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二次创业” 民营经济如何超越传统商贸业再出发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3-07-27 16:26

IMG_0714.JPG

广州一直在进取。7月23日,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召开,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标高追求,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新征程广州现代化建设的思路举措。

会议召开前后,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10余名研究员兵分多路,深入基层一线,与多位市民、企业家、专家学者、政策制定座谈研讨,集纳上百条发展建议,从城市战略更新、改革开放提升、传统商贸破题、现代产业突围、科技自立自强、区域协调发展等维度切题,探讨广州二次创业开新局的思路和举措。

不久前广州市党政代表团在华东学习考察,其中一个行程地点是“国际性商贸城市”义乌。7月23日,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召开,明确要继往开来推动“二次创业”再出发,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进。这一表述再结合刚去考察的义乌,或许可以让人把广州商贸家底在全市“二次创业”中的作用看得更清楚。

审视义乌和广州可以发现,作为千年商都的广州和作为国际性商贸城市的义乌在发达的商业贸易传统上极为相似。

凭借历经六次市场迭代不断升级的国际商贸城,如今的义乌不仅稳居国内专业市场成交额排行第一,去年更是直接在迪拜开出了首个海外分市场,并且依靠“卖全球,买全球”的强大贸易网络和著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指数”成为国“双循环”战略的重要枢纽和节点。

对照本次市委全会描绘的蓝图,可以发现义乌商贸产业的这些成绩无论是对广州打造国内国双循环枢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核心引擎作用都极富参考意义。

而广州传统商贸产业以及背后的民营经济如何在“二次创业”的背景下再出发,答案或许就在义乌经验身上。

WechatIMG364.jpeg

2023年7月26日,南方都市报刊登版面

当下困境

传统商贸产业升级不足 民营经济弱小

作为千年商都,广州最独特的市情是遍布全市的各种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广州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596家专业批发市场,其中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110家,商户超17万户,市场的类别包括美妆、花卉、茶饮、箱包、珠宝、服装等多个领域。另据《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的数据显示,广州专业批发市场的总占地面积超过10平方公理。

在“前店后厂”的辐射带动下,这些批发市场附近的城中村往往成为配套的产品储存仓库和制造小工厂,形成了“批发市场-城中村”紧密结合的市场生态(典型的例子是中大商圈和周边的康乐村鹭江村),这也导致了广州另一个独特的市情——中心城区存在大量的城中村。在今年初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州公布的数据是全市目前有272 个城中村、占地 535 平方公里。

广州这种以日用消费品为主的传统商贸产业链在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不仅吃到了当时计划经济转型期商品短缺的红利,也让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广州在上世纪90年代就成为与京沪并列的国内一线城市。

而与此同时,传统商贸产业发达的另一面:由批发市场档主和小工厂老板为主体的民营资本偏小偏弱问题在广州一直存在。特别是2000年后广州以日系品牌为主的汽车产业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由于日系品牌汽车供应链体系相对封闭,广州本土的民营资本较难进入汽配供应链跟着广汽一起成长,无法像深圳的消费电子产业一样形成民资(以华为为代表)、国企(以中兴为代表)、外台资(以富士康为代表)互相融合共生的产业链生态。

pic_1351606

广州将支持专业市场通过自主创新或整合引进第三方机构,提升品牌孵化培育能力。

其实批发市场和小工厂并不一定意味着落后,深圳华强北电子一条街的强大产业配套能力也能催生大疆这种标志性的科技创新企业,而沿着贸易-加工-制造-研发这条成长路径,民营资本也能从贸易起步一步步在市场的驱动下成长为参天大树,从通讯设备贸易起家的华为就是典型的代表。

相比之下,广州传统商贸产业却始终难以跳出薄利多销的路径依赖和惯性锁定,民营资本也没能通过产品创新和研发投入孕育出龙头型的企业,导致广州本地民营企业始终偏弱偏小。2022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显示,以营收规模为排名依据,全国前100位民营企业中只有3家来自广州,广州民营企业在榜单上的最高排位仅为第72位。

在不久前广州提出的关于当前城市发展存在的短板中,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研发成果转化链条未彻底打通、城市治理水平仍需提升等问题成为广州二次创业必须克服的障碍,而细究之下,这些问题背后其实都可以通过产业链的配套逻辑和产业链的空间分布逻辑追溯到传统商贸产业转型升级不足、民营经济弱小这一根源上。

参考义乌

广州民营经济探索求解 整合资源抱团升级

近年来,围绕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广州也在不断尝试,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政府部门先后发布了《广州市关于支持专业市场稳定发展的若干措施》、《广州市时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通过数字化转型和城市更新改造等契机推动专业市场高质量发展。

这些措施对于原本规模较大、发展基础良好的专业市场完善功能、继续做大做强无疑发挥了支持作用,但是对于数量更为庞大的散乱小的专业市场下一步如何优化整合(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交易额亿以下的批发市场全市仍有超过400个),目前广州仍需要继续探索求解,而义乌的经验无疑极具参考。

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中,义乌小商品市场也经过初期的自发无序发展向规范化集群化发展的转型阶段。

pic_536736

新华社照片,义乌(浙江),2020年4月9日    在“世界超市”里安全采购    这是4月8日拍摄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一角。    日前,浙江省义乌市实行一系列精密智控举措,复工复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经营户和采购商对市场预期持续向好。据统计,目前义乌国际商贸城日均客流量达10万人。    新华社发(吕斌 摄)

历史资料显示,从1982年农民进城摆地摊自发形成的湖清门小百货市场开始,40年间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六易其址、十二次扩建,从湖清门小百货市场到新马路小商品市场、城中路义乌小商品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再到如今国际商贸城,这期间小商品市场越搬越旺、生意越做作大、功能也不断迭代升级,完全没有出现常见的批发市场一旦搬迁就人气涣散、市场萎缩的局面。

对于这种令人称奇的现象,义乌政府部门的公开资料和当地平台国企义乌小商品城(上市公司)的历年年报资料也有过总结:政府通过国企的平台作用不断整合资源带领市场商户一起成长,确保平台能始终引领整个市场业态始终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进化升级。

自1994年义乌篁园市场开始,义乌市场及物流场站均由小商品城集团以业主身份承建开发并负责管理,此后无论市场搬迁到哪里,义乌小商品城配套的国际大物流体系、海外仓布局、境外贸易支付、跨境电商服务等也均由平台提供,而市场则留给中小商户去经营和开拓。在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历程中,国企平台和民企商户之间合作共生的关系始终稳固,确保市场即使不断搬迁也能始终兴旺发达。

此外,义乌小商品城市场以产销一体型商户为主(占比超过60%)的市场结构也决定了它在面临市场搬迁时的抗风险能力更强,比单纯靠倒货吃差价为生的纯贸易型商户组成的市场更能适应不同的业态形式,不容易被时代淘汰。

对照广州众多批发市场散乱小的业态,义乌小商品市场这种以产销一体类商户为主体、通过平台整合资源抱团升级的做法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在几个月前广州市工信局公布的《广州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也提出立法的核心是希望解决广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涉及的要素保障、规范引导、权益保护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立法形式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有了来自中央的最新政策精神,再加上义乌的先进经验做示范,在当前二次创业的时点上,广州通过传统商贸产业升级带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天时地利已经初步具备,接下来如何入手破题就看广州的具体动作了。

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魏凯

编辑: 魏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二次创业 “广”开新局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