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走高,主机厂单纯依靠卖车所能获得的收益正在逐渐减少,如何在电动智能赛道中发掘新的机会,越发成为车企需要直面的课题。
分析人士指出,车企只有将“灵魂”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能在汽车供应链体系逻辑转变的当下站稳脚跟。智能电动浪潮席卷之下,无论是智能座舱的自主研发还是动力电池的核心把控,技术实力将成为车企生态地位的关键锚点。
日前,上汽集团在上汽设计中心举办2023年的“智咖汇”媒体交流会,介绍最新技术发展,分享集了“脑、身、心”未来三年将落地的新技术。同时上汽方面表示,将依托“能源网”和“物联网”的双轮驱动,在新能源汽车产品定义上深度挖掘,并努力在红海的竞争中开辟出蓝海市场。
智能座舱的核心在于服务用户
在“新四化”浪潮席卷之下,全球主机厂不得不思考的核心问题在于,当发动机、变速器、底盘这样的燃油车“三大件”不再是核心竞争力后,车企应该如何稳固在产业链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网联汽车销售规模为7830万辆,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1.5%。2026年全球自动驾驶车辆销售规模为8930万辆,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8%。
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大众近期大手笔为技术付费,还是宝马集团启用新上海研发中心,都足见车企对于智能化投入的重视。能否在智能座舱领域有足够的自主研发实力,将决定车企未来在供应链和市场中的话语权。
“原来整车厂最大的价值,在于集成系统,打造一个更安全、更可靠,满足终端用户出行的产品。但在整个新的赛道上,这个产业链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零束科技CEO 李君表示,“因为以前这个车最大的价值模块就是变速箱、发动机等等相关的东西。但是在智能车里面,相对是简单了,相对燃油车是做了简化。整车厂的复杂度,相比燃油车降低一些。经济规律,创造多大的价值,就得到多大的回报。”
为了应对价值模块的转移,上汽集团在智能化领域积极布局。
以上汽零束科技为例,其通过打造云管端一体化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全栈1.0,实现了中央集中式电子架构、云管端全栈软件架构、智能车计算平台、智能云平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目前已搭载上汽高端智能电动车智己L7、LS7和飞凡R7、F7量产落地。
面向2025,零束科技正式发布零束银河®全栈3.0解决方案,采用“中央大脑+区域控制”的策略,让车辆具备超强的自学习、自进化和自成长能力,实现端到端的用户安全舒心出行体验。其中,全栈3.0的最新技术成果将率先搭载“高端纯电智能汽车品牌”智己新款车型,计划在2025年量产落地。
在李君看来,人工智能赋能的智能车是一个全价值链的赋能,用户需要的时候,更要能够自动地匹配需求场景。“智能座舱的核心在于服务用户,而不是自己感动自己,弄了一大堆,用户也不用。我们也在不断地迭代,找我们这个品牌用的人群,他真正高频的刚需是什么。”
第一代固态电池完成装车试验
除了前沿领域的积极布局,上汽集团同样脚踏实地,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件,也一直是其研发突破的重点项目。
作为行业公认的发展方向,固态电池能为用户带来极致的安全性能和超高的能量密度,会对动力电池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一直以来,上汽、比亚迪和丰田作为三家头部车企,其固态电池开发进展备受行业关注。
对此,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院长祖似杰也在交流会上表示:“明年我们的固态电池将上车量产,使得我们的电动车的安全性能更高,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通过迭代,我们还将在2025年实现固态电池在入门级产品上的应用。”
据悉,2022年,上汽集团与清陶能源成立联合实验室,携手推动车用固态电池材料、电芯与系统的联合开发,目前第一代固态电池已完成装车试验,在实现“系统级零热失控”的前提下,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68wh/kg(相比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00%以上),测试车辆最大续航里程达1083公里。
今年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新一代固态电池产品,安全性能、能量密度、成本均优于传统磷酸铁锂电池,可以大幅提升电动车续航里程,彻底解决“里程焦虑”,同时,规模化应用后电池成本更比同等规格磷酸铁锂或三元电池低10%-30%。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常务副院长芦勇介绍:“在产品落地上,2024年上半年,智己将搭载固态电池高性能、长续航的车型将首先实现规模化的量产。2025年包括智己、飞凡、荣威、MG,刚刚推出的车型上搭载新一代的固态电池,预计固态电池将实现10万辆级以上的规模,这个电池的使用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这些技术经过若干年的探索,现在基本上到了集中爆发的时候。”祖似杰强调,“这些年我们的摸索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深刻认识到在这样一个新赛道,我们汽车行业所肩负的责任。“能源网”和“物联网”的双轮驱动,将成为我们在新赛道上新能源汽车的底层逻辑和技术根基。”
南都见习记者 于典 发自上海
编辑: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