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说兔”一等奖:纸韵常春

南方都市报APP • 非虚构写作
原创2023-08-07 15:30
图片

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主办、南方都市报承办的“兔年说兔”非虚构征文活动累计收到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含中职)学生近7000篇投稿。最终评选出结果:一等奖60名,二等奖180名,三等奖320名。本次“兔年说兔”非虚构征文活动旨在以写促读,达到高效输出,由高质量的阅读走向高质量的写作,鼓励学生探索、思考并且学会负责任地表达,学生用细腻的笔触、多元的视角,重现生活原生态。既有同学间的友好相处、也有家庭中的温馨小故事;既有美好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思索。哪些作品收获了评审们的肯定与广大朋友们的青睐?

纸韵常春

◎作者:广东广雅中学八年级 杨欣瑜  ◎指导老师:林虹

图片

一日收拾书柜时,一张红色剪纸忽从书缝中掉落。小心翼翼地拾起,是中国传统纹样的兔子剪纸。剪纸背面已经泛黄,看得出来,已经夹在书中许久了。这才忆起,这大约是在我七八岁时,一位民间的老剪纸手艺人赠予我的。

记忆如泉涌般。脑海中一双手指绑着绷带、大拇指已经变形的粗糙的手挥之不去。那位老者先在案板的红色剪纸上勾勒出兔子的大致轮廓,接着拿起一旁已经发锈的金属剪刀,沿着线条开始打造这件艺术品。老者十分熟练,没有丝毫犹豫与停顿,线条也是极为流畅。很快,兔子的大致体态便被勾勒出来了。而最难的部分便是兔子的毛发。老者的手一顿一挫,来去自如,像是在打节奏一般。剪刀与红纸间的摩擦与咔嚓声,随着剪刀在纸上游走而流出了美妙的乐音。老者安然自若,从容淡定,全神贯注,似与外界间隔了一道屏障,沉浸在自己的内心、思考以及眼前未完成的作品中,用这把陈旧的剪刀,在一张张红纸上描绘出世间万物,写下对剪纸的热爱与喜怒哀乐。

终于,这件玲珑细致的艺术品完成了。这张兔子剪纸采用阳刻技法,兔子的头部与躯干被镂空的花填满。兔子的体态,甚至是那毛茸茸的尾巴与耳朵,丝毫不见马虎,细小甚微处也都被仔细雕琢,栩栩如生。可谁又曾想,这竟是出自一位耄耋老人之手。我清楚地记得,在看老者剪纸时,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如今仔细欣赏,仍是无比惊叹。可在惊叹的同时,我亦感到惋惜。如今,中国传统剪纸文化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的剪纸艺术以及手艺人是越来越稀少了。中国的民间剪纸,是人们对幸福的渴求,是愿望的寄托,是除了言语外另一种独特的、富有韵味的情感表达方式,是中国延续千年的文化。借“兔子”之意,“卯兔”,表示春意,表示黎明,表示无限生机。而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也必将会像兔子一样迎来春天与希望,焕发新的生机。

凝视着眼前的兔子剪纸,思绪、感慨万千,但只愿纸韵常春。

平台简介

南都校探公众号下属的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邀请名师名家点评作品。同时也会不定期举办特设主题征文活动,并提供南都小记者培训课程,扫下面二维码关注南都校探一起写作吧!

B.jpg

插画:陈婷

编辑:游曼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智慧阅读 “文溪笔会” 非虚构征文活动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