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基层医疗资源增长乏力?广州卫健委公开征求意见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3-08-09 16:49

近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中期成果稿)》(下称“中期成果稿”)意见的公告。

图片

图源:广州卫健委官网

“中期成果稿”指出,启动《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22-2035年)》编制工作,是为了提出更加科学、高效的医疗卫生设施规划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满足群众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

现状:基层医疗资源增长乏力

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

“中期成果稿”中表示,《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2019年修订版实施后,对广州医疗卫生事业起到较好促进作用,但已不能完全满足广州新的发展形势要求。

据统计,至2021年末,广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814家,总床位数共10.65万张,医院床位共9.74万张,千人床位数5.7张。其中,医院291家(三级甲等医院4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332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88家,其他机构103家。全市共有三级医疗机构105家,实有床位合计约7.74万张,其中11家为部属,34家为省属,28家为市属,17家为区属医疗机构,其余15家为其他部门企业及社会办医。

当前,医疗资源依然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60.4%的医院、72.2%的床位和65.7%的医院建筑面积均集聚在中心城区,外围区的南沙、从化、花都区单体医院院均建筑面积分别为1.1万、1.3万和1.8万平方米,院均床位数分别为120床、120床和160床。基层医疗资源增长乏力, 2015-2021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均增长仅6.7家、30张床位,增长率分别为5.2%、6.7%。病床使用率降幅达14.4%,2021年病床周转次数仅为16.6次/年。

根据“中期成果稿”规划,到2025年,建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体系,满足市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广州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6.46张。其中,市办及以上公立医院床位数3.2-3.5张,区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4-1.7张;2035年,建立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平可及、系统连续、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圈,人人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疗中心、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一流健康城市。广州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7.4张。

分区分策

打造分级诊疗格局

在市域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策略上,“中期成果稿”将聚焦“均衡布局,扩大优质资源覆盖”“上下衔接,促进分级诊疗格局形成”“调整结构,优化健康服务体系供给”及“医防融合,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4个方面,提出广州市各地区及各类别医疗卫生设施的布局策略。

在扩大优质资源覆盖方面,文件以“区域中心型地区、区域辐射型地区、节点强化型地区、外围提升型地区”对广州各区域进行分类,并施以不同发展规划。

图片

图源:文件

对区域中心型地区提出合理配置床位资源、支撑科研创新,鼓励高水平大型医院疏解部分床位至外围地区,释放空间用于临床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要求;同时,打造分级诊疗示范区、提升区域医疗中心服务效率与质量,扩大区属二级以下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模,增强全科首诊、慢性病护理与康复、临终关怀等方面服务能力,分流大型医院就诊压力。

对于区域辐射型地区,则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区医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

节点强化型地区至少配置一家区属或以上三级综合医院(含中医),或依托相应规模的“大专科、小综合”三级医院兼顾提供综合医院服务。

外围提升型地区结合人口增长及分布变化情况,通过强化镇卫生院建设或新建、扩建区属综合医院分院区,形成常见病诊疗、住院及急救中心。其中,强调充分畅通镇卫生院或与区内高等级综合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将镇卫生院纳入急救网络。

如何通过上下衔接,促进分级诊疗格局形成?“中期成果稿”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依托市属高水平三级医院新建院区与改扩建院区项目,加强中心城区外围及“四极”地区的区域性医疗中心能力建设,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容量及收治能力;同时,巩固基层医疗服务网底,整合区属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与资源力量,提升预防、全科、护理、康复等等日常医疗服务能力。

优化健康服务体系

涉及妇儿、康养护理等方面

在优化健康服务体系供给方面,提出要完善岭南特色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中医药服务高地,发挥岭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拥有中医医院床位力争不低于0.85张;到2035年中医医院床位规模有适度进一步增长。

同时,还要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床位力争达到3.0张,结合人口增长与年龄结构变化等情况,到2035年妇产科及儿科床位规模有适度进一步增长;推进康养护理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布局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安宁疗护机构等,推进形成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网络。除此之外,还提出要加快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强化肿瘤防治网络建设。

在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方面,“中期成果稿”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传染病救治体系、医疗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三方面进行梳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上,扩建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海珠区、荔湾区、花都区、增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扩建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易址新建黄埔区疾控中心。依托海珠区人民医院新建与白云区公共卫生医院新建,试点设置三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并进一步推广区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设置。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xx镇(街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模式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需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持续推进城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期成果稿”规划将加快建设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支撑国家中心城市与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彰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


采写:奥一新闻 林诗妍

编辑:林诗妍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