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们也怕等不到春天。”8月9日,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现场,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回顾过往发展历程,称在技术路线选择、研发投入上,都曾经历“至暗时刻”。谈及创业之艰辛,王传福在现场几度失声哽咽。
如今,比亚迪已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车企。今年1-7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51.8万辆,同比增长87.6%。
“曾经我们也怕等不到春天”
2003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从而开始了造车之路。当时,有多少投资方持反对态度,甚至有部分比亚迪高层也不看好王传福的决定。王传福的“疯狂”令众多投资者用脚投票,比亚迪港股股价从18港元暴跌至9港元。
王传福说:“比亚迪刚从电池行业转到汽车行业时,各种质疑和嘲笑声都扑面而来。”
在近两年销量爆发式增长前,比亚迪不管是技术路线选择,还是研发投入上,都曾经历“至暗时刻”。
在技术路线上,比亚迪2008年就发布了全球首款量产的插混车F3DM,搭载了全球首创的DM混动技术。等到2018年,比亚迪的DM技术发展到了第三代,但市场的“春天”还没到来。
王传福在活动现场表示,市场份额小再加上技术需要进一步优化和突破,插混这条技术路线那时候已经被很多车企放弃,比亚迪内部对此也有争议。“我还是要继续走插混路线,必须咬牙坚持下去,即使走错了我也认了。”
直到2020年,插混路线从之前的非主流逐渐走向主流,比亚迪也迎来了高速发展。从2008年第一辆F3DM发布,到2021年5月完成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比亚迪花了13年;从100万辆到300万辆,比亚迪耗时一年半;从300万辆到500万辆,比亚迪只用了9个月。
然而,这场“豪赌”,此前一度让比亚迪举步维艰。“真的差点就走不下去了!”王传福回忆,“在很长一段时间,比亚迪几乎都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到2019年迎来'至暗时刻',当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活下去。”
“曾经我们也怕等不到春天,更怕对不起所有的员工,和一直支持我们的朋友。”王传福失声哽咽。
“要把车造好,没有核心技术是不行的”
“技术为王、创新为本”,这是比亚迪一直奉行的座右铭。王传福总结,即使在造车之初受到各界质疑和反对,比亚迪仍坚定迈入新能源汽车这一“无人区”,并始终坚持技术创新。
在研发投入上,王传福说,2002年起,比亚迪开始在动力电池上进行大量投入,2003年则开始了混动技术的研发,至今已经累计投入了上千亿的资金。
在近12年中,比亚迪有11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甚至很多时候还是净利润的3~4倍。王传福称,我很清楚地记得,在2017年~2019年,比亚迪连续三年净利润大幅下滑,尤其是在2019年,当时公司净利润只有16亿元,但是在研发上,那一年我们还是咬紧牙关投了84亿元。
“许多人在笑我们,这是在烧钱。”说到此处,王传福再度哽咽。“我们深知,要把车造好,要发展新能源汽车,没有核心技术是不行的。”
目前,比亚迪拥有11个研究院,超9万研发人员,研发总投入超千亿元,平均每个工作日递交19项专利申请,获得15项专利授权。同时,比亚迪已推出刀片电池、DM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云辇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
“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这次的活动,主角不仅仅是比亚迪。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在礼宾楼前,比亚迪摆放了 13 辆友商的新能源汽车,既有一汽、吉利、奇瑞、长安、上汽、广汽、长城等传统车厂的代表车型,也有造车新势力的蔚来 ES8、小鹏 G6、理想 L9。
“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在王传福看来,比亚迪是全球首家达成该成绩车企,这份成绩属于比亚迪,更属于中国汽车品牌。当前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印证了“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王传福称,在新能源时代浪潮下,中国汽车人用一个又一个里程碑,推动中国汽车从追赶走向超越,改写了“大而不强”的历史。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全球有超过60%的新能源汽车由中国生产销售,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球70%,全球有超63%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供应。
“新能源的发展趋势不可逆。”王传福称,到2025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过60%,中国汽车品牌市场份额将提升至70%,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中国有创造世界级汽车品牌的基础和实力,中国汽车产业必将诞生一批令人尊敬的世界级品牌。
以下是演讲全文:
各位嘉宾、媒体朋友、观众朋友:
大家好,我是比亚迪王传福。我谨代表比亚迪,对各位的莅临和 关注,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和大家一起看这支《海阔天空》的视频,唤起了不少回忆。其实这首歌呢,也是比亚迪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今年,是比亚迪造车的第 20 年。也是比亚迪造新能源车的第 20 年。2003 年,我们带着新能源的 梦想进入汽车行业。
“一个做电池的,怎么敢做汽车?”各种质疑和嘲笑扑面而来。
在进入汽车行业的第一天,比亚迪的股价就跌了 20%,资本市场 给我们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
在 2004 年北京国际车展上,我们首次展出了三款新能源概念车, 而走遍全场,其他的展台全是燃油车。那时候根本没有人相信,新能 源汽车能有未来,甚至连“新能源汽车”这个词,都还没有出现。大 家看不懂,也看不上,更看不起。所有人都在质疑,比亚迪做电动汽 车,到底行不行。
迎着这些质疑和嘲笑,我们没有放弃,坚定地走这一条没有人走 过的路。中国人,在很多个行业都惊艳了世界。那在汽车行业,我们 为什么不行?比亚迪要做一道证明题,证明什么呢?证明比亚迪可以! 新能源可以!中国汽车可以!
那我们靠什么证明呢?我觉得核心在研发、在技术。 比亚迪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技术创新。早在 2002 年,我们就在
动力电池技术上大量投入,2003 年开始了混动技术的研发。 在技术研发上,我们累计投入了上千亿资金。在最近的 12 年, 比亚迪有 11 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甚至很多时候是 净利润的 3 到 4 倍。我很清楚地记得,2017 年到 2019 年,比亚迪连 续三年利润大幅下降。尤其是在 2019 年,净利润只有 16 亿,但在研
发上,我们还是咬牙投入了 84 个亿。 很多人笑我们,这是在“烧钱”。 但我们深知,要把车做好,要想发展新能源,没有核心技术是不
行的。技术研发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长征。在这条长征路上,我们没 有犹豫,一直把技术自研作为我们的坚定选择,也是唯一选择!
早在 2002 年,我们就认准了磷酸铁锂的技术路线,开始了铁电 池的研发和应用。十八年以来,我们从未放弃这一技术路线,一直寻 找新的突破口;坚持研发,才有了 2020 年刀片电池的推出。刀片电池不但突破了续航里程的瓶颈,还解决了困扰新能源发展的电池安全 问题。正是因为刀片电池,磷酸铁锂重新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
大家也知道,在插电混动技术上我们做得最早,也做得最久,这 一路上有不少弯路和岔路。2008 年,我们发布了全球首款量产的插 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F3DM,搭载了全球首创的 DM 混动技术,后续又推 出了 DM2.0。2018 年,DM 技术发展到第三代的时候,真的差点就走 不下去了。当时中国新能源市场,插电混动份额还很小。技术呢,本 身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突破,也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那时候,很 多车企陆续放弃了插混技术的研发。我们内部也有好多人提出来,要 不就放弃吧?但我还是拍板,要继续做,插混路线必须咬牙坚持下去, 即使走错了,我也认了!
可以说,所有可行的技术路线我们都试了一遍。直到 2020 年,比亚迪在插混专用发动机、EHS 电混系统、插混专用刀片电池三大核 心技术上,迎来了突破和应用。我们把第一代 DM 双电机混动架构, 和突破的三大核心技术结合在一起,研发出了 DM-i 超级混动技术。 在此之后,插混市场迎来了转机,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插混技术的 研发,插电混动也从非主流成为主流。
不管是技术路线的选择,还是研发费用的投入,在技术研发这条 长征路上,我们一直在坚持。
曾经,我们也怕等不到“春天”,更怕对不起所有的员工和一直 支持我们的朋友。
截止到 2019 年底,比亚迪累计推出 20 个车系,176 款不同的新 能源车型。但遗憾的是,从 2010 年到 2019 年,这 10 年间,市场上 看不到我们大的进展,一直原地踏步,停滞不前。2019 年是比亚迪 最艰难的一年,当时的比亚迪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活下去”!背后 的心酸和不易,只有我们自己更清楚。
这条路虽然难走,我们仍然坚持走了 20 年。这是比亚迪造车的 故事,也是中国品牌造车的缩影。很多中国品牌都和比亚迪一样,也 有过不被认可,不被看好的经历。
2008 年是中国汽车行业“失意”的一年,产销规模未能如愿达 到千万。中国品牌的市占率更是下跌至 28%,中国品牌在中国市场上 只是个“配角”。
我印象很深刻,2014 年的时候,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再次连续下 滑,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十二连降”。
我们的产品不被认可,技术不被认可,服务不被认可,许多中国 品牌命悬一线。所有的这些不被认可的至暗时刻,我们都共同经历过。
在困难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坚信属于中国品牌的时代必将到来。 庆幸的是,我们终于迎来了“春天”。与燃油车时代不同,新能
源汽车改变了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给了中国汽车一个换道超车的可能, 中国品牌开始成为主角。
新能源为中国汽车提供了全新的“加速度”。从第一辆新能源汽 车到第 1000 万辆,我们用了 14 年。从第 1000 万辆到第 2000 万辆, 只用了不到一年半。
而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最早的参与者,我们有幸在这个时代浪潮 中,迎来了这几年的高速发展期。
为了这几年,比亚迪准备了 20 年。20 年以来,我们的研发团队 也从成立之初的二三十人,增长了两千多倍。今年,又有 3 万多的应 届大学生加入比亚迪,其中 81%的人从事研发工作。技术研发团队呢, 现在已经超过 9 万人,拥有 11 大研究院。现在,平均每个工作日, 比亚迪会递交 19 项专利申请,获得 15 项专利授权。这为我们的技术 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因为这 20 年的技术积累,才有了如 今的“厚积厚发”。
今天,比亚迪成为了全球首家达成第 500 万辆新能源车下线的车 企,这是属于比亚迪的高光时刻,也是属于中国品牌的高光时刻。
在此,我衷心感谢 500 万新能源用户的信赖,是你们的选择成就 了今天的比亚迪;感谢各级政府和媒体的大力支持,上下游合作伙伴 的通力协作,60 多万员工的辛勤付出;还要感谢同行们携手向前, 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向上。
中国品牌在产品、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提升。像一汽、东风、上汽、奇瑞、广汽、长安、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中国 品牌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服务体验上都有很大进步。中国品牌研 发的汽车,不仅性能更好、配置更高、科技感更强;而且在外观和内 饰的设计上,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同时,中国品牌在品质和 服务上的全面升级,最大程度地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让越来越多消 费者愿意选择中国品牌。正是因为所有中国品牌的共同努力,中国消 费者才能以最实惠的价格享受到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过去,中国汽车受益于全球化浪潮,深度参与其中,实现了产销 规模的领先,是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但在燃油车技术上,我们一直 在跟随、在追赶;中国品牌没有领先的技术,也没有成为市场的主导, 无法成为汽车强国。如今,新能源的加速变革,正推动中国汽车从追 赶走向超越,改写“大而不强”的历史。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 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经过 9 年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创造 了许多产业奇迹,中国汽车人用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证明了新能源汽车 可以,中国汽车可以!
燃油车时代,汽车强国主导的产业格局正在成为历史。现在,中 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在产业规模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 全球第一,全球有超过 60%的新能源汽车由中国生产销售;在核心技 术及产业链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球的 70%,全球有超 63%的动力电池由中国供应。有了这些,我们可以很骄傲地说,如今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新能源汽车强国。
新能源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从 2005 年到 2015 年,中国新能 源汽车用了 10 年,渗透率才突破 1%。从 2016 年到 2019 年,3 年多 时间,渗透率提升到了 5%。而从 2020 年起,中国新能源渗透率连续 两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到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渗透率已经到了 32.4%。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我们预计,2025 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 车渗透率将增长到 60%以上。
在新能源汽车的变革浪潮中,中国品牌大有可为。去年,中国品 牌市场份额首次突破 50%,这是一次关键性的跨越。
中国品牌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创造了过去十几年都无法实现的 奇迹。在新能源与中国品牌崛起的“双轮驱动”下,我们预计三年内, 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将提升到 70%,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意味着,20% 的份额增加,400 万辆的市场增量,属于所有的中国品牌!
不仅如此,中国品牌也正在以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在国际上获得 认可。
去年,中国以 340 万辆的汽车出口,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 二大汽车出口国。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 214 万辆,首次超越日 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与此同时,上汽、奇瑞、长安、长城、吉利、比亚迪等中国品牌, 在出海过程中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向世界递出了中国制造的闪亮名片。
在这里,也请大家,为所有中国品牌致以最热烈的掌声! 拥有世界级品牌是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纵观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我们发现,每个汽车强国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级品牌。美国有通 用、福特、特斯拉;德国有大众、奔驰、宝马;我们的邻国日本、韩 国,也有自己的世界级品牌。
而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世界级汽车品牌。
过去,中国汽车一直在苦苦追赶,这么庞大的汽车市场,却没有 一个中国自己的世界级品牌。但现阶段,中国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强 国,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完备的产业链,汽车产业不再被“卡 脖子”。客观上,我们有创造世界级品牌的基础和实力。
而主观上, 我们也有打造世界级汽车品牌的情感需求。70 年的 造车历史,是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 缩影。这 70 年里,有迷茫、有不甘,也有希望、更有感动。中国汽 车注入了太多国人的情感期待,14 亿中国人在情感上需要中国自己 的世界级汽车品牌。
我相信,属于中国汽车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汽车必将诞生一 批世界级品牌,我们都有机会成为令人尊敬的世界级品牌。
世界汽车工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中国汽车的全 新历史,正在我们手中书写。
让我们同心协力,以“中国汽车”这个名字,打破旧的格局,走 向更辽阔的天地,成就世界级品牌!为全球汽车工业变革,注入中国 汽车的全新力量!
我们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谢谢大家!
采写:南都湾财社 记者 邱墨山
编辑:邱墨山,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