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戍边61年:摘掉了边境村穷帽子,走出150多名大学生

南方都市报APP • 军情集结号
原创2023-07-15 08:13

盛夏的迈丹村,远处雪山皑皑,近处绿树成荫。迈丹边防连门前的柏油路向远方绵延。

这是迈丹村的中心主路。路旁,一幢幢安居房整齐有序,戍边爱民林的排排杨树如卫兵,军民连心渠中的高山冰雪融水清澈见底。路中立有一石碑,碑上分别铭刻着“永远感恩共产党”“世代铭记解放军”几个大字,这是当地村民自发设立的“感恩碑”。村支部书记倪高翔说,“感恩碑”下的圆形底座,象征着柯尔克孜族的毡房,长方形的碑体象征着解放军的边防哨所,寓意着“一处毡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位村民就是一个哨兵”。

微信图片_20230711112143.jpg

迈丹村“感恩碑”。

林边道路一侧,是军民共建的连心大巴扎,电脑店、烤包子店、百货超市、刺绣厂、快餐店、台球厅等商铺一家挨着一家。“刺绣厂投入生产后,经济收入增加了,我也得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连队还帮我联系了很多订单。”负责经营军民共建刺绣厂的村民古丽米热·买买提说。

迈丹边防连驻地迈丹村,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吐古买提乡。克州被誉为“万山之州”,是中国太阳最后落下的地方,喀喇昆仑山与天山在此交汇。迈丹村距离边境线直线距离仅10公里。

卫国戍边61年,迈丹边防连一茬茬官兵奋战在祖国西陲的边境线上,为祖国的边防安全挥洒着青春,也改变了这个边境小村庄的面貌。

 

边境村

迈丹村因边防连队的入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62年,迈丹边防连官兵到这里驻防。在一片戈壁滩上的迈丹村,周围是光秃秃的连绵群山,土地贫瘠、风沙肆虐,当地很多村民赖以为生的草场、水源也在逐年减少,一些村民甚至住在破旧漏风的毡房中。

在边境村扎下根,让村民过上好日子,迈丹边防连半个多世纪的奋斗改变了这里的一草一木、百姓生活。

连队门前的“五星杨”见证了迈丹的变化。这棵杨树枝繁叶茂、高三四十米、两三个人才能环抱。更为奇特的是,它的每一根枝条,掰开横断面都是一个规则的深褐色五角形,官兵们亲切地称其为“五星杨”。

微信图片_20230711112057_副本.jpg

迈丹边防连的“五星杨”。

微信图片_20230711112044_副本.jpg

连队官兵用“五星杨”的树枝制作的工艺品“红船”,树枝横断面清晰可见“五角星”。

“五星杨”在连队扎下根,连队也在迈丹植下一片绿。

有了树,才能让荒凉的戈壁滩成为绿洲,村子才能有发展的活力。迈丹边防连的官兵接力在盐碱地种树。刚开始,近千棵树苗只存活了几棵,但一代代连队官兵接力在戈壁滩上挖沟修渠,植树造林。新兵下连队都要去种树,认领树苗,呵护小树成长;老兵退伍要种树,向自己的“责任树”道别。三年、五年、十年、六十年……曾经的几棵树变成了成片的树林。环境变好了,原先搬离的村民也陆续回迁。

当年只有十几户人家的聚居点,如今已发展成1800多人的村庄。2012年,当地村民更是以这片树林为中心建起了迈丹新村。2014年,在连队官兵们的奋战下,3000米长的高标准引水渠顺利通水,使迈丹村近三百亩草场得以浇灌。

村民温饱解决了,这个南疆深度贫困村怎样才能如期脱贫摘帽?这是摆在村委和连队面前共同的难题。

据团政委谢建乐介绍,迈丹边防连所在边防团成立了由政委任书记、一名副团长任副书记、营连主官为成员的军民共建党支部,采取“三帮一带”方式,定期与迈丹村党支部开展党课知识同上、党务知识同学、党内生活同过、党建工作同抓、党员形象同树的“五同”活动。在团队的大力帮助下,迈丹村党支部渐渐成了脱贫攻坚的“排头兵”,相继建成了功能齐全的连心广场、连心巴扎、惠民驿站,逐步完善配套设施。为解决40余名困难少数民族群众家门口就业问题,团里投入20余万元,建起军民共建地毯厂、刺绣厂。

微信图片_20230711112111.jpg

在军民共建的蔬菜大棚里,士兵教柯尔克孜族老乡番茄种植技术。

近年来,随着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地加快推进,迈丹村的村民实现了定居安居,不仅开启了新生活,同时也打开了致富之门。2018年,迈丹村整村脱贫、整村摘帽,迈丹边防连也获得了军队系统“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奖状。

 

国门小学

摘掉了穷帽子,还要挖掉穷根子。在长达61年的过往岁月里,连队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助学兴教”的脚步从未停歇。

迈丹边防连驻地不远,“国门小学”迈丹小学就静静伫立在这里。步入校园,陈列军事装备模型的国防长廊,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英模、卫国戍边英雄群体、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等组成的英模墙随即映入眼帘。

800x600_64ae550320f33.jpg

迈丹小学。

800x600_64ae5503d0a56.jpg

迈丹小学“英模”墙。

曾经,迈丹小学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固定场所,仅有一位老师、一块简易黑板,流动的帐篷就是教学点。如今,迈丹小学不仅有崭新的教学楼、功能齐全的食堂、存书颇多的图书室、温馨舒适的学生公寓,还让前来就学的迈丹村的孩子们在这里吃住免费,所住的宿舍也通了暖气。

而这,得益于迈丹边防连官兵一代又一代的“助学兴教”,迈丹边防连官兵从开始帮迈丹小学用泥土筑房子,用木头做桌椅,到现在捐资助学,进行现代化教育建设,在迈丹边防连官兵们的接力帮扶下,迈丹小学旧貌换新颜。

“塑胶的篮球场、足球场,教室的电教大屏,还有电脑教室,我们学校的硬件条件比市里的小学都好。”谈起学校的变化,校长买买提居马·托合塔巴依很自豪,他说,多亏了边防连的帮助。

近年来,为了解决迈丹小学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迈丹边防连还组织大学生官兵成立迈丹小学校外辅导员小分队,定期给这里的孩子们辅导功课,先后选派720余人次,担任迈丹小学校外辅导员。

800x600_64ae555544c62.jpg

迈丹边防连“兵哥哥”给小学生上课外辅导课。

800x600_64ae555eeb715.jpg

迈丹边防连“兵哥哥”和小学生一起打篮球。

迈丹小学爱国戍边教育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86%的学生成年后主动返乡守边防,有10多人参军入伍。

而今,迈丹小学已走出了150多名大学生,有不少学生考到了内地高校,甚至读了研究生,让迈丹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状元村”。更令人欣慰的是,很多毕业生,毕业后又返回迈丹,建设家乡。

6月27日下午,高中毕业生古丽迪娜·阿克木江急匆匆地赶到村里的“惠民驿站”,她想查询自己高考的成绩。迈丹边防连副连长张友建耐心地帮她在电脑上查询,并根据她的分数,帮她填报志愿。“古丽迪娜的分数过了本科二批次线,她喜欢法学、会计学,我给她推荐了吉林农业大学。”张友建告诉南都记者,当天他已经帮4位村里的高考生填报了志愿。

这几名高考生都毕业于迈丹小学,而后去到阿图什市读中学。古丽迪娜说,如果没有迈丹边防连的官兵,没有迈丹小学,自己可能早就辍学了,在山里放羊,今天也考不上大学。

 

惠民驿站

当天,在“惠民驿站”里,还有多名村民来这里取快递,工作人员吐尔库齐帮村民一一登记取件。吐尔库齐说,顺丰、中通等各个快递公司都在这里设点,收发快递,村民们网购很方便。此外,村民们在这里上网,6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成为村民了解山外世界的重要窗口。800余册图书、常态更新的报纸杂志和卫星电视,满足村民们日常上网、文化活动、读书看报等多种需求。

微信图片_20230711112117.jpg

村民在“惠民驿站”取快件。

“惠民驿站”还是在哨点执勤的护边员与家里联系的纽带,这里常设一部电话,与迈丹边防连多个哨点保持通讯联络。护边员在海拔近4000米的山上巡逻期间,在哨点可打专线电话到驿站,由驿站工作人员转达给家里的亲人。

“有了‘惠民驿站’,我们巡逻时能打电话与家人联系,下山了到这里休息一会儿,喝上一碗热茶,转场的牧民有饲料补给,真是太方便了。”护边员艾尔肯对驿站的开设,竖起了大拇指。

微信图片_20230711112123.jpg

村民在“惠民驿站”读书、学习。

据迈丹边防连连长唐洋介绍,迈丹村“惠民驿站”占地15000平方米,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新疆军区共同援建,包括综合服务大厅、边境事务检查哨卡、户外广场等区域,可为过往护边员、牧民提供医疗救治、通信联络、避难应急、政策宣讲、应急草料补给等多项惠民服务,同时为护边员集中训练、集中学习、指挥管理等提供相应场所。

“惠民驿站”开阔了牧民视野,也悄然改变着牧民的生活状态,打开了致富新思路。前不久,迈丹边防连官兵帮助牧民喀斯木·杜力昆注册了网上账号。她家的柯尔克孜黑羊肉远销深圳、上海等地。

 

鱼水情深

曾在迈丹边防连服役的老军医田应学,已是78岁高龄,这个夏天专门从陕西老家赶回迈丹,来看看年轻时工作过的连队。看着村里的变化,他连连感叹,变化太大了!

“田军医回来了!”在连心大巴扎,田应学被闻讯而来的村民包围住,热情地拥抱,还送上了一顶柯尔克孜族毡帽给田老戴上。田应学和村民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微信图片_20230711112155.jpg

在连心大巴扎,田应学(右二)被闻讯而来村民包围住,热情地攀谈。

虽然田应学只在迈丹服役6年多就调走了,但村民们忘不了田军医的救命之恩。

1968年,23岁的田应学来到迈丹服役。凭着当过赤脚医生的经历和自学钻研,田应学成为一名军医。田应学回忆,当时驻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牧民们有个头疼脑热,全靠身体硬撑着,实在撑不住才送到连队或者几十公里外的阿图什市救治,常常贻误病情,不少病患者因为救治不及时,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致身体残疾,甚至失去了生命。他那时常常骑着马,背着药箱,带着干粮,翻山越岭去牧民的毡房看病,被牧民称为“马背上的医生”。

村主任买买提·昂哈依沙克说起田军医救治牧民的故事,非常激动,他的两位亲人的命都是田军医救活的。“我的奶奶有一年胃疼,在家里疼得受不了。田军医到家里来看了后,赶忙去连队拿药。连队到我们家有一公里多,还有一条河,没有桥,田军医淌过河水赶回去,20分钟就跑回来,给我奶奶吃药,通过治疗,奶奶慢慢病好了。还有一次,我妈妈急性阑尾炎发作,若是赶到阿图什市里去治疗,没有车,半路上就没命了。田军医把妈妈接到连队,就在条件非常简陋的医务室做手术,救活了我妈妈。”买买提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着当时救治的情景,感谢之情溢于言表。

田应学被村民们簇拥着参观了村委会。他特意来到村医务室,看到村里门诊、治疗室一应俱全,村民健康档案、慢病管理记录等情况都有纪录,得知连队的军医每周一天在村医务室坐诊,他连连称赞,军民共建做得好,牧民看病不再难了。

买买提·昂哈依沙克说,再过两天就是古尔邦节了,我们要邀请田军医到家里做客,一起过节,感受我们迈丹村的幸福生活。

 

三代护边

村民买买提·玉山·吾斯曼一家也在为古尔邦节准备着节日食品。

6月28日下午,迈丹边防连副指导员卡马力丁和战士们一行带着节日慰问品,来看望买买提老人。老人一家在门口迎接官兵一行,他胸前的“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熠熠生辉。

微信图片_20230712154256.jpg

迈丹边防连官兵带着节日慰问品,来看望买买提老人(右一)。

迈丹村共有450多户1800多人,其中,有450人是村里的专职护边员,他们和迈丹边防连官兵一起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边境线,为祖国的安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76岁的买买提·玉山·吾斯曼就是其中的一位。然而,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们一家三代,接力守边,全家与迈丹边防连建立起了长达六十年的深厚友谊。

买买提·玉山·吾斯曼1964年成为民兵,曾为连队官兵巡逻当向导,后来成为护边员,在边境线上执勤,一干就是34年,1998年当村委会副主任,2006年退休;52岁的儿子吾斯曼·买买提·玉山,小时候就在父亲在马背上,和父亲一起踏上巡边护边之路,父亲退休后,他2010年开始当护边员;28岁的孙子买买提·努尔·吾斯曼自小耳濡目染,和部队官兵亲如一家,爷爷和父亲时常邀请连队官兵到家里做客,大家同吃同住,谈论着守边护边过程中的艰辛和趣事,让他从小就埋下想要成为一名护边员,跟随连队官兵一起守边护边的梦想种子,2017年他如愿成为护边员,与父亲轮班在山上哨点值守。

微信图片_20230711112209.jpg

买买提·玉山·吾斯曼(左四)与儿子吾斯曼·买买提·玉山(右二)、孙子买买提·努尔·吾斯曼(左二)同来慰问的迈丹边防连的官兵在家里交谈。

重温誓词

在迈丹边防连所驻防的中吉(中国—吉尔吉斯坦)边境线的各个哨点上,都有护边员在日夜守候,他们每天都要翻山越岭,与连队官兵们或徒步或骑马,巡逻边境线。

海拔近4000米的边境线上,山高路陡,天气变化莫测,风雪随时而至。即使在盛夏时节,巡逻官兵和护边员们有时也得穿着军大衣。

微信图片_20230711112225.jpg

迈丹边防连官兵巡逻途中。

6月29日,中午12时,位于中—吉边境博孜艾格尔山口,上午还是阳光明媚,此时乌云翻滚,气温骤降,寒风呼啸,夹杂着米粒大的冰雹。中吉27号界碑前,迈丹边防连班长李天文一笔一画为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描红,疾风吹过,笔上的红油漆吹到脸上红艳艳的。

界碑矗立在群山之中,碑体已被风雨侵蚀,碑上的“中国”鲜红如初,和战士们高举的国旗一样鲜艳。

微信图片_20230630233043.jpg

迈丹边防连班长李天文为界碑描红。

宣示主权、界碑描红,是巡逻战士们每次完成十多公里边境线巡逻之后的常规动作。而今天,战士们在界碑前,重温军人誓词,向着国旗宣誓: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战斗;绝不叛离军队,誓死保卫祖国!誓死保卫祖国!誓死保卫祖国!

铮铮誓言在山谷里回响,战士们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向党的生日献礼。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梁建忠 发自新疆阿图什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