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孙小鹏 7月17日,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州会场)开班典礼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培训按照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统筹安排,由华南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合作组织和实施。
培训以“海天一色——科学教育中的跨学科与创新”为主题,邀请中国首飞太空第一人杨利伟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院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偲院士、广州地化所彭平安院士等科学家群体和华中师大刘守印教授、广西师大罗星凯教授等全国知名科学教育专家牵头的科学教育工作者作为授课专家,面向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的150名小学科学教师开展为期6天的科学教育教师暑期学校培训活动。
以海洋与天文教学为主 汇聚两院院士和一流教育专家
据了解,华南师范大学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各项重点措施,将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检视整改切实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动力和举措,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依据《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统筹安排,华师参与承办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州会场),聚焦科学教育中的跨学科课程创新,以海洋与天文教学为主要内容,汇聚两院院士和一流教育专家,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探究实践等,介绍国内外科技前沿发展动态,突出科研过程与科研方法;开展现场教学,强调跨学科融合的理念与实践,推动科技资源向课堂资源转化,帮助参训教师深化科学课程标准理解,开阔科学视野、提升科学思维,感受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教学能力。
此次培训班还将对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学员进行异质化分组,实现小学科学骨干教师跨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强调学员的输出和互动,开展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做中学”研修,增强科学探究实践能力。培训大部分活动进行直播,并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将培训课程资源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校长、科技辅导员等开放。
今年恰逢华南师范大学90周年校庆,华师将此次科学教师培训作为向90周年校庆的重要献礼。作为广东教师教育的龙头,华师长期以来为广东省基础教育领域输送了高质量科学教育人才。
杨利伟开展授课 讲述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与使命
当天,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航天英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将军,以《矢志航天 逐梦苍穹》为题开展授课,讲述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与使命。
“‘飞天’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们国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优秀文化,中华民族具有非凡智慧和无穷创造力。自古以来,夸父追日、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等许多动人的传说就广为流传。”他表示,这些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巨大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漫步”到“交会对接”,从天宫空间实验室到空间站的建成,就是按照最初的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这彰显了中国的制度优越性。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要想成为航天员,需要什么条件呢?杨利伟表示,条件有身高、体重、年龄、身体状况、飞行经验、学历等,设置这些条件是由航天员的工作特点以及航天飞行特殊环境所决定的。“随着技术进步,航天员的选拔条件不断发生变化,总体来看,对身体要求降低了,对知识背景的要求提高了。”
据介绍,航天员在太空中采用了与地面相同的工作生活制度,每天都有详细的工作安排,航天员太空中的工作可以分为四大类别,分别是生活照料、平台维护、科学实验、社会活动。
睡觉方面,航天员在太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睡眠区,睡眠区配有睡袋,航天员睡觉时睡袋要固定在舱壁上,防止飘走;洗澡方面,航天员不能像地面上那样淋浴和洗澡,而是用湿毛巾进行擦拭;锻炼方面,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生活,必须每天锻炼身体以减少肌肉萎缩和骨丢失……
“在太空吃饭的时候,食物的汤啊油啊不会飞起来?”面对学生的提问,杨利伟表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制作食物时会增加食物的黏性,“这样吃起来就不会散开”,有些食物也会做成一口能吃完的类型;同时,吃饭的时候也会有很多程序,如果有残渣散落的话,会立马用吸尘器赶紧吸走,反正在舱内漂浮。“我们是‘杂家’,什么都要学,比如学理发等。”
谈及过往经历,杨利伟坦言,自己是一个对新生事物非常感兴趣的人,但小时候最想当的不是飞行员,而是火车司机,因为看了《铁道游击队》这部电影,为此还做了很多傻事。后来有机会到机场参观,看到飞行员从飞机上下来,觉得特别羡慕,那时候就不想当火车司机,而是飞行员了。
“儿时的经历和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意义,会激发孩子的热爱,这也是如今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他建议,家长和老师除了给孩子教授应知应会的知识外,也要更多地让孩子涉猎不同的学科,这对孩子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编辑:孙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