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台酒业张春新:酱酒高质量发展,要擦亮原产地的金字招牌

南方都市报APP • 湾区酒闻
原创2023-07-28 16:27

800x452_64420a401dd67.jpg

编者按

世界范围内,产区是名酒通行的“名片”。中国酱酒核心产区,应如何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由南方都市报倾力打造的总编辑访谈栏目《对话中国白酒领军人》,首期请到了贵州国台酒业集团总经理张春新,一起来共话新时代中国白酒的文化密码。

竞合发展是贵州白酒产业的特点,也是贵州白酒打造酱酒“原产地主产区”的重要基础。世界范围内,产区是名酒通行的“名片”,产区“加持”让酒的内涵与价值更上一个台阶,近年来,贵州省茅台镇正着力打造酱酒原产地主产区概念,并希望以此赋能企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同时让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打造产区的过程中,除了“一超”拉动外,也少不了“多强”推动,其中国台酒业是推动茅台镇打造中国酱酒核心产区的主要代表企业之一。作为政府授牌的茅台镇第二大企业,行业除了讨论茅台外,国台酒业也是各界关注的重要对象,近年来随着酱酒热东风以及消费市场扩容,国台酒业迎来快速发展,其在2021年含税销售额突破百亿大关,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破百亿的酒企之一。

在茅台镇的国台酒厂会客室中,“对话中国白酒领军人”节目组见到了国台酒业集团总经理张春新,当时虽然已到晚上8点,张春新也是从外地开完会匆忙赶到茅台镇,但提到酱酒原产地主产区的发展,他与节目组侃侃而谈起来。“在我看来,现在原产地主产区具有不可复制性,未来必定会更加稀缺,对此我们应该要好好擦亮这块‘金字招牌’。”张春新说。

WechatIMG24254.jpg

国台酒业集团总经理张春新。(南都N视频记者 张驰 摄)

酱香产区全国开花,原产地主产区未来更具备“稀缺性”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正宗酱香”的需求日益增加,这让贵州白酒原产地主产区的建设变得日益迫切。

对此,今年4月举行的第五届贵州白酒企业发展圆桌会,就提出了“巩固提升原产地主产区优势,全力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的主题,各方对于建设酱香白酒原产地主产区提出了建议,当时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是酱香酒名副其实的原产地主产区,其既有以茅台酒为代表的正宗酱香白酒,同时还具备正宗酱香白酒的酿造技艺。

当然,随着酱酒消费市场的扩容以及酱香技艺的对外传播,除了贵州酱酒核心产区外,酱香酒工艺在历史上受到多方学习,并且走出贵州,在部分地区“落地开花”,有形成新产区的势头,这对于正宗酱香白酒产区来说,是否带来影响?

在张春新看来,这种“多产地”“泛产区”的趋势并非坏事,从消费市场扩容而言,“多产地”“泛产区”能让更多消费者认知、体验和了解酱香酒;而对于茅台镇而言,这些新的产区出现反而能够增加原产地主产区产品的稀缺属性。

“对于多产地泛产区,我们都不担心它们会对茅台镇乃至仁怀酱酒核心产区带来稀释。在跟行业朋友及同行兄弟企业交流的时候,我们都认为,越来越多泛产区多产区的形成,恰恰彰显了茅台镇的中国酱酒核心产区、世界酱酒核心产区的稀缺价值。大家都知道、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离开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我们到茅台镇投资建厂20多年的时间,也有类似的深刻体会。”

张春新认为,在白酒行业中,茅台镇具有不可复制性,因为其具有独特的水、土壤、空气、气候以及微生物环境等,这一系列条件决定了离开了茅台镇、离开了贵州,生产出来的酱酒不太一样。

“即使全国百花齐放、各有特点,但我们的核心产区原产地主产区的基因还是很强大的。我们既有自然、人文、历史、品牌等各方面的综合基础,也有信心在新的发展征程中,把这个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为贵州乃至全国的酒行业作出更大贡献。”张春新说。

WechatIMG2627.jpg

赤水河“美酒河”地标,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是酱香白酒的原产地主产区。(南都N视频记者 张驰 摄)

高质量发展下,原产地主产区如何打造“金字招牌”?

对于贵州而言,打造酱香白酒原产地主产区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这一情况也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去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发〔2022〕2号文件(即新国发2号文件),正式提出了贵州酱酒原产地和主产区的概念,这一“含金量”极高的政策性文件,奠定了贵州酱香白酒发展的重要基础。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下,贵州酱香白酒企业又该如何擦亮原产地主产区的“金字招牌”?对此,张春新也有他的思考。在他看来,保护生态环境、做好品质、彰显文化、科技创新以及担当行业社会责任,是促进原产地主产区建设及实现酱香白酒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措施。

首先在生态环保方面,张春新表示,茅台镇拥有赤水河、红缨子糯高粱及高温大曲等独特酿造原料、技艺等,这些都得益于茅台镇的独特环境,他认为“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环境,”“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个是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其次,在“做好品质”上,张春新认为,茅台镇的企业想要做出一瓶好酒,必须在用粮、用时和工艺上,都崇本守道和诚信生产。与此同时,还应该与时俱进,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引领下,探索推动中国白酒由传统的食品酿造产业走向现代生物产业,由重体力、高耗能、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型的传统工业,走向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业。他以国台酒业为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引领下,国台酒业把传统酿造推进到了智能酿造,中间进行了六次迭代升级,在秉承传统工艺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反复验证和对比,推动智能酿造不断进步,从而做到“秉承传统不泥古,科学创新不离宗”。

再次,在文化弘扬方面,张春新认为,尽管目前白酒行业对酒的物质属性(包括香型、成分等)的研究较多,但是在文化属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虽然酱香型白酒在原产地主产区有历史方面的故事,如酱酒最早追溯到商朝或汉武帝时期,史书上有提到“枸酱酒”等,但对于现代原产地主产区的建设,应该有更多现代化的表达。他以国台酒业集团董事长闫希军的观点为例,表示中国白酒是“通”的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辩证统一。

最后,张春新表示,在原产地主产区的建设过程中,科技创新及担当企业社会责任也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擦亮原产地主产区“招牌”的两大步骤。

“大致而言,通过这个五个方向,我们可以把这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打造得更好。但这需要在党委政府、行业的指导下,在茅台这一行业龙头的带领下,在产区各企业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我们有信心推动产区更好地发展。”张春新如是说。

WechatIMG24255.jpg

【总编辑对话】

刘江涛:今年的贵州白酒企业圆桌会上,行业提出巩固提升原产地主产区的优势,全力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国台如何看待酱酒核心产区这个概念?如果要打造出世界白酒产业集群,您认为企业、行业和政府,在其中要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春新:国台的发展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的支持,对贵州白酒企业的帮助,2012年国务院就专门给贵州发过2号文件,去年又发了新国发2号文件。应该说这个新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是非常有含金量的政策推动,该文件明确提出了贵州酱酒原产地和主产区的概念。仁怀是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酒业协会联合授予了中国酱酒核心产区称号的地区,处于核心的位置,责无旁贷。应该说,我们核心产区借新国发2号文件的东风,在新征程上会有新作为。

具体谈到原产地主产区,我们认为原产地是指原来产在哪里,或者根在哪里。贵州仁怀特别是茅台镇,是正宗酱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主产区则是相对于其他产区有比较优势,就以茅台镇为例,它既有正宗的酱香白酒代表茅台酒,同时是酱香型白酒的正宗产区,因此,仁怀市茅台镇作为酱香酒的原产地主产区,它是有依据且名副其实的。

随着近几年的酱酒热,酱酒出现了泛产区和多产区。我们认为,酱香型白酒的多产区和泛产区的趋势不是一个坏事,可以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酱香酒。同时,我们也不担心,多产区和泛产区会不会对酱酒核心产区进行稀释。我跟行业朋友、同行兄弟企业交流的时候,大家认为这不是稀释,恰恰彰显了仁怀市茅台镇中国酱酒核心产区、世界酱酒核心产区的稀缺价值。

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离开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而我们国台在茅台镇20多年的时间,对此也有深刻的体会。茅台镇独特的水、土壤、空气、气候、微生物环境等,决定了酱香型白酒离开茅台镇,可能生产出来不太一样。因此我们核心产区的原产地主产区的基因还是很强大的,我们既有自然、人文、历史、品牌等各方面的综合基础,也有信心在新的发展征程中,把这个金字招牌擦的更亮,为贵州乃至全国酒行业作出更大贡献。

具体如何去打造,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是生态环保,我们要感恩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神奇土地,包括我们的赤水河,包括我们的红缨子糯高粱,包括我们的高温大曲等工艺,应该说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环境,这几年仁怀市委市政府下了很大力气,打赢了环保的攻坚战和硬仗,现在茅台镇产区、仁怀产区、乃至包括仁怀在内的整个遵义产区,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个是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第二是做好品质,做一瓶好酒。只要我们茅台镇的企业,在用粮、用时和工艺上,都崇本守道,诚信生产,应该说,都有条件可以做出好酒来。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在不断向前推进,我们也在思考,中国传统的白酒产业,既然从悠久的历史中走来,它也应该向未来走去。那么这条路怎么走?国台酒业集团闫希军董事长在10多年前深刻思考,认为我们该推动中国白酒由传统的食品酿造产业走向现代生物产业;由重体力、高耗能、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型的传统工业,走向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那么在这里如何做到秉承传统不泥古,科学创新不离宗?国台在秉承传统工艺不变的基础上,在十多年时间里历经六次迭代,通过实验反复验证和对比,推动了智能酿造的不断进步。茅台镇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寸土寸金。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如果说生产一万吨酒,需要850亩到1000亩土地;而按照我们国台智能酿造的方式,只需要350亩到400亩就可以了,这样正好节约一半土地,提升一倍产能,对于我们原产地主产区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第三,我们这个行业如何深化、发掘、弘扬和创新酒的文化价值。酒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我经常说一句话,中国白酒是一个“太阳产业”,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必然会有中国白酒的生产,只要有中华民族的传承,就必然有中国白酒的持续辉煌。但是我们对白酒物质属性的研究比较多,包括香型、成分特点等,但在文化方面,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以我们国台为例,闫希军董事长在20多年前应邀到贵州投资建厂时,他就在思考中国的酒到底是什么。他认为,中国白酒体现了物质和精神的辩证统一。早在在建厂之初,我们就秉承着“打造现代健康白酒,创新现代饮酒文化”的企业理念。在国台多年向榜样企业学习、向兄弟企业借鉴,并努力做好这瓶酒的品质的基础上,闫希军董事长认为,中国白酒是“通”的文化。当然这是国台的自家之言,不过越是文化的越是永恒。我们希望在文化方面,彰显原产地和主产区的核心价值。如果讲历史讲故事,我们可以讲到汉武帝,讲到商朝,但是我们希望它有我们的现代表达。

第四,我们认为要有科技创新,尽管这个产业很传统,历史悠久,但同样也是要与时俱进的,要让科学精神在传统产业绽放光芒。

第五是社会责任,任何一个产业都要有产业公能,我们原产地主产区企业,要承担我们的社会责任,彰显我们产区的社会贡献。

大致而言,我们要在生态环保、智能酿造、彰显文化、科技创新、行业社会责任等方面下功夫。在原有基础上,把核心产区的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打造得更好。

 

刘江涛:2022年,国台酒业提出打造中国新名酒的目标,请问张总能否解读下中国新名酒这个概念的核心和内涵,或者在酒的创新发展上有哪些新的外延?

张春新:国台在20多年的发展实践中,在做好品质,提升品牌的基础上,也在科技创新、创造税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做了一点贡献,特别是以2021年含税销售额过百亿为标志。

2022年,闫希军董事长从战略上对国台未来30年做了规划,他说,我们现在要确定国台下一步怎么走,就是要向名酒榜样学习,要用10年时间把国台打造为中国新名酒,这是我们未来的第一个目标;在成为新名酒之后能否再用20年,在国台成立50年时跻身中国名酒之列,成为中国名酒,这是国台未来的第二个目标。

所以,国台从骨子里就是长期主义,从1999年时到了仁怀、到了茅台镇就没想着赚快钱,是实实在在扎根在茅台镇,不管是行业顺境还是行业调整期,国台都是在认真酿一瓶酒。

我记得特别清楚,上一轮调整期(2013年至2016年),行业遇到深度调整,那时候闫希军董事长给相关领导汇报时候就讲了四句话:投粮不减、薪酬不降、员工不裁、扩产不停。在2016年开启的酱酒热周期里,国台也是不急不躁,没有超出实际情况冒进发展,还是稳扎稳打。正是基于这样的秉性,国台提出了中国新名酒、中国名酒的发展目标,它是在20多年发展基础上的两个阶段性目标。

新名酒这块,我们大体概括为9方面内容,包括产业生态、智能酿造、科技创新、健康导向、文化创新、模式创新、商业生态、人文精神、社会责任等,这里不一一展开介绍了。总的来说,它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体现了天人智酿、健康导向、彰显行业和品牌文化、凸显产业公能、彰显企业社会责任等特点的一种发展道路和发展内涵。

 

刘江涛:国台提出以制药的标准来做酒,那么,在传统酿酒和现代科技创新方面,应该怎样找到平衡,进而更好地促进酱酒发展?

张春新:国台智能酿造、国台系统创新,都是源于传统。国台智能酿造的特点,是核心工艺不变,外围系统创新。比如说,我们一直在原产地主产区、在茅台镇,国台没有离开这片土地,没有到其他地方去;又比如我们的原料,我们用的是我们在贵州红粮基地的糯高粱,这是国台的“法”,我们只用贵州省内自有粮食基地的高粱;再如我们的工艺,我们的核心工艺是不变的,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陶藏等……从投料到出厂要历时五年或以上,时间是不短的,核心的工艺都没有变。

那么我们变了什么呢?变的是外围的东西,例如人背肩扛、重体力劳动、手工操作低效率环节、资源浪费等环节,也就是说,国台优化了人的劳动强度,实际上,手工操作肯定不如机器效率高。另外,我们还改变了粗放管理,国台一开始就用制药的理念、技术和标准,用于对酒的生产,从而提高酒的标准化程度和质量的稳定性、恒定性。

 

刘江涛:现在,中国在沟通世界,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酒是很好一个载体,我们中国的酒要走出去,就要把中国的文化传递出去,国台在这方面有哪些考虑和规划?

张春新:中国白酒的国际化,始终是全行业人的一个责任。我们认为,它确实是一个需要加大努力的方向。我们总说,妈妈做的菜最好吃,人的肠胃有很强的记忆。中国白酒通过不同区域、不同工艺、产生不同香型,满足了我们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美好生活的追求。但中国白酒走向国际化,可能这个课题要艰巨一些,行业里面比较公认的观点是,白酒出海,需要一种文化认同。

国际上饮酒文化和中国不太一样,中国人喝酒是一种外生需求,我喝酒是为了与别人社交;外国人更多是内生需求,我喝酒就是为了我享受。再加上不同佐餐、场景、文化认知等,应该说,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这个事情。包括前些年,我们在国外做了些探索。

但是,随着我们国家进一步强大,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喜爱,中国白酒的国际化也会不断向前走。当然,包括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等一直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行业也在做各方面努力,对于国台来说,需要更大的努力。 


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统筹:王莹

执行统筹:马建忠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贝贝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张驰


编辑:贝贝,马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对话中国白酒领军人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