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鲜果、蜡烛……他将“野餐”定格为当代风景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07-14 10:42

2023年7月8日,艺术家侯佳男个展“野餐”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总部空间启幕。展览展出侯佳男的二十余件最新系列绘画作品。 

海报.jpeg

类似“野餐”的活动,曾经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作家奥维德、普鲁塔和塞内加等人的著作,以及诸多中国的古代诗词史记之中。不过,“野餐”(picnic)这一词,算是近代的产物。现代意义上野餐,在17世纪浪漫的法兰西,词源是法语“Pique-Nique ”。 再后来,法兰西贵族把此爱好带至英国,“Pique-Nique ”变为“Picnic”,翻开了野餐(picnic)的篇章。自18世纪,英国近代史上发生的最重要的变革——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使得城市急速扩张,工厂遍地,烟囱林立,工人阶级队伍迅速膨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海外殖民地的扩张,造就了一批新兴城市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逃离城市,回归田园”也成了这时的热门话题,这一风尚也在欧洲再次风靡。1863年,马奈完成了其名作《草地上的午餐》,它生动地告诉世人,怎么呈现野餐的场景才更具挑战性,被体验为一种历史的定格。

_P0A5504.JPG

展厅现场

_P0A5550.JPG

展厅现场

_P0A5568.JPG

展厅现场

侯佳男的新作试图围绕“野餐”(picnic)这一概念展开。当下无处不在的商业广告和社交媒体,也使野餐异化为表演性质的一个活动。他认为,野餐文化,成为了景观社会下的一个缩影,尽管景观也是图像,但它还是试图隐藏起来异化的征兆,而侯佳男在他的绘画中,将此种异化成功构建成对真实生活体验的分离。

利奥塔在《象征力与社会秩序》中提出了一种象征学理论,主要是探讨象征符号的意义和运用规则,以及这种活动形式在社会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侯佳男的绘画作品中,这些野餐物,以消费社会中快速消逝的物品进入,鲜花、鲜果、蜡烛,这类带有美好快感且有容易消逝的物品,构建了一个满足大众快速愉悦的快感的这样一个仪式和景观,将冲刷感知的信息流、浮于表面的观看、狂热的欲望等笼罩社会的无形力量,转化为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布满陷阱的迷人森林。

_P0A5556.JPG

展厅现场

_P0A5482.JPG

展厅现场

_P0A5477.JPG

展厅现场

在侯佳男的创作中,他不会强求于手感、肌理、明暗、形体这些绘画的处理方式,侯佳男用建模得到一些想要的素材,用叠加的丙烯化解数码色彩的单调,把最日常的场景变得错位、平滑而失真,可以充当在转化图像时付出的代价的强大隐喻,一种强制性的自我景观化,也更能体现出膨胀感和欲望感,就像他的世界里扮演管理者一样的角色去构建画面。

此种幻象的制造,重新引起人们关注图像与人类经验之间极其重要的关系,使图像和受到刺激的观众相互关联。景观是曾经充满腐朽和瓦砾而如今又复活了的荒地,浮华的光影中蛰伏的暗流趟过,在漂浮和摇曳的烛光之中影影绰绰。

《晚风》,布面丙烯,230 × 180 cm,2023.jpg

《晚风》,布面丙烯,230 × 180 cm,2023

《晚餐后的无聊人生》,布面丙烯,185 × 250 cm,2023.jpg

《晚餐后的无聊人生》,布面丙烯,185 × 250 cm,2023

《枯萎也是被定义的》,布面丙烯,60 × 50 cm,2023.jpg

《枯萎也是被定义的》,布面丙烯,60 × 50 cm,2023

《好的坏的都是风景2》,布面丙烯,200 × 160 cm,2022 - 2023.jpg

《好的坏的都是风景2》,布面丙烯,200 × 160 cm,2022 - 2023

展览持续至8月20日。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