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简称《意见》或“31条”)。《意见》从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等六个方面,提出了31条具体举措,再度强调平等对待、合规经营和企业家精神。
近年来,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持续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甚至出现“民营经济退场论”等舆论杂音,影响了许多民营企业的心态。7月20日,南都湾财社特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意见》释放怎样的信号,如何将政策转化为民营经济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
“31条”释放积极信号
强调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是最大亮点,关键在落实
7月20日,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接受了南都湾财社记者专访。他表示,由于当下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相较于本世纪以来国家出台的前三次民营经济重大政策,本次的“31条”激励意味最为明显。
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显示,民间投资负增长0.2%,整体3.8%的投资增速偏低。房地产负增长、民间投资、港澳台企业三大短板处于落后地位。这一背景下,在此时发布“31条”,在徐洪才看来,对内对外都释放出积极信号。对内而言重振了民营企业的信心,对外希望扩大开放、拓展国际合作渠道、稳定外资,同时要实现双循环发展格局,对于近期下降的外贸市场同样需要拉一把。
徐洪才认为,此次“31条”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了竞争性政策的基础性地位。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本质上就是确立竞争政策在经济政策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用竞争政策来统领和协调其他各项经济政策及法律法规。“我们要消除所有制的歧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体现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公平竞争就是前提条件。但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到现在,很多方面的垄断地位并没有改变,反而民营企业的反垄断执法比较严格。在市场准入方面,民营企业实际处于不公的局面。因此再次强调把竞争性政策放在基础地位,公平竞争,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不过,民营企业主要担忧的公平性问题,如何具体落实也十分重要。徐洪才指出,落实与建设,关键在于“领头羊”,《意见》落地需要各级党政领导、政府部门的深入学习,悉心钻研,认真强化,将内容形入血液,形成直觉。坚决抵制尸位素餐,应当放低姿态与民营企业平等对话。
可扩大三个领域投资
弥补房地产市场增长的“三个万亿”缺口
谈及民营企业未来在哪些领域大有可为,徐洪才指出,从背景来看,过去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已经下了一个台阶,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冲击。“以房地产市场为例,过去房地产在投资方面占了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1/3左右,在消费方面占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1/3左右,以及对GDP增长的贡献占了1/3左右。现在以上的三个1/3都下降了,体现在三个几万亿。第一,投资方面,每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减少了几万亿;第二,城乡居民住房消费支出减少了几万亿;第三,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每年也减少了几万亿,这三个几万亿下降了。形成了巨大的缺口,这个缺口在房地产本身找补回来很难。”
因此,徐洪才认为,民营企业要认清大势,顺势而为,“大势”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势不可挡、且不断延续之势,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三个:第一,在双碳战略实施过程中,扩大相关领域的投资。就低碳绿色环境治理领域每年可以增加几万亿的投资;第二,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领域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每年可以扩大投资几万亿。第三,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补齐养老健康服务体系的短板,每年要扩大投资几万亿。通过这三个方向,来弥补受房地产市场下滑的形成的三个几万亿的缺口。“通过主动做加法来弥补被动做减法,一增一减就可以保证经济的平稳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徐洪才表示,作为混合所有制发展较好的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与国际接轨且名列前茅,是一个榜样。类似“31条”中提到的“晋江经验”,民营经济的区域发展也可以选出代表,以典型案例为代表带动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实习生 郑航
编辑:严兆鑫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1条
民企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