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南山少年丨文脉之行开启:探访文化地标,感知历史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3-08-08 12:44

1920x484_64c65ac5572d7.jpg800x801_64c65b9820358.png

深圳市南山区,是深港历史之根、文化之源所在,是改革开放第一炮打响之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800x535_64d1a190480e0.jpg

800x535_64d1a19074c98.jpg

800x535_64d1a190a287e.jpg

800x535_64d1a1920508e.jpg

800x535_64d1a22aa44c7.jpg

探寻深港文脉,讲好家乡故事,坚定文化自信。8月7日至11日,为期5天的“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之“了不起的南山少年”活动文脉之行正式开启,南山少年们在老师与专家学者的带领下,探访辖区多个文化地标,通过文物与场景研究,挖掘南山历史文化,梳理南山发展脉络,让少年们走近历史、触摸历史、感受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历史,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并通过收集、解读南山历史文化“符号”,开展历史文创产品的设计,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说好南山故事。

天后宫里寻找南山文化“符号”

伶仃洋前缅怀爱国先贤精神

8月7日上午,活动的第一站来到天后宫博物馆。创建远溯于宋代的天后宫,是当时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庙宇。明永乐初年,郑和远下西洋,赤湾天后宫为其重要一站。

800x535_64d1a22a6a192.jpg


对古建筑知识很感兴趣的南头城学校舒沐菡同学便被天后宫精美雕刻的盘龙柱和宫灯深深吸引,不禁感叹古代先贤的智慧,“这比看综艺、纪录片的感受更直观、更震撼!”她说。

在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的赤湾左炮台,少年们了解1839年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领导开展的禁烟运动,实地学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精神。

图片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向伶仃洋,南山少年团怀揣着浓烈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有感而发,背诵起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体验客家文化,“南山少年”家乡认同感不断加强

陈列的石磨、锄头、犁,再现了上一辈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场景;墙上挂的草鞋、客家凉帽,角落里的笸箩、竹篦子,述说着南水人的根在哪里……在以客家文化为核心,以改革开放历史为脉络的南水村史博物馆,少年们通过实物、生活场景、照片、影像、资料等,沉浸式体验了南水村从小渔村发展到深圳中心城区都市服务区的历程。

800x535_64d1a282bbdb7.jpg

800x535_64d1a28315a72.jpg

“哇,闻着好香啊!”在南水客家山歌队的阿姨们带领下,少年们边学习制作传统的客家美食——客家粄,同时,逐字逐句地学唱起了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水客家山歌,将这次活动带向了高潮。

800x535_64d1a2826eea3.jpg

800x535_64d1a2817e9da.jpg

800x535_64d1a284504b0.jpg

图片

南水客家山歌队队员龚秋兰表示,南水村的客家文化是南山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们的加入,让年长的他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未来和希望。

“南水村的姑娘嫁到香港,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深港联系,使香港与我们祖国的联系更加密切,在文化上做到统一,这才是完整的中国,这才是完整的文化。”南头中学的蔡超同学在南水村史馆除了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热情,还对“深港一家亲”有了全新的认知,“来了就是深圳人,作为深二代,我们已经深深扎根在这座城市了,与深圳文化血脉相连,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我们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生活方式,而这也让深圳这个地方的文化更加多元、充满特色。深圳的许多区都形成了各自的圈落文化,这也增强了我们作为南山人,乃至深圳人的认同,我们认识到自己不但是父母故乡的人,同时也是深圳人。”

探访宗祠文化,记住乡愁、讲好家乡故事

对于岭南人来讲,宗祠承载了整个家族的信仰和历史,可以说,广东人的“根”就在祠堂里。如何让少年们记住乡愁、更好地讲好家乡故事?探访承载宗族文化的祠堂,成为文脉之行首日的最后落脚点。

800x535_64d1a2dcf20ea.jpg

800x535_64d1a2dce93b6.jpg

800x535_64d1a2dc369f8.jpg

活动当天,南山少年团参观了南山解元祠、大冲郑氏宗祠,深入了解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的南山解元祠是南山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南园村乡邻为乡贤——深港历史上有据可考的唯一“解元”吴国光而建,解元祠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内设有书房、书画室、茶艺室,随处可见浮雕精美的云枕、斗拱、鳌鱼扎牵等木制构件,长期开放的“明清教育展”,展示了古时南山教育的盛况、南山书院的萌发与兴起。

800x572_64d1a35ddc95b.jpg

800x535_64d1a35f1a15b.jpg

800x535_64d1a35ec98f7.jpg

走出校园学习家乡历史

在文化传承的探索中争做“了不起的少年”

“登上左炮台,学生们真正地感受到历史是可触摸、可感知的,民族英雄们为国为民的情怀,不再是课本上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一个词。”作为此次文脉之行的带队老师之一,南头中学历史教师徐城表示。

图片


图片


“我们过去了解深圳的历史都是看老师提供的一些书籍或者资料,这一些大多上都可以说是属于二手史料。以客家文化为例,来到南水村史博物馆后,学生真正地看到了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一手史料,从这些小小的物件中折射出的大历史,会更加让他们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注意甄别我们如何运用史料去做好历史分析和历史解释。”他认为,走出校园学习家乡历史,在文化传承的探索中争做“了不起的少年”是这次活动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统筹:南都记者 陈紫嫣

采写:南都记者 王童

摄影:南都记者 许松龙

编辑:李斌,王童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了不起的南山少年”调研团出发走读南山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