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葡萄牙国宝级视觉艺术家,用织物、流苏等创造“女武神”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07-19 19:05

葡萄牙国宝级视觉艺术家琼娜·瓦斯康丝勒(Joana Vasconcelos)的个展“山海渡”于7月14日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启幕。此次展览由意大利资深艺术批评家德沐(Demetrio Paparoni)担任策展人,展出大型装置和综合材料作品三十余件,是艺术家在中国大陆的首次大型个展。

展览现场_21.jpeg

“山海渡”展览现场

这是琼娜·瓦斯康丝勒首次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大型展览,在展览中,观众可以一睹艺术家以《山海经》为灵感而创作的全部作品。

41.jpg

葡萄牙艺术家琼娜·瓦斯康丝勒

26.JPG

开幕式现场

04.JPG

展厅现场

32.JPG

开幕式钢琴演奏

21.JPG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当天嘉宾云集。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发现,本次展览的核心展品之一是最近完成的作品《燃烧之心》(2019-2022)。琼娜的作品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不仅展现了葡萄牙的视觉语系,也展现了宏观的葡萄牙文化。“独立之心”系列就是一例。该系列于 2004 年启动,灵感来自维亚纳之心(The Heart of Viana)。

展览现场_01.jpeg

琼娜·瓦斯康丝勒作品《燃烧之心》

心脏图案在《燃烧之心》(2019-2022)中回归,这件悬垂雕塑的拟生态外形令人联想到植物、人体器官和动物。长长的手臂从作品主体部分探出,延向远方,像海洋生物的触手,也像树根。展览空间模拟出巴洛克式样的建筑与装潢风格,触手侵入该空间中,向所有中心性形式发起挑战。琼娜提醒我们:繁复的巴洛克风格充满生机,能克服一切形式的“留白恐惧”,保护我们远离一切夺走“心灵”的虚无主义诱惑。

展览现场_03.jpeg

琼娜·瓦斯康丝勒作品 《女武神》

装置作品《女武神》(2014)占据了大半个展厅空间,是本次展览的另一大亮点。2004年,琼娜·瓦斯康丝勒的创作风格出现巨大转变。她用纺织面料、羊毛、棉线钩织品、提花边、缝边、亮片、珠子、羽毛、流苏和LED灯创作了第一件“女武神”雕塑。这件悬垂雕塑得名于德意志神话中的半神战士。在尼伯龙根传说中,女武神是一群身强体壮的金发女性。她们身披铠甲,骑着骏马驰骋于天际或水面之上。在琼娜创作的一系列“女武神”作品中,单品形式繁多,但是强烈的女性气质始终占据着核心位置统合各种元素,作为主线将具有多元化特质的系列作品串联到一起。 

展览现场_08.jpeg

琼娜·瓦斯康丝勒作品 《女武神》

在此次展出的《女武神》中,她用织物、纹理和服装面料等具有女性色彩的原料构建雕塑,试图强调女性自身的美德(不是习俗强加给女性的美德)。在琼娜看来,女性强大而有力,她们是一群勇于获取力量也知道如何驾驭力量的战士。

展览现场_12.jpeg

展厅现场

艺术家还带来整套陶瓷动物作品,动物身上包裹着用钩织和刺绣手法制作的衣物。作品灵感来自中国经典《庄子》,这部典籍与西方的《伊索寓言》十分相似。参展的各种青蛙形象直接参考了庄子和伊索的作品,揭示出这两位不朽哲人都以相似的方式来讲述德育故事。

展览现场_20.jpeg

展厅现场

动物在琼娜的创作中扮演核心角色,它们频繁地出现在作品中。此次展出的“动物寓言”系列作品的灵感来自1885年由葡萄牙插画家、漫画家兼陶艺家拉斐尔·博达略·皮涅罗(Rafael Bordallo Pinheiro)创立的卡尔达什雨纳工厂。琼娜的动物系列作品提醒我们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有争议性。琼娜不仅从神话和奇幻的角度聚焦动物,她也同样关注另一个问题:人类逐渐意识到,人类的幸福与自然界其他生命的幸福息息相关,在这样的关系中,动物承担着怎样的意义。 

17.JPG

展厅现场

象征主义与叙事方式是琼娜艺术创作的基石。通过艺术,某件物品(或主体)能展现出远超其本性的涵义,这正是艺术发挥力量的方式。将动物置身于自然环境,动物就只是动物。随着时间流逝,文化之间的差异激活了符号化的过程,来自不同地区的意义及叙事随之改变,但依然能彼此影响,随之出现分层。将众多毫无关联的元素结合到一起,符号就产生了。琼娜沉迷于动物身上的矛盾与对比关系——同一个物体既能吸引人,又能惊吓人,能为善,也能为恶。琼娜告诉我们:感知动物并与其建立联系的方式,也透露了我们自身的特性。

据悉,展览持续至8月6日。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