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大地上的异乡人:美国文学经典《仪式》首次译介引进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07-01 22:40

近日,美国作家莱斯利·马蒙·西尔科的长篇小说杰作《仪式》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这是西尔科的作品首次译介到简体中文世界。西尔科是“美国印第安作家终身成就奖”得主,也是“美国印第安文学四大家”中唯一的女性作家。

《仪式》继承印第安口述文学传统,讲述一个身心破碎的混血印第安人在巫医的指引下,通过部落仪式疗愈战争创伤并重建身份认同的故事。《仪式》于1977年一经出版便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是“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时期的扛鼎之作,至今仍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列入美国大学文学课教学大纲。

仪式-立体内封.png

头晕、呕吐、失语……夜夜被梦魇折磨,想要化作一团透明的雾气就此消失。故事开篇,主人公塔尤饱受战争后遗症困扰,在他难自抑的创伤回溯中,黏稠湿热的记忆如丛林雨雾般弥漫出一片绿色的地狱,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太平洋战场,巴丹死亡行军,几万战俘倒毙在通往战俘营的泥泞小路,包括罗基——塔尤的表兄。获释归国后,白人医生对塔尤的精神失常束手无策,他只得返乡,回到贫穷落后的拉古纳保留地,与昔日战友沉溺于酒精、暴力和军人身份曾带来的荣光,浑噩度日。

但《仪式》并不是一部仅仅探讨战争创伤的小说,塔尤的顽疾根植于他自身,由他被白人父亲“玷污”的不纯血脉生发,被族人的厌弃和孤立饲喂。淡褐色眼睛——“混血儿”的印记无法掩藏,难以祛除,他因此遭到族人甚至家人的冷眼,而白人社会也始终将印第安血统视为“异物”加以隔离和驱逐。塔尤的特殊身份是他悲剧经历的根源,但也正是这双混血儿的眼睛,让他看到印第安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沟通理解的可能性,并最终完成治愈的“仪式”,弥合亘久以来的创伤。

该书作者西尔科与塔尤一样,是由于混血儿身份被族群边缘化的印第安社会的“局外人”。虽然无法参加部落中的传统活动,西尔科依然从她的祖辈,尤其是女性长辈向她讲述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得到滋养,她与印第安传统间的联结从未断裂。而《仪式》一书创作于她远离故乡,定居拉斯维加斯时期。北方的阴沉气候让西尔科陷入抑郁,唯有创作带来慰藉。

她在前言中写道:“小说已成了我的避难所,我的神奇飞舟,带我重回西南的土地……通过文字我重新创造了故乡。”故事中,塔尤在同样身为混血儿的巫医比托尼的指引下,通过沙画仪式治愈创伤、重构自我;而小说的创作过程对于作者西尔科来说,也无疑是一场自我疗愈的仪式。

未竟的仪式,待续的故事

早在欧洲征服者来到美洲大地,带来文字和“文明”前,原住民族已经拥有长达数百年的口述文学传统。“讲故事”不仅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更是美洲原住民族身份构建的基石。词语被吐出,事物便有了实质;词语在故事讲述中被安放在各自的位置,世界的秩序也由此确立。“身份”依存于“故事”,正如西尔科在一次访谈中表示:我们都是在别人的“讲述”中知道自己是谁的,如果没有故事,我们将一无所有。

“故事”与时间一样亘久长存,它联结着古老的神话,也暗含对未来的预言。西尔科借由这部小说,让古老的仪式在崭新的故事中复活。阅读小说的过程于读者而言,也是一次仪式的实践。故事的能量在阅读中共振、扩散,我们共同参与到这场更为广大的治愈仪式当中。在此意义上,“《仪式》一书本身,就是一场精心设置的‘仪式’”。


编辑:朱蓉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