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公布,三名巾帼先锋入选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3-07-23 17:04

7月20日,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公布,马依彤、邓景辉、刘中民、李桂科、李德生、陈章、范代娣、柯卫东、袁守根、唐立梅等10名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被评为先进典型。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6部门发布了“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他们中有农学专家、石油地质学家、直升机设计师,也有医生、大学教授。1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中,有三名是女性。

“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自201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5届,每年选出10位先进个人,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

21.jpg

7月20日,《闪亮的名字-2022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CCTV-12首播。

科技报国:填补技术空白,保障能源安全

在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的人选中,有多位科学家的研究涉及国家重要领域,包括国防、能源等。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邓景辉长期在科研一线工作,36年来积极谋划直升机装备和技术发展,先后参与了直8、直10、直11、直19等中国重大直升机型号研制。邓景辉主持成功研制中国第四代直升机,填补了国产直升机在多个核心技术领域的空白。

刘中民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大连化物所甲醇制烯烃(DMTO)、煤基乙醇(DMTE)技术总负责人,他带领团队长期开展催化剂和新催化工艺过程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取得多项世界级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在甲醇催化转化原理相关科学问题上取得系列重要突破,相继成功开发DMTO、DMTO-II、DMTO-III技术,使我国在该领域持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刘中民开展的煤基乙醇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在世界范围内首开煤基乙醇工业化先河,累计实现技术许可11套,乙醇产能达345万吨/年,将有效满足中国对燃料乙醇的巨大需求,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煤炭清洁化利用以及缓解大气污染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李德生则是我国石油工业奠基者之一,他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足迹遍及西北、西南、东北及华北等油气田勘探开发第一线。

李德生院士曾科学编制了新中国第一个油田开发方案,奠定了玉门油田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摇篮的地位;参加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大会战,科学评价川中油气资源前景;通过陆相生油理论和二级长垣构造带整体含油的认识,探明和成功开发了大庆油田;全面论述了渤海湾盆地的沉积史、构造格局和油气分布规律,助力渤海湾盆地断块油田群建设成我国第二个重要石油产区;先后参加川中会战、大庆会战、胜利会战等新中国石油工业重大油气发现工作。

22.jpg

李德生院士。

医者仁心:守护边疆人民健康,助力麻风患者康复

此次获奖的两位医生,分别是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马依彤和云南省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李桂科。

马依彤长期扎根新疆,主持完成了新疆各种心导管介入手术上万台次,并制定心血管病诊疗临床路径,提高全疆诊疗效果,让新疆与国内同步开展介入诊疗新技术,实现“疑难危重不出疆”。

马依彤教授还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填补了多项新疆医学领域空白。2018年6月8日,马依彤与武汉大学宋保亮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上发表论文,发现LIMA1蛋白或可成为降胆固醇药物的研发靶点,该成果入选2018年“国内十大医学研究”。

来自基层的李桂科41年如一日倾尽心力为麻风患者做治疗、康复,治愈了当地麻风院所有的病人。

不仅如此,李桂科还在洱源县开展麻风患者生理、心理、经济、社会康复工作。他参与培训乡村医生和乡村干部,大力开展麻风病防治科普;到麻风康复者家中开展康复理疗活动,亲手为他们清理溃疡、泡足、剪指甲、擦油等护理,消除周围人群害怕心理,减少歧视与偏见;在麻风院办小学,培养21名麻风康复者子女,考入大学6人、研究生1人……

李桂科先后主持完成多项麻风病防治及康复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31篇;在李桂科及团队的努力下,洱源县麻风患病率从最高年的27.3/万降至0.06/万,达到消除麻风危害的指标。

 

巾帼先锋:攻克国防通讯技术,参与深海科考

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有三位女性,她们来自不同行业,有的在自己的领域实现国际首创,有的曾去深海和南极科考,还有一位参与国防科技工作。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院长范代娣是我国生物制造领域知名专家,她在国际上首次发明与人胶原蛋白免疫原性及功效相当的可用于临床的重组类人胶原蛋白品种,填补了国内外无病毒隐患的低免疫原化的胶原蛋白的空白,是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开拓者。

范代娣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建成重组胶原蛋白生产线并实现了不同功效重组胶原的产业化,为创伤止血、组织修复、抗衰等领域提供了可供利用的新型低免疫原化的胶原蛋白品种,引领重组胶原蛋白产业的发展;她领衔开发的医用产品在国内上千家医院广泛应用,受益患者千万余人,依托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孵化的巨子生物作为该行业龙头企业在香港主板上市,她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深度融合,为解决社会就业,服务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陈章则是南京熊猫汉达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师,她参与了我国首个全自主研制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作为核心成员,主持攻克了系统传输体系设计、系统级建模预测分析、复杂环境自适应接收等多项难题;牵头自主搭建1套大型全自动专装测试系统,首次实现地面全近真测试;牵头研制首款多功能全自动便携式地检设备,牵头研发某平台终端,为国防通信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立梅,是首位蛟龙号大洋深潜女科学家,她曾参加蛟龙号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并执行第72次深潜任务,也曾搭乘雪龙号进行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全程165天,是同时兼具大洋深潜与南极科考经历的第一位中国女科学家。

唐立梅还是地球极端环境科学探索者与科普推广人,她已开展了中小学科普讲座百余次,以亲身探险经历激励广大女性及青少年投身科学事业。

 

采写:南都记者 宋凌燕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