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一年心衰反复发作,“双心治疗”帮这位深圳阿姨找回健康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健事
转载2023-07-02 12:36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类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病因多样,约半数患者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非感染的炎症、中毒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性。

2020年,50岁的杨女士(化名)迎来了她的退休生活。退休后,她每天的生活就是买买菜、做做饭、操持家务,闲时去公园溜达溜达,再约朋友打上几局乒乓球赛,很是清闲自在。但这样的清闲在持续一年后便出现了意外:杨女士开始出现反复胸闷的症状。起初她只当是自己身体素质不太好,过度劳累了,便只在发作的时候去家附近的诊所请医生开点药。

直到2021年7月,杨女士胸闷的症状越来越严重,频率也越来越高,丈夫也意识到情况不对劲,立即请假陪她去医院就诊,在反复住院和完善各项检查后,她最终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杨女士胸闷气促的症状正是由于心力衰竭导致,也就是心衰。

从确诊开始,杨女士辗转了多家医院看诊,由于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她还接受了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器治疗。即使如此,在规范化的药物治疗情况下,杨女士的心功能依然难以改善,心衰反复发作,进入终末期心衰状态。最后杨女士每天几乎是在病房里度过,即使下床去上厕所的那几步路也变得格外费劲。

医生给出了建议:目前终末期心衰的终极治疗手段就是心脏移植。

“第一次从医生那里听到‘心脏移植’这个词非常震惊,在我的印象里它是存在在新闻中的,离我们很遥远”,杨女士的丈夫张先生(化名)说。但为了能让妻子得到救治,张先生四处查询了解心脏移植的相关信息,在综合亲人朋友的建议后,最终于2023年4月带妻子来到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阜外医院心衰病房副主任医师郭文玉说,“这位患者入院时病情已经比较危重, 超声提示患者射血分数仅为28%,同时存在二尖瓣重度反流(射血分数是心脏功率的一个指标,正常在 60% 左右。二尖瓣重度反流说明患者心脏实际功率在28%的基础上还需要再打个大折扣,可能只有不到正常人1/3的功率),在治疗中我们发现患者除了心衰严重,营养状态也比较差,属于低体重人群,围手术期风险高,也反复与移植团队沟通和评估手术风险。”

很快,经过心衰病房评估、内外科会诊、心脏移植团队等专家及伦理委员会讨论后一致认为,杨女士需行“心脏移植”手术治疗。在征求杨女士自身意愿后,上报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登记,等待心脏移植。

但心脏移植最煎熬的就是等待心源。一天、两天、三天……在心衰病房接受治疗和术前评估的杨女士情绪日渐焦躁,病痛带来的不适以及漫长的等待让她压力倍增。查房时,杨女士言语间总是透出消极,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这引起了心衰病房徐验主任的警觉,“得赶紧评估是不是存在抑郁情况,如果是,就要立即调整治疗策略了。”

徐验主任介绍,“心脏医学领域有一个名词叫‘双心医学’,指的是心脏病治疗不仅要关注生理层面,还要注重心理方面(也就是:心脏+心理)。现有研究认为很大一部分心衰患者会合并抑郁或焦虑等心理问题,心衰本身可以诱发或加重抑郁,而抑郁可影响心衰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不仅会增加心衰患者死亡率、再住院率,还会降低其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延缓心衰恢复。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双心’疾病十分常见,需要医生正确识别和处理,不仅要缓解患者的躯体疾病及不适,同时也需要及时关注并解决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通过‘双心’治疗,帮助患者缓解抑郁、减轻乏力感和焦虑感,从而促进心功能的改善、提高生活满意度等,实现‘双心’健康。”

心衰病房认真评估了杨女士的心理状态,结果提示此时的她已是重度焦虑、中度抑郁,于是在持续给予静脉活性药物以减轻心力衰竭症状的同时,积极对其展开心理辅助。在徐验主任的统筹指导下,治疗团队为杨女士及其家属详细讲解了心衰及心脏移植手术相关的医学知识;通过与杨女士谈心,认真听取她对治疗、护理的意见和需求,耐心解答她的困惑、引导其倾诉来改善抑郁、焦虑、疲倦的症状;并根据病情评估进行适当的药物干预,最终帮助她树立起坚持治疗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稳定病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CCU病房为杨女士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以加强生命循环辅助支持,等待合适的手术时机。

2023年6月中旬,“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传来消息,杨女士匹配到了合适的心脏!这个消息在杨女士的家族聊天群里瞬间沸腾。

很快,带着亲人的祝福和期盼,她被推进了手术室。2023年6月19日,由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引进的三名工程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郑哲教授心脏移植团队成员,阜外医院成人外科中心副主任、成人心外科三病区主任刘盛教授主刀,在医院心外科、手术室、麻醉科、体外循环科的密切配合下,为杨女士成功实施心脏移植手术。

目前,杨女士已转入普通病房,恢复状况良好。

来源:阜外医院深圳医院

编辑:曾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