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银行”你见过吗?将临期余量食品,对接给有需求的人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3-07-13 21:22

“食物银行”是舶来的词语概念,它是为了减少浪费,将社会上多余的食物收集起来,转给有需要的人。近些年来,国内也有公益机构和企业参与,捐赠临期食品。此外,国内一些地方,政府起到搭台作用,推动“食物银行”运营,达到节约粮食、减少碳排放的成效。怎样才能将食物对接到真正有需要的人群?如今公众对此的接受度如何?“食物银行”和普通人有什么关联?南都记者对此进行了调研。

“食物银行”发展:

离不开社会力量、政府的参与

“食物银行”的概念源自国外,上个世纪60年代即有世界第一家“食物银行”诞生。在国内,上海绿洲盛食社于2014年起,开始探索本土“食物银行”的运作,通过向生产和流通渠道募集即将被浪费的食物,并将其迅速分发至有需要的人群手中,减少食品浪费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

2017年,PDT食物小站成立,是广州第一家“食物银行”,致力于搭建食物浪费和食物不足之间的桥梁。食物小站负责人褚裕告诉南都记者,食物浪费不只是道德层面的问题,“浪费食物的同时,也浪费掉了前期土地、种植、包装、运输等环节的资源。”常见的垃圾处理方式如焚烧和填埋,还会带来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地下水的风险。

食物小站从一开始,就专注于临时食品捐赠。前期,他们做了大量的科普工作。赢取社会信任后,广州本地一些知名餐饮企业开始主动联系食物小站,提出捐赠食品的诉求。“尤其是《反食品浪费法》出台,公众对临时食品、食品捐赠的关注度大幅提升,更愿意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褚裕说。

20230713154103807849.png

食物小站参与的食品捐赠活动。受访者供图

2021年开始施行的《反食品浪费法》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建立捐赠需求对接机制,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等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向有关社会组织、福利机构、救助机构等组织或者个人捐赠食品。有关组织根据需要,及时接收、分发食品。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食品捐赠活动。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搭建平台,为食品捐赠等提供服务。

2022年5月,深圳市福田区启动福田“食物银行”公益慈善项目,通过动员食品经营企业捐赠余量食物、临期食物,借由智能柜机,送到辖区有需要的居民手上。目前,福田区在10个街道设置“食物银行”点位,运营一年已服务6.1万人次,节约粮食约41.5吨。

据上海绿洲盛食社项目经理王鸣捷解释,“食物银行”能否运行起来,主要看当地有没有稳定的捐赠链路。目前“食物银行”落地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因为企业捐赠机制相对完善。其实,不光是企业,“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到‘食物银行’之中,做志愿者或者向公益机构进行捐赠食品。”王鸣捷称。

如何分发,谁会受益?

特殊群体、普通公众都会考虑

什么样的食物会出现在“食物银行”,如何对接给有需求的人?食物小站负责人褚裕表示,为了保证安全,该平台接受企业捐赠的大部分为包装食品。他们依托基层陆续搭建社区网络,对接社工机构等,了解特殊、低收入等群体各种不同的需求,根据物资情况制定分发计划,然后反馈给企业。“一是看受益对象的食物需求是否匹配;二是就近原则,分发过程尽量减少碳排放。”

绿洲盛食社项目经理王鸣捷介绍,“只要是食品安全过关,我们都可以分发”,其模式主要有三种。其一,将牛奶等有营养价值且保质期较长的物资,连同米、油等打包,转送到一些困难群体手中;收到捐赠的大批量食品,会联系各地公益组织,或由工地、社区进行二级分发;和商超合作,由公益组织定期定时到商超取走临期食品。

深圳福田按照“先特惠再普惠”的原则,“食物银行”扶助对象涵盖特殊群体、低收入群体、一般市民,试点阶段优先满足低保、残疾人、困境儿童、失独老人等特殊和低收入群体需求。

在考虑受益人群时,食品的保质期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比如,保质期还有一两个月,它会匹配到更精准的人群中。“如果送过来的食品,保质期只剩5天,那么就不会太严格限定谁是受益人,只要你能把物资使用掉就行。”王鸣捷说,此外还考虑食品的适应人群,一些不适合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就会向普通公众分发。

南都记者了解到,一些餐饮企业也参与到“食物银行”运作中。在广州一家连锁快餐餐厅,记者看到有设置“食物驿站”冰柜,其运营流程是:食物过了最佳赏味期,就会在当天定点包装好放入冷库,冷冻约24小时后,投放到“食物驿站”冷藏。食品包装上会提示,该食品非即食食品,需重新加热方可食用,并且只可领用当天食用,只可复热一次。

上述餐厅经理表示,这个模式很受欢迎,“食物驿站”的食品经常是很快就被取完。对于拿取人员的身份没有特别要求,环卫工、外卖小哥、学生和老人等都有来取的。“虽然没有人工去监督,一般也没有谁去重复拿,大家都比较自觉。”

20230713154103890372.jpg

广州一餐厅设置的“食物驿站”冰柜。

如何避免二次浪费?如何调动企业积极性?

为了避免二次浪费,王鸣捷告诉记者,捐赠物资都要在平台登记,并且检查保质期、包装等事项,审核通过才能进行分发。“比如明天过期,今天才捐过来,这种基本不会接受。”

现实情况中,也会出现物资对接难以匹配的案例。“有企业想捐大瓶的调味料,这种不易分发。也有企业想捐赠冷冻肉类,但是没有相应的运输条件,这种也难以接收。”王鸣捷提到,除了前期审核,分发时要求志愿者全程跟随,物资去向也会签字落实。

褚裕说,对社区申请的食物数量会进行核查,避免过分超出。将食品分发后,会要求反馈,强化监督。此外,食物小站以发布周报的形式,披露食物的捐赠结果。

“食物银行”的概念在现实生活推行,也会遇到一些阻碍。褚裕表示,实践中发现,部分市民对临期食品的安全有所担忧。有的企业也不愿意捐赠临期食品,反而宁愿捐赠保质期较长的物资。为此,食物小站在做“食物银行”的几年里,同时也在进行食物教育,积极引导公众观念。

除了观念改变,企业参与捐赠也需要实际的指引。2022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牵头组织编写了《零售企业开展余量食物捐赠实践指南》,旨在为企业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流程,提高风险管理可控性,降低操作成本,激发企业自愿参与食物捐赠的内在动力。

王鸣捷表示,参与“食物银行”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绿洲盛食社给捐赠企业开具公益事业捐赠票据,可以抵税。记者获悉,深圳福田为了调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也开展相应措施,比如对企业捐赠食物以原价15%作为公允价值确定捐赠额,并采取税收优惠、正面宣传、授予荣誉等方式。

20230713154104001922.jpg

有些食物取走后,需重新加热方可食用。

反浪费:

“食物银行”之外,探索其他可能途径

近两年,临期食品市场走热,不少年轻人开始购买低折扣的将到期食品。褚裕关注到这一趋势,对于“食物银行”模式她进行了反思。她认为,临期食品不一定非要进社区,被年轻人购买同样是不错的方式,公益和商业并不总是相互排斥,“都是共同解决问题”。王鸣捷也回应:“我们的目的是拯救这些即将被浪费的食物,临期食品市场走热说明公众对于临期食品接受度正在慢慢提高,我们也乐于见到。”

王鸣捷称,食物浪费现象存在于生产、加工、物流、消费等各个环节,有些浪费是在公众看不到的地方产生。“绿洲盛食社现在能做的主要在消费端。”他认为,最好能从源头严格把关,控制食物的产量。王鸣捷告诉记者,实际上有些企业已经在此方面着手,比如去年有生产月饼的厂家严控生产量,起到了减少浪费的良好效果。

“食物银行”在纸面概念上,能够形成完美的闭环,但实践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食物捐赠不匹配、二次浪费现象也是现实存在。“食物银行”有自身局限,并非万能的解药。褚裕说,“食物银行”的最终目标就是没有“食物银行”。“不是捐了食物,就能减少浪费。”在减少食物浪费方面,至为关键的是,如何撬动公众和企业从源头减少浪费,不过量消费、不过度生产。

褚裕表示,食物小站目前已经有所转型,虽然依旧聚焦于反食物浪费议题,但增加了工作深度,重点放在“对关键方的倡导”上。比如,餐厅位于食物价值链的中游,“在供应链上选择什么样的食材很重要”,同时它直接面对大量的消费者,是对消费者进行倡导的有效场景。

她告诉记者,珠三角的餐厅是个极佳的切入口,在饮食文化上,广东讲究新鲜、当季。相比于舶来的概念,传统文化中也有契合可持续的标准,有些餐厅对食材的处理得当,充分利用,不会浪费。珠三角的市民也可利用食物种类丰富且饮食文化得当的在地优势,培育健康的饮食方式,例如“食尽其用、碗尽福至”“蔬食搭配、五味周全”“不时不食、顺其自然”等,既减少了资源浪费,又能裨益于生态环境。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马辉 实习生 包文瑾

编辑:李欣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