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无糖饮料怎么喝才健康?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3-07-14 14:33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说法终于靴子落地。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发布《阿斯巴甜危害及风险评估结果发布》显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有甜味剂的食品还安全吗?消费者应该如何选购?

 

一天喝无糖饮料不能超9罐?

据了解,阿斯巴甜是一种人造(化学)甜味剂,甜度是蔗糖的 200 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制品,包括减肥饮料、口香糖、明胶、冰淇淋、酸奶等乳制品、早餐麦片、牙膏和止咳药水和维生素咀嚼片等药物,目前全球市场达到 3 万吨左右,市场规模达到 30 亿元。

在中国市场上,阿斯巴甜应用于多款知名无糖食品饮料。据奥一新闻不完全统计,含有阿斯巴甜的产品主要包括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无糖产品、玛氏箭牌益达口香糖等。 

124.jpg

世卫组织官网截图

被定义后,含有阿斯巴甜的食物还能放心吃吗? JECFA给出的结论是:评估的数据表明没有足够的理由改变先前确定的阿斯巴甜每日可接受摄入量(ADI)0-40毫克/公斤体重。因此,委员会重申一个人每天的摄入量在这个限度内是安全的。也就是说,假设没有从其他食物来源摄入,一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无糖软饮料,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9-14罐以上才能超过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

 

代糖的争议其实一直存在

事实上,有关包括阿斯巴甜在内的人造(化学)甜味剂的健康争议已存在多年。早在上述报告发布前,6月29日晚,阿斯巴甜被传致癌的话题就曾登上微博热搜,无糖饮料更是最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被背刺了” “快乐没有了”是许多网友共同的心声。有人直呼“被偷家了”,表示自己为了健康才选择喝添加了代糖的无糖饮料,没想到却被告知有可能致癌。

1.png

6月30日微博截图

面对“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威胁,网友们迅速站队,大致分成了四派:“顺其自然”派认为,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注意适量就没有问题;“亡羊补牢”派则惊觉自己喝了这么多年可乐,嚼了这么多年口香糖,下定决心要开始戒断阿斯巴甜;“重起炉灶”派表示,既然都不那么健康,不如重归“肥宅快乐水”的怀抱,戏称:“我宁愿长胖,不愿得癌”;还有少数只喝茶与白开水的“养生高手”,在这场争论中显得超凡脱俗。

与此同时,不少品牌纷纷发文和阿斯巴甜“撇清关系”。国产饮料品牌元气森林回应称,旗下产品不含有阿斯巴甜;奈雪的茶相关负责人称,2022年11月,奈雪的茶已经宣布全部产品使用升级的天然代糖“罗汉果糖”。而作为阿斯巴甜的主要采购商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玛氏等品牌则保持沉默。

  

天然甜味剂成赢家?

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控制自己的糖分摄入,无糖化、低糖化渐成全球健康饮食新标准,无糖饮料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以百事可乐为例,自1964年推出轻怡可乐以来,百事可乐的无糖阵容已经包括了无糖七喜、轻怡百事、极度百事、无糖激浪等产品。除此之外,元气森林、燃茶、农夫山泉等国产饮料品牌也陆续推出了自己的无糖产品。

无糖饮料的推出,既回应了消费者对于健康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他们对于饮用饮料的需要,因此备受市场青睐。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2022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由22.6亿元飙升至199.6亿元,预计2023-2027年将持续放量增长,市场规模有望达748.9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普及,控糖趋势愈发明显,品种丰富的无糖饮料将逐步成为饮料市场重要的新生主力品类。

因此,“阿斯巴甜可能致癌”消息一出,保龄宝、三元生物等天然代糖概念股股价纷纷上涨,其中全球五家赤藓糖醇生产商之一的保龄宝(SZ 002286)股价大涨5.69%,到达近一个半月来的最高价,全球赤藓糖醇行业产量最大企业三元生物(SZ 301206)股价上涨9.86%。

然而,这并不能代表其它代糖就是完全健康的。事实上,关于无糖饮料的健康隐患,公开的研究结果并不少见。今年2月28日,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一种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与心脏病事件相关;《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2020年发布的一项大型研究也显示了人工甜味剂可能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关;2022年8月,《细胞》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某些代糖不仅会影响人体微生物组成,还会影响外周血循环中的分子,继而影响个体对葡萄糖的耐受程度。

 

消费者如何正确选择无糖食品

面对琳琅满目的货架,消费者如何选购无糖产品?去年发布的《中国消费者甜味剂认知调查》显示,超八成消费者难以准确识别无糖产品。

调查发现,很多消费者对糖和甜味剂的认知较为模糊,比如约70%的消费者认为糖精是糖。实际上,糖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约60%的消费者认为三氯蔗糖、甜菊糖是糖,而这两种物质其实是高倍甜味剂。

含有甜味剂的代糖产品是否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影响?科普中国专家、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王思露表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都属于食品添加剂,如果按照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来使用,可以认为都没有安全问题。当然,如果在长期摄入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天然甜味剂更健康,因为天然甜味剂已经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其结构更容易在各种代谢途径中被代谢掉,不会累积在人体内。”

食品添加剂不是洪水猛兽。他进一步解释称:各种大量甜味剂加入制成的食品饮品中,零食居多,而我们一直以来不建议大家吃太多的“复杂加工零食”,比如甜饮料、糖果等,在所有人恐慌的时候,希望大家要保持一个理性的态度。

此外,面对消费者在选择无糖饮料时的茫然,有专家认为:随着健康意识的不断普及,控糖趋势愈发明显,无糖和低糖仍然是社会主流,关键在于要如何对代糖成分进行监管和科学评估,避免出现危害健康和虚假宣传的情况,可以学习新加坡的饮料标签分级制度。

2db2db82e4d443c0b6ca8851a667b4cd.jpeg

图源:新加坡政府官网

所谓的饮料分级制度,是新加坡于2022年12月30日推行的一项饮料包装政策,即根据营养成分和健康程度,将饮料划分为A、B、C、D四种等级,并制成标签张贴于饮料瓶身,方便消费者甄选。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常见的国产饮料 “榜上有名”:A等级包括东方树叶、三得利乌龙茶;B等级包括元气森林、AD钙奶、脉动;C等级包括茶π、椰树椰汁;D等级包括维他柠檬茶、养乐多等。比起查看瓶身背后的配料表,饮料标签的形式能将该产品的成分信息更直观地反应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在选择时心里有底,不再那么纠结。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实习生 辛豫

编辑:管玉慧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消费反光镜

5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管玉慧5106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