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上午,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与华南国家植物园联合主办的“高质量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系列活动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举行。
仪式上,华南国家植物园分别与广东省林业局和广州市林业局签署了《广东省迁地保护合作协议》、《城园融合合作框架协议》。据了解,华南国家植物园现阶段的重要工作是依托华南国家植物园,拓展植物园迁地保护、科研科普社会服务功能,构建国内首个“1+3+N”城园融合体系。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研究员任海表示,到2035年完全建成时,希望华南国家植物园能够成为全球前三的植物园。
华南国家植物园。
构建国内首个“1+3+N”城园融合体系
使植物园成为广州的城市名片
在绿美广东和绿美广州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华南国家植物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启动仪式上,华南国家植物园分别与广东省林业局和广州市林业局签署了《广东省迁地保护合作协议》、《城园融合合作框架协议》。
华南国家植物园与广东省林业局签署《广东省迁地保护合作协议》。
一年来,广州市在推进城园融合体系建设上动作频频。包括印发《广州市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迁地保护示范区、专类植物展示园、生态科普宣教点”建设工作方案》,共同打造“1+3+N”城园融合体系;将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工程写入《绿美广州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建设任务,统领和支撑绿美广州建设“八大工程”;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与华南植物园开展“一二一”合作,共建华南植物资源研发中心一中心两基地一产业链;天河区大力推动和实施环园周边道路交通条件和环境品质改善提升。
华南国家植物园与广州市林业局签署了《城园融合合作框架协议》。
任海表示,华南国家植物园现阶段的重要工作是依托华南国家植物园,拓展植物园迁地保护、科研科普社会服务功能,坚持空间拓展、差异发展、优势互补原则,构建国内首个“1+3+N”城园融合体系。
那么,何为“1+3+N”?任海介绍,其中“1”是指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3”是指推进北-中-南3片迁地保护示范区建设,“N”指的是建设10个以上专类植物展示园和200个以上生态科普宣教点。
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正有序推动“区、园、点”建设,植物园城市网络体系雏形初现。任海在现场举例介绍,白云山迁地保护示范区将发掘岭南植物文化,丰富植物科普内涵,优选植物保育清单,提升园林园艺品质,讲好岭南植物故事。其中云萝片区:将建设9个专类园,新增植物品种约1000多种;云溪片区:将建设5个专类园,新增植物品种约280多种。
另外大夫山榕树公园也在推进建设中,未来将其打造成为榕树等乡土植物为主的全景式植物群落保护示范园,目前已新增榕属植物28种,公园内榕属植物种类增加至50种(含品种)以上。
首个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专类植物展示园——广州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以下简称专类园)揭牌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1+3+N”城园融合体系的一部分,首个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体系专类植物展示园——广州木本花卉专类植物展示园(以下简称专类园)也于揭牌成立。据介绍,专类园依托单位为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占地面积340亩。
目前,园区建有精品植物保育区、野牡丹科植物保育区、杜鹃花科植物保育区、苏木科植物保育区等专科、专属、专类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区11个,建成国内首个野牡丹科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建成国内首个簕杜鹃木棉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保存木本花卉植物96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2种。
任海特别提到,城园融合的核心思想是建设大城名园,让华南国家植物园成为广州市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名片。而其中最重要的融合是理念上的融合。“我希望通过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让市民们能认识到植物多样性对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性,让这样的理念深入人心。”
预计2035年完全建成
目标成为世界前三的植物园
按照规划,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23-2027年,第二阶段为2028-2030年,第三阶段为2031-2035年。这也意味着,华南国家植物园或将于2035年即可完全建成。
“以目前来看,我们在全球植物园中排名前五,希望完全建成以后能跨入前三的行列。”任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第一阶段即从现在开始至2027年是重点建设阶段,有80%的专业建设内容要在这5年间完成。其中目标包括华南国家植物园各项水平全面提升,核心功能趋于完善,重点项目全面启动,成为全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示范标杆,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目标不断迈进。
根据计划,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要建成一个国际领先的,种质库、标本库、人才库、知识库“四库一体”的种质资源库,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可保育标本300万份以上、种子10万份、DNA提取物30万份。不仅如此,计划还包括建设一个3.55万平方米的迁地保护与繁育中心以实现珍稀濒危活植物迁地保育和研究;建设一个拥有花海景观、面积1万平方米的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展示馆,以启发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感受自然之美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此外,建设国家植物园,人才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据了解,2022年以来(至2023年6月底),园区引进各类人才55人(13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含院级引才计划候选人2人,客座研究员4人。已引进的青年人才中,已有10人安排到植物园的引种保育、园林园艺等岗位工作。
走进国家植物园
穗港澳青少年共植同心树
仪式当天还开展了“爱我中华·粤港澳青少年走进国家植物园”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30名粤港澳青少年还在华南国家植物园亲手种下分别象征广州、香港、澳门的木棉、紫荆和木莲三棵“粤港澳青年同心树”,寓意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亲情长青,增强广大青少年对祖国的向心力。
植树活动完成后,他们共同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基地”揭牌,标志着华南国家植物园成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学习的重要阵地。
据了解,系列活动将围绕“乐学、乐践、乐享”三大主题,组织开展“百企千人”港澳青年大学生华南国家植物园实习、共植粤港澳青少年同心树、“植物奇遇记”公益小课堂、绿美四季游园会等活动,让粤港澳三地青少年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近距离体会中华文化和植物知识的博大精深,系列活动将持续到8月底。
粤港澳青少年种下“粤港澳青年同心树”。
南都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4名港澳台学生来到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上岗实习。他们预计将在此进行4-5周的实习,在实习导师的带教指导下轮岗体验植物标本制作、标本数字化、入库整理等工作。
来自澳门的高莹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她已在植物园标本馆实习一周。她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标本馆从事的标本数字化工作让她对植物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对植物背后的城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习导师的讲解下,我发现很多植物背后也蕴含着广州这座城市的地域文化,这方面跟我所学的大学专业也有一定关联,是一个很难得的体验机会。”高莹如是说。
延伸阅读:
一图了解华南国家植物园这一年来做了些什么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陈卓睿 实习生 唐雪婷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
长图设计:何欣 黄琼红
编辑:陈卓睿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花城“大园”,大美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