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理解统计指标,避免误读?南都专访北大学者许宪春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3-07-21 10:52

每个季度统计部门发布的GDP等经济数据备受关注,对其解读也引起很大讨论。与此同时,人们觉得数据跟直观感受有差距。如何理解这种差异?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近日表示,要正确认识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他表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宏观数据的综合性和微观主体感受的局限性造成的,宏观数据是反映整个经济整体的情况。

微信图片_20230719154715.jpg

许宪春的新书《透视中国政府统计数据:理解与应用》。

日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许宪春的新书《透视中国政府统计数据:理解与应用》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许宪春曾长期从事政府统计工作,具有丰富的统计工作经验。在书中,他介绍了GDP是怎么核算出来的,怎样理解居民可支配收入,怎样正确使用政府统计数据,并对一些典型质疑进行了解析,以厘清各种“统计反差”背后的原委。

7月17日,在全国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之际,许宪春接受南都记者专访,透视统计数据,解析经济发展趋势,寻求可能的应对之策。

微信图片_20230719153715.jpg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许宪春。

数据和感受有差异?

要全面准确理解统计指标,避免误读

南都:如何理解统计数据与感受之间的差异?公众应当如何正确看待统计数据,避免误读?

许宪春:统计数据比较复杂,准确理解统计数据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为了避免对统计数据的误读,在发布统计数据的时候有必要作出客观的正确的解释,国家统计局正是这样做的。比如,每个季度发布GDP等重要统计数据时,都会发布一些比较权威的解读文章。

举一个例子。受新冠疫情的冲击,2020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下降19%,有学者因此判断消费需求也会大幅度下降,实际上其降幅相对较小,因为这两个指标是有区别的。

消费需求也叫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其中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居民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以及居民虚拟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包括公共服务消费支出以及政府承担的个人消费货物和服务支出。2020年一季度居民虚拟消费支出保持增长和公共服务消费支出仅略有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疫情对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的冲击,所以消费需求并没有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那样大幅下降,而是降幅相对较小。

多数读者可能并不太清楚消费需求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因此做一些客观的正确的解读是必要的,有利于读者准确地理解和正确地把握相应的统计数据,避免用一个指标完全替代另一个指标。

南都:我理解是,一方面是更加全面的理解统计指标包含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长远的发展趋势。

许宪春:统计数据是了解和把握经济形势的一种比较重要的手段,因此要准确理解统计指标。如果对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不了解,很容易受一些相关指标的影响,进而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可能会不准确、不客观、不全面,甚至错误。

今年上半年经济是弱复苏吗?

二季度投资和出口指标增速回落,消费需求和服务业拉动作用明显

南都:在书中分析了疫情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但防控放开后,经济并没有迎来强劲的反弹,有分析认识是“弱复苏”,你怎么看?

许宪春:二季度确实有的统计指标增速是回落的。从需求角度看,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8%,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在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降幅又有所扩大。货物出口也从5月份开始负增长。

但也有一些统计指标增速回升的比较明显,比如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名义增长8.4%,实际增长7.6%,名义增速比一季度提高3.0个百分点;实际增速提高3.6个百分点,均明显回升。

从生产角度看,二季度,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接触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一季度加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一季度加快。受此影响,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加快。工业增加值也比一季度回升,虽然回升的力度不像上述服务业那么大。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信心来源。

消费不足直接发钱刺激?

要评估效果,关键是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

南都:今年消费比较受关注,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促销措施,如新能源汽车下乡等。但当前面对企业裁员和降薪风险,不少人不敢消费。社会上有声音认为,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短期内应该直接发钱发消费券刺激消费,你认为该怎么做?

许宪春:现在到底要采取什么措施?直接给居民发消费券的确是有些经济体所采用的一种刺激消费的方式,中国要不要采用这种方式?我觉得这种方式可能是一种拉动消费的措施,但如果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好,就不敢消费,不一定发了多少消费券就能拉动多少消费,有可能会对居民其他收入来源的支出具有挤出效应,因此其作用到底如何需要评估。

南都:涉及到收入的预期,书中也提到工资性收入保持稳定以及政府转移收入上升冲抵了疫情对收入的影响。当前,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可能有哪些应对之策?

许宪春:居民可支配收入有4个构成项目,即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要增加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就需要增加个体经营户经营者的信心,让他们愿意去经营。疫情防控期间,一些个体经营户倒闭了,因此需要有一些支持措施帮助他们恢复元气,支持居民建立新的个体经营户。

数据显示,通过采取税费减免和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居民家庭经营状况有所好转。解决好就业问题,可以提升工资性收入。此外,想方设法让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但这可能比较难。

转移性收入,也是政策可以发力的方向之一,特别是针对低收入群体,其消费倾向比较高。2020年第二至第四季度,通过上调养老金、退休金标谁,针对疫情影响加大社会救济、临时救助等政策措施,带动的转移性收人的快速增长,这曾经是当时拉动居民可支配收人增长的重要举措,当前也可以探讨采取一些可行的政策措施。

如何正确理解中美贸易顺差?

中美贸易顺差记录在中国,背后利益顺差多在美国,总体实现共赢

南都:在中美经贸问题上,书中指出“中美贸易顺差记录在中国,贸易顺差背后的利益顺差多在美国,总体上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对这个事实的认知能促进双方共识吗?

许宪春:可能比较难。美国政府总是从中美货物贸易中中国是大量顺差、美国是大量逆差的角度看问题,认为影响了其国家利益,影响了其国内的生产和就业。但实际上,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中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半以上是外商投资企业,包括美国在华投资企业贡献的,这些企业在贡献了大量的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因此我们说“中美贸易顺差记录在中国,贸易顺差背后的利益顺差多在美国,总体上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美国在华投资企业获得的利润,美国政府不一定能完全感知到,或者从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有意回避这个问题。因此,“中美贸易顺差记录在中国,贸易顺差背后的利益顺差多在美国,总体上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这一事实,美国政府不一定认可。

经济普查还会“挤水分”吗?

大型企业联网直报等制度使统计调查越来越完善

南都:今年正在开展第5次全国经济普查,上一次经济普查后东北三省和山东等省份GDP被“挤水分”,这次经济普查还会出现类似情况吗?

许宪春:前几次经济普查之后,全国GDP数据都是向上调整的,第一次经济普查GDP上调比例是最大的,达16.8%,此后比例逐渐缩小。这说明了中国的常规统计调查越来越完善,特别是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统计调查制度的建立,规模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把数据报送给国家统计局,不再采取逐级上报,层层汇总的方式,提高了常规统计调查数据的质量。所以第5次经济普查之后GDP数据还会有所调整,但调整的幅度可能不会很大。

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之间生产总值的数据质量确实存在差异,经济普查之后有的地区生产总值上调,有的下调,把存在高估的数据压下来,低估的补充上去,一般来说主要是服务业被低估的可能性比较大。这让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摸清家底,是经济普查的重要作用之一。

 

采写:南都记者 陈秋圆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