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公安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依法严厉打击走私违法犯罪的工作措施及成效。公安部新闻发言人张明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安部、海关总署部署各级公安机关、警种部门、缉私警力密切协作,紧盯走私问题,开展系列专项斗争,组织联合行动,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以来,全国缉私部门共依法立案侦办走私等违法犯罪案件2520起,案值663.5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发布会也披露了目前各类走私犯罪活动的新动向。察时局注意到,除了传统的偷逃税款等涉税走私活动之外,目前自贸区免税区的非法代购、套购活动也十分常见,粤港澳大湾区海上走私活动多发高发。此外,固体垃圾等洋垃圾非法入境,非法生物物种入侵等案件多见。
“海水不干,打私不断。走私自古以来,世界各国都没有穷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海关总署缉私局局长孙志杰表示,面对打私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缉私部门将充分发挥垂直管理的体制优势,持续开展专项行动,有效遏制走私的多发高发势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侦办涉税走私案件1.8万起,占走私案件五成以上
南都记者了解到,缉私部门组建于1999年,主要承担打击走私刑事执法、海关行政执法以及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任务,管辖海关关境内发生的涉税走私犯罪案件和海关监管区内的非涉税走私犯罪案件,同时管辖逃避商检、妨害国境卫生检疫、妨害动植物检疫、走私人类遗传资源材料和非法引进外来入侵物种等刑事案件。目前,全国打击走私综合治理办公室设在海关总署缉私局。
据孙志杰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缉私部门强化侦查打击,共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3.3万起,其中涉税走私犯罪案件1.8万起,非涉税走私犯罪案件为1.5万起。涉税走私犯罪案件涉及案值为5911.5亿元,其中偷逃税款千万以上的重特大走私犯罪案件为1894起,案值为4751.9亿元,涉嫌偷逃税款达1018.7亿元。
察时局注意到,涉税走私犯罪案件占总体案件的比例约54%,其中偷逃税款千万以上的重特大走私犯罪案件占涉税走私案件的十分之一左右,但其案值却达到4751.9亿元,几乎是涉税案件案值的8成以上。
“走私偷逃的关税是中央财政的重要组成,走私不仅造成国家税款流失,影响税收秩序和经济安全,还会恶化营商环境,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影响守法企业正常经营,严重危害经济健康发展。”孙志杰举例,例如公众所熟知的肉类、粮食、食糖等农产品走私,成品油、电子产品等重点商品走私,不仅因大规模偷逃税款造成国家利益受损,更会冲击国内市场秩序,恶化企业经营环境。“比如糖,中国蔗农种植成本高,制糖成本也很高,走私白糖进来,国内白糖就卖不出去,蔗农、企业都会蒙受巨大损失。”
据介绍,近年来,全国缉私部门部署开展“国门利剑”“守卫”等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烟草、食糖、水果、粮食、成品油、电子产品、烟酒等重点商品走私活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缉私部门已立案侦办涉税走私犯罪案件1594起,案值达376.8亿元。
海南迎来暑期离岛免税购物潮。7月12日,游客在中免集团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选购商品。 进入暑期,海南迎来离岛免税购物热潮。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严打免税区非法套购代购,近两年侦办案件案值达20亿
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商、自贸区的兴起,“套代购”走私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也成为一种新型走私违法犯罪类型。
海关总署缉私局副局长李云龙介绍,“套代购”包括“套购”和“代购”两种形式,“套购”是指组织、利用他人购买离岛免税品的资格和额度购买免税品并在国内市场再次销售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代购”是指收取代购费报酬,利用自己购买离岛免税品的资格和额度为他人购买免税品的行为。
“从海南买出来东西以后,现在全国31省都有人进行二次销售倒卖,所以全国都在打击。” 孙志杰介绍,近年,海关总署部署各地缉私部门依法严厉打击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活动,近两年全国缉私部门共立案侦办海南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犯罪案件518起、行政案件2000余起,案值达20亿元。
为严厉打击上述违法犯罪行为,海关总署部署组织构建“1+N”(海口海关缉私局+全国其他海关缉私局)打击海南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联防联控机制,重点推进海南、广东、广西反走私联防联控,目前已形成自贸港反走私联防联控体系,为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南都记者注意到,财政部自2011年起发布离岛免税购物政策以来多次对政策进行调整,现行政策规定,自2020年7月1日起,离岛旅客(含岛内居民旅客)每人每年累计免税购物限额增至10万元、不限次;对税差大、转卖风险高的化妆品(30件/次)、手机(4部)和酒类(1500ml)商品保留单次购买数量限制,并要求离岛免税商品不得二次销售。
李云龙在发布会上也提醒广大游客,在赴海南岛旅游购物时要牢记“资格额度不售借、免税商品不再售”,避免无意间触碰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红线。
山东海警局执法员查扣一艘涉嫌走私船只(2022年7月14日摄)。 新华社发
珠江口水域走私活跃度下降,常态治理粤港澳海上走私严防反弹
据发布会披露,新冠疫情之后,走私活动也出现一些新变化。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旅客通关口岸和航班大幅减少,走私团伙转移至正常通关的珠澳口岸雇佣“水客”走私,随着打击珠澳口岸“水客”走私和海南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力度加大,部分走私活动转向海上渠道的现象更为突出。
“部分走私活动转向海上渠道,特别是粤港澳海上利用大马力改装快艇(俗称‘大飞’)进行走私活动十分严重。”李云龙介绍,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海关总署、公安部会同国家移民管理局、中国海警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全国打私办连续联合开展两轮专项行动,打击治理粤港澳海上跨境走私活动。行动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公安部和中国海警局联合印发《关于打击粤港澳海上跨境走私犯罪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办案难题,内地和港澳地区18个执法部门和单位联动开展打击,缉私部门累计出动缉私艇3637艘次,侦办走私及其关联犯罪案件1589起,案值逾71亿元,打掉犯罪团伙85个,抓获走私犯罪嫌疑人958名,查扣涉案走私船舶784艘。
“目前,珠江口水域‘大飞’走私活跃度明显下降,规模化、暴力化走私势头得到扭转。”李云龙表示,下一步,缉私部门将进一步部署沿海各直属海关缉私局做好常态化打击治理粤港澳海上跨境走私工作,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严防出现反弹。
连续7年部署专项行动治理洋垃圾,查证涉案固体废物超六百万吨
在打击新型走私活动中,缉私部门近年来依法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活动也受到舆论高度关注。
孙志杰介绍,“洋垃圾”在运输、储存或加工处理过程中,其本身的有害物质及其夹带的病菌,或焚烧处理产生的废气会对土壤、水、空气造成不可逆的污染,对人民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2017年以来,国家持续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压减固体废物进口许可额度,缉私部门重点打击倒卖许可证和废塑料、废五金、废纸、废纺织品、废矿渣等“洋垃圾”走私犯罪。2021年,国家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政策实施,缉私部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综合运用刑事、行政两种执法手段,坚持有案必查、露头就打,并开展多次打击固体废物和消耗臭氧层物质走私国际联合执法行动,查获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走私案件。
孙志杰称,为助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以来,海关总署缉私部门已连续7年组织开展“蓝天”专项打击行动,2017年以来,全国缉私部门共侦办固体废物走私犯罪案件1978起,查证各类涉案固体废物659.9万吨,“洋垃圾”走私得到有效遏制。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为保护生态环境,守护国门生物安全,海关缉私部门也查获了一大批走私濒危物种案。
据孙志杰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缉私部门部署开展“护卫”“守卫者”专项行动,对走私象牙、穿山甲鳞片、红木等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行为实施打击,连续破获湛江“7.5”、黄埔“1.17”、南宁“8.28”等一系列特大走私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专案,打掉多个国内外走私犯罪团伙,端掉一批非法网络销售平台,共侦办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走私犯罪案件2130起,查获各类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5729.4吨。
采写:南都记者 蒋小天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