标”。未来,中国平安将继续坚守企业公民的公益初心,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为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事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力量。

数读平安

中国平安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截至2022年底,累计投入逾7.89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护航“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规划。

2022年,中国平安创新开展保险、金融、医疗健康“三下乡”项目。截止至2022年底,已累计投入超771.53亿资金帮扶乡村产业发展。以“振兴保”产业帮扶模式,在18个省份助力28万农户稳步增收。

截至2022年12月末,中国平安在全国援建了119所平安希望小学,累计招募超过一万名支教志愿者,支教服务时长总计超37万小时。

中国平安持续深化绿色金融工作,截至2023年3月末,绿色投融资规模达3084.49亿元。

特别聚焦

坚持“三个融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35年来,平安集团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谋破局,深化改革促发展,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淬炼精神品格,注重文化立德树人,通过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公司践行使命愿景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平安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党支部,历经三十五载发展壮大。集团党委曾荣获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双强百佳党组织”、2022年度广东省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称号等荣誉,平安智慧党建平台荣获2023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党建赛道一等奖。

非公企业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企业党建工作尤为重要。中国平安集团党委始终秉持“党建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积极探索“三个融入”非公党建模式引领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在公司治理方面,35年来,平安集团党委逐步探索构建了党委会政治引领、股东大会最高决议、董事会战略决策、监事会独立监督、执行委员会日常经营的“五会一体”治理模式。建立党委执委联席会议制度,党委参与讨论和监督公司重大经营决策、业务发展和战略转型,做到决策有党的声音、管理有党的身影。

在经营管理方面,平安各级党组织不断强化思想引领,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发展党员与人才培养双融双促,注重对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使用。

在企业文化方面,35年来,从“党建也是生产力”升华到“党建就是生产力”,是平安党建工作实践中获得的真知,也成为百万平安人的共同意志。集团党委秉持“回馈社会,建设国家”的理念,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消费帮扶采购累计完成7亿元,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

编辑:卢亮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