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着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趋势,受益于国家各级各类政策持续支持,经过动画电影人的不懈努力,近些年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令人鼓舞。无论是作品的艺术创作水准,还是市场口碑和票房表现,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国产动画电影被看做是进入了发展的“窗口期”。
然而,为了使我国动画电影发展更具持久提升的创意力、创作力、市场力、竞争力,再用国际视野下世界优秀动画电影和强势动漫企业发展坐标系,衡量当下中国动画电影和相关企业的现实发展,就无论从内容为王的策划创意软实力看,还是从作品赖以完成的基于国际发达的重工业电影体系硬实力企业建设标准看,我们的差距都还不小。笔者拟基于在国有动画企业担任负责人,从事多年创作、管理、运营的切身体会与切实思考,就促进国产动画电影迈向更高的发展水准,谈如下两方面的基本想法。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和发展中国动画学派,
创新创作更多国产优秀动画电影作品
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具有优良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历史积淀。早在世界首部动画电影即美国的《白雪公主》诞生仅两年之后的1941年,我国万氏兄弟在上海就创作了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一经公映反响轰动,连日本同行《铁臂阿童木》的创作者手冢治虫当年都是看过《铁扇公主》后,不仅赞叹中国动画作品表达了他所心仪的东方之美,而且也弃医从“漫”走上了动画艺术创作之路。
中国动画电影近八十年的历史发展可谓是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其间最为了不起的成就是,由成立于1957年4月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所创立的中国动画发展“两次高潮期”,以及基于此而诞生的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动画学派”。本文和大家共同回望这些历史成就,目的在于不忘初心,增加中国动画人的文化自信,从中国动画发展的“两次高潮”辉煌历史中,不断获得精神启迪和力量来源,并且通过坚守传承、创新发展“中国动画学派”,实现以“民族性、当代感、世界性”为目标路径的当今中国动画电影发展迈向更高水准才有可能。
(一)中国动画的两次高潮期及其特征
1、第一次高潮期:20世纪50—60年代
代表作品:《骄傲的将军》(1956/木偶片)、《猪八戒吃西瓜》(1958/剪纸片)、《大闹天宫》(1961—1964)、《小蝌蚪找妈妈》(1961/水墨片)、《牧笛》(1963/水墨片)、《半夜鸡叫》(1964/木偶片)等。
创作特征: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为标志,水墨片、木偶片、剪纸片多片种诞生,动画长片和短片相得益彰,中国动画学派形成,国际影响日增。
2、第二次高潮期:20世纪80年代
代表作品:《哪吒闹海》(1979)、《雪孩子》(1980)、《三个和尚》(1980)、《九色鹿》(1981)、《天书奇谭》(1983)、《黑猫警长》(1984)、《葫芦兄弟》(1988/剪纸片)、《阿凡提的故事》(1979/木偶片)、《山水情》(1988/水墨片)、《舒克和贝塔》(1989)、《宝莲灯》(1999),等。
创作特征:水墨片、木偶片、剪纸片等多片种繁荣,动画长片、短片、电视系列片并济,中国动画学派继续发展,享誉海内外。
(二)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动画学派”
通过研究总结,笔者对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前辈艺术家们创立的“中国动画学派”做三个方面的内涵概括:
第一.无论美术动画长片、短片,还是美术动画系列片,选题选材大多源自中国故事、中国造型、中国元素,包括文学名著、民间故事、神话、寓言和传说等,具有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
第二.基于民族民间艺术风格与手法,创造了诸如水墨、剪纸、木偶等独特片种,民族味十足,令世界耳目一新,丰富了世界动画的艺术表现样式,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彰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第三.艺术家群体纯粹而专注地创新探索中国民族动画表现样式,推陈出新、各显其能、互补合作,奉献出一大批多样化的中国美术动画片作品,深受观众喜爱,伴随一代代人成长。
正因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前辈创立了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动画学派,并且秉承着中国动画学派的鲜明民族文化特征与动画艺术创新追求,才得以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浓重中国文化特色、享誉海内外、伴随一代代人成长的动画精品优品。
今天,我们要把国产动画电影发展推进到更高的境界,包括要让中国动画电影走向世界,就必须增加文化自信,必须从中国动画发展历史中“两次高潮期”和“中国动画学派”中吸取养分和力量,同时吸纳当今世界动画艺术技术手段,形成中国动画电影特有的当代表现。也就是说,只有坚持文化自信,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动画学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用中国风格的动画艺术和世界的语言语境,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中国表达。
事实上,历史上各国叫好又叫座的动漫作品,都不曾脱离对各自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彰显,中外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都是从传统文化、经典文学中脱胎而来的。
比如,美国迪士尼公司1989年出品的动画电影《小美人鱼》,就改编自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狮子王》是对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的二次创作。日本动画作品《灌篮高手》《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海贼王》等,无不洋溢着日本的文化符号比如樱花、富士山、寿司等。
近年来,我国动画电影在艺术和票房上取得双重丰收的国产动画电影,大多拥有更加鲜明的中华文化色彩,也有着“中国动画学派”印记。比如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材于中国文学名著《西游记》;2016年的《大鱼海棠》创意来源于《庄子·逍遥游》;而2019年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则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同年的《白蛇:缘起》和两年后的《白蛇2:青蛇劫起》都是对民间小说《白蛇传》的二次演绎。
显而易见,动画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动画发展的内核,传统文化始终是动画电影创作的母题之一;传统文化在动画作品中的唯美表达,总会让作品变得更深沉、更有吸引力、更具民族辨识度和世界性意义。所以说,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国动画学派,是创新创作更多国产优秀动画电影作品的时代召唤,也是中国动画电影世界性表达的本体所需。
坚持兼容并蓄,
注重打造承载动画电影创作出品的
优秀动画企业和产业链
要实现中国动画电影整体发展迈向更高的水准,总不能靠“昙花一现”的一部作品,也不能靠“红极一时”的一部作品尔后“新作乏力”。纵观迄今全球最卖座的前30部动画电影,多出自于美国迪士尼、梦工厂、皮克斯等公司。借鉴研究迪士尼集团公司化发展历程,就会看到,注重打造承载动画电影出品投产的优势企业,是确保动画电影项目持久投拍的重要基础,也是充分发挥动画电影IP化后持久放大动漫产业链效能的重要载体。
(一)迪士尼王国的四大业务板块
1、 媒体网络板块:(成熟型业务,占收入40%左右),包括旗下的Disney、ABC、ESPN等电视频道。
2、主题乐园板块:(成熟型业务,占收入30%左右),包括旗下的迪士尼乐园、度假村、俱乐部、游轮等。
3、影视制作板块:(调整型业务,占收入15%左右),包括电影、音乐、舞台剧等;再细分有动画电影、真人电影、演出剧团、传媒网络、游戏,以及皮克斯动漫系列、公主及童话系列、漫威系列等IP化内容等。
4、消费品及互动媒体板块:(稳定型业务,占收入15%左右),围绕迪士尼IP展开的衍生品及游戏的开发、授权、连锁零售等授权。
(二)迪士尼王国成功的因素
1、经验丰富的董事局团队:来自不同行业,多有20年以上管理经验,管理过大型跨国公司或连锁企业,涉及的企业主要为快消品、影视娱乐出版业等;
2、稳定的行政管理团队:统领企业战略决策、市场开发、资源协调等,成员基本稳定、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总监,多有从业10年以上的经验;
3、强大的业务管理团队:主管着四大业务板块业务组成的战略决策与日常运营,多有超过20年行业经验的管理人员组成各业务板块负责人,对每个业务板块的市场规划和项目运营具有决策权和管理权;
4、全产业链发展:覆盖内容IP、制片、发行、衍生品、传播、投资等,从消费品到新媒体行业各个类别;
5、吸纳优质资源:通过联营、参股、收购等方式,吸纳优秀品牌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成功拓展业务王国;
6、稳健的战略实施:通过稳健的战略实施和严谨的分级管理制,稳健发展。
阅看笔者对迪士尼以上归纳介绍就会发现:迪士尼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动画电影创制必须依赖于一个产业链完整的强势企业,才能在创作和市场永续发展、持久多赢。因此,我们的动画电影在内容创作和市场发展要迈向更高水准,就必须注重创建(或整合互补)一定能级的融合“创作、制作、发行、衍生品、传播、资本”五位一体的现代产业链型优秀动漫企业(群)“之船”,这样才能支撑一部部动画电影持续创投并驶向银幕与市场的“蓝海”。
所以,我们的动画电影界除了秉持“内容为王”的观念、潜心创作动画作品之外,也要加强“企业为本”的理念、注重吸纳行家里手抑或职业经理人、用心于对优秀动画创制企业的精心打造,以此实现IP化动画电影项目与品牌化企业的共荣,并在“品牌、内容、市场、资本、模式”协同发力,以此加强整合行销能力,通过动画产业链构建与价值释放,真正实现面向国内外市场持续实现品牌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借鉴和学习国际上包括但不限于迪士尼、梦工厂、皮克斯等成功企业的成功做法和成功经验,是托举动画作品源源不断产出并产生持久市场效益、迈向更高发展水准的所需。
最后,笔者热切期盼经过中国动画电影人的不懈努力,通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容并蓄、创新发展,并且恪守专业精神和美学追求,我国的动画电影能够迈向更高的发展水准。
撰文:郑虎(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党政负责人,国家电影智库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资深策划人、制片人)
编辑:彭思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粤电影 粤精彩
粤港澳大湾区动画电影高质量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