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一直是湾区动画产业发展的短板。相比北京、上海,广东地区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较少,动画人才稀缺。而咏声动漫和广州美术学院合作的动画短片《落凡尘》,用成功范例给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新思路——校企合作。
《落凡尘》是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钟鼎带领学生团队创作的毕业设计作品,制作周期大约1年,由咏声动漫发起的“青年动画艺术家扶持计划”为这部短片提供了技术支持。2020年,《落凡尘》在B站上线后收获一片好评,入选了B站小宇宙计划,之后由咏声动漫、阿里影业、哔哩哔哩联合投资拍摄成动画电影。目前,电影已经进入制作阶段,预计在明年和观众见面。近日,南都记者专访了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落凡尘》导演钟鼎,通过《落凡尘》的幕后制作,解析校企合作模式如何为湾区动画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力量。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落凡尘》导演钟鼎。
《落凡尘》的校企合作
《落凡尘》剧本创意始于2019年。彼时市面上充斥着由“封神榜”“白蛇传”等古代神话IP改编的动画电影,而钟鼎所在的广州美术学院,在当年的毕业设计中提出了“落凡尘”的创意。
《落凡尘》的剧本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牛郎织女”,讲述了一个认真负责“放星星”的神仙与顽皮妹妹之间发生的故事。它充满想象力地将织布与天上的星宿星座联系在一起,既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元素,又有创新。至于为何选择“牛郎织女”的故事,钟鼎说:“这个神话故事虽然在中国家喻户晓,但目前还没有以此为题材的动漫电影项目,是值得开发和有吸引力的题材。另外,牛郎织女本身是天上的星辰,包括鹊桥、银河等都跟中国传统里的星宿紧密相关,我们由此延伸出二十八星宿这个概念。我们查阅了历史资料,溯源了各类影视作品,涉及二十八星宿的比较少,这是一个还没有被触及的传统文化领域,所以我们就将二十八星宿和牛郎织女传说结合了起来。”
《落凡尘》短片海报。
《落凡尘》在B站一经上线就引起广泛关注,点击量一度破5000万。钟鼎认为它能戳中B站用户的原因有三点:一是现在国风元素的内容创作在B站很受欢迎;二是观众能从短片中的新颖元素里看到熟悉的内容,广泛共情;三是因为这部作品在视觉上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基于星宿的表达、神话法术把水变成绸缎的中国式写意的视觉化展现,在技术呈现上也非常吸引人。
迪士尼动画《花木兰》导演托尼·班克罗夫特在社交媒体曾公开点赞《落凡尘》角色设计及动画水准,钟鼎阐释称:“它完成了从作品到产品的转变,这其实也是我一直想做的、学术和商业应用结合的尝试。作为一个成果来说,我已经满足了。从短片的角度来说,它毕竟篇幅有限,可以表达的元素和内容也有限。落实到具体的制作呈现上,它的成本和周期也有限。在诸多限制的情况下,能获得比较高的关注,我认为它可以成为一个市场化的作品。”
《落凡尘》电影概念海报。
但他认为《落凡尘》在创作模式上仍有改进的空间,“我觉得可以用校企结合的方式,把学生在创意学术上的理解与商业的推广、执行制作的水准结合起来。这种模式可以有更大的一个空间,是创意和技术协同的一个样板。落实到电影来说,电影毕竟是从短片脱胎变成电影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确实会有很多内容体系的优化和细化。在电影的制作中,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完成这部分工作。”
高校的动画人才培养
在湾区动画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和高校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企业作为行业风向标,更多考虑的是市场;而高校作为青年动画人才的聚集地,是动画行业发展和创新的“源头”。钟鼎认为高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部分肯定是人才培养,大湾区的高校有责任为大湾区的动漫产业提供新生力量,这是最重要的部分;其次,我觉得是创意研发的共同探索。高校就科研这个定位来说,有比较大的空间给动画领域提供更多创意。我们学生毕业的时候会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创作一部个人作品。这些个人作品如果能引发观众的关注和认可,代表它具备商业化的潜力。我觉得高校跟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提供一个平台,为优秀创意的孵化和转化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机会。”
《落凡尘》短片截图。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广美已经做出了“校企合作”的尝试。“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将高校的创意和企业的技术制作有机结合。咏声动漫的“青年动画艺术家扶持计划”便是校企合作的应用。钟鼎强调:“企业的优势在于对市场的了解和内容的商业化运营,以及对输出品质专业化的管理;高校的优势在于创意,学生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也有扎实的艺术基本功和表现力,所以二者的结合是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从培养的角度来说,学生们很需要通过企业的引导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审视和校正,这也让他们更能适应未来要从事的工作。学生有机会去做更多实践,把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应用到实际的商业项目中,在市场和商业规则中检验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证学校可以发挥创意优势,也要保证企业投入产出的合理性。我觉得整体来说,可以大力推广、不断磨合、迭代和优化这种模式。其实校企合作模式在西方国家已经比较成熟了,他们甚至会把研究生、博士生攻克学位的研究方向跟企业的成果直接挂钩,这一点其实也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的。”
虽然“校企合作”模式有着显著的优势,但也存在着“门槛”。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每个企业的情况也不一样。“校企合作”的机制建立在高校和企业相互信任和认可的基础上,但学校和企业之间需要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在这个磨合过程中,他们能够了解对方的需求点和长处,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下,建立适合学校或企业各自情况的机制。钟鼎说:“现在我们的配套课程结合了企业的研发时间、研发成本等关联点,课程设置在广泛尝试这方面的合作,我觉得过一段时间能够看到更多成功的案例。”
动画人才的期待与纠结
广州美术学院的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每年的毕业生在300人左右,但这些学生当中有多少人毕业后会从事动画行业?钟鼎给出的答案并不乐观。据他观察,在相对优秀的一批学生当中,有2/3的人选择游戏行业,1/3的人选择动画行业。高校人才的就业选择背后,反映出青年动画人对这个行业的态度,“他们对动画行业非常期待,但也有一些纠结。他们想从事动画行业,但是游戏行业的薪酬待遇吸引力比较大,在这上面他们会有一个艰难抉择的过程。随着产业的发展,在薪资待遇方面,游戏行业和动画行业的差距慢慢缩小。现在年轻人追求梦想的胆量会比之前的人更大,这是一个挺好的现象。”
未来要如何解决湾区动画人才稀缺的问题,钟鼎给出了自己的思路。他始终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方向,“在故事开发和剧本编写的层面,目前国内真正能教这些专业的学校非常少,真正学编剧专业又从事动画编剧的人也非常少,所以要加强教育的投入,让高校提供更好的师资和课程体系。目前大湾区内,在剧本创作、戏剧影视文学相关领域开设专业课程的学校并不多,我认为这是我们的短板。”
在湾区动画人才培养的目标面前,企业和政府等相关主体能够做什么?钟鼎认为,“湾区的经济比较发达,企业可以多尝试、多作为,给予动画人才更多发挥和展示的空间和平台;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是给予更多的支持,可以通过行业论坛、节展等交流活动,提升影视动画的发展环境和市场氛围,同时大力支持大湾区目前正在进行的动画电影创作,让它们在全国市场上崭露头角,给湾区动画人才更多信心,从而吸引、聚集更多好的项目和优秀人才扎根湾区。”
采写:南都记者 蹇玥 实习生 胡雨晴
图片:受访方提供
编辑:林帆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粤电影 粤精彩
粤港澳大湾区动画电影高质量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