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医药反腐,广东数十名医院负责人被查!释放什么信号?

南方都市报APP • 跨粤
原创2023-08-12 09:08

近段时间,医疗医药领域的反腐,格外引人关注。

今年7月28日,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加大执纪执法力度,紧盯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集中力量查处一批医药领域腐败案件,形成声势震慑。

据相关行业媒体不完全统计,今年来,全国已有上百名医院“一把手”或“二把手”被查,数量远超去年全年。从各地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案例来看,此次针对医疗医药领域的反腐并非简单的“加码”,而是针对系统内存在的顽瘴痼疾的一次深度系统施治。

广东省有力推动医药领域“杀毒除菌”“祛病强身”南都记者梳理了今年以来广东省及各地市纪检监察机关的通报,自今年以来,也有数十名地市医院“一把手”或“二把手”被查。其中肇庆市封开县第一人民医院原院长全周等人主动投案。

结合近年来各地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系列案件和情况,南都记者发现今年以来医疗医药领域反腐释放的几个关键信号。

01/

风腐同查、一体纠治

广东拔除“医蠹”

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工作报告指出,把握不正之风和腐败互为表里、同根同源特征,进一步健全风腐同查的工作机制。

从全国各地通报的案例来看,医疗医药领域的腐败问题,许多都有作风问题。从收受红包礼金、名贵特产开始,打开了腐败的口子,完成“由风及腐”的蜕变,滑向腐败堕落的深渊。

比如,今年3月,广东省中山市纪委监委通报,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原党总支书记、院长罗勇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根据通报,罗勇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对抗组织审查;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红包礼金,进行权色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药品耗材供应、医疗设备采购等方面谋取利益,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罗勇被作为“由风及腐”“风腐交织”的典型中山市纪检监察机关披露:罗勇曾于2020年至2021年春节、中秋节期间,先后4次收受私营企业主所送礼金共计2.6万元。从收受病人红包礼金、医药代表回扣到与医疗设备供应商结成“利益同盟”,收取设备代理商高额回扣,涉案金额高达2980多万元。

图片

“羊毛出在羊身上”。回扣款及虚增的药物设备价格计入医疗成本,直接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拔除罗勇这样的“医蠹”后,医院采购成本、群众就医成本明显下降。据统计,该院今年1—5月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16.6%、21.4%,人均就医成本下降1400余元。

正因为风腐同源、风腐一体,纠正医疗医药领域的不正之风,严防由风及腐,防止风腐问题滋长蔓延、成风成势是题中应有之义。

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其中要求深入治理医疗领域乱象,点名要治理以下行为:利用紧缺医疗资源或检查、手术等诊疗安排损公肥私牟取个人利益,以及强推基因检测或院外购药等第三方服务、接受网上开药提成、违规直播带货获利、利用执业开单提成、违规转介患者等问题;

重点关注以下行为:临床使用的药品耗材价值高、诊疗资源相对紧张、高水平技术和介入侵入式操作应用多的科室以及院内招采管理等部门人员,利用执业便利或职业身份,假借学术活动名义,收受“红包”、回扣的问题。

02/

受贿行贿一起查

广东今年数十名医院负责人被查

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突出重点领域,深化整治金融、国有企业、政法、粮食购销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医疗医药领域便是典型的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等“三集”领域

以近日媒体报道的今年5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曝光一起腐败窝案为例,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杨文俊和原党委委员、副院长杨文红,与供应商称兄道弟,肆意吃请玩乐、收受礼品礼金。医院在讨论购买一台进口价1500万元的医疗器械直线加速器时,院领导班子其他成员都明确反对,但杨文俊执意购买并最终达成。最终,医院以3520万元买入,杨文俊吃掉了1600万元的回扣。

针对医疗医药领域的反腐此前一直都在推进。从纪检监察机关的相关动作来看,近年来,医疗医药领域的反腐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相关动作不断,整治也更富有针对性,系统治理的思路也更加明确。

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会议强调,针对医药领域生产、供应、销售、使用、报销等重点环节和“关键少数”,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坚持较真碰硬、宽严相济,深入开展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系统治理,进一步形成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7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初次审议了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草案加大对行贿犯罪惩治力度,增加惩治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相关犯罪的条款,并提出在食品药品、教育医疗等领域行贿需从重处罚。

7月28日,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加大执纪执法力度,紧盯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集中力量查处一批医药领域腐败案件,形成声势震慑。

据相关行业媒体不完全统计,今年来,全国已有上百名医院“一把手”或“二把手”被查,数量远超去年全年。

南都记者梳理了今年来广东省及各地市纪检监察机关的通报,自今年以来,也有数十名地市医院“一把手”或“二把手”被查。其中肇庆市封开县第一人民医院原院长全周等人主动投案。

根据中国纪检监察报的相关报道,广东省纪委监委严肃查处了东莞市政协原副主席、市人民医院原院长邝明子,揭阳市纪委监委整合力量查处揭阳市人民医院原院长翁建东、普宁市人民医院原院长陈阳生,湛江、韶关、惠州、阳江等地市也查处了多名医院院长、卫生健康局局长,有力推动医药领域“杀毒除菌”“祛病强身”。

结合各地通报的一批医疗医药领域腐败案件,受贿行贿一起查是此次系统治理的鲜明特征。

7月5日,卫宁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卫宁健康,300253)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3年7月5日收到茂名市监察委员会的《立案通知书》和《留置通知书》,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周炜因涉嫌行贿罪被立案调查及实施留置。

7月30日,赛伦生物(688163.SH)公告,公司收到实际控制人之一、董事长、法定代表人范志和家属的通知,范志和家属于7月29日收到上海市监察委员会签发的《留置通知书》和《立案通知书》,范志和因涉嫌职务犯罪被实施留置并立案调查。

在医疗医药领域反腐的强力高压态势下,一些医药代表的圈子正受到极大震慑。

医药代表,这一职业作为连接医院和药企的纽带,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近年来也饱受争议。一医药代表行业业内人士曾告诉南都记者,医药代表分为临床代表、招商代表、药店代表三种。其中,临床代表因工作需要,经常游走于医院之间,与医院打交道比较频繁。他坦言,行业内确实存在一些灰色地带和不良现象,许多医药代表“与医生交朋友、谈感情,以利益驱动去实现销售目的”。常见的手段“无非名利两端”,包括:送红包、宴请、为其举办学术沙龙借此培养医生的名气等。

此外,他还向南都记者透露,了医生,医药代表通常还要与医院一些科室如信息科、采购科,医院中高层打通关系。比如信息科,药代需要通过这个部门获得“统方”(医院统计医院科室及卫生人员使用药品和医用耗材的用量信息),以验证医生是否开了自己的药或器械耗材,从而给予医生一定的回扣。

根据裁判文书网披露,近年来,已有一批医药代表因行贿罪等入刑,个中披露的细节与以上说法大体相似。

03/

纠风反腐增加多部门力量

广东将联席工作机制成员增至13部门

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印发《2023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引发舆论关注。事实上,这并非首度发布这样的文件。

南都记者注意到,与往年不同之处,在于今年联合发文的部门多达14个,比去年增加教育部、审计署等部门。

同月,在国家层面,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部际联席工作机制对成员单位进行了调整,调整为14个部门,国家卫生健康委作为牵头单位。

其中教育部负责配合开展直属高校附属医院纠风工作;推进完善直属高校附属医院内部纠风工作体系;承担纠风部际工作机制交办的其他事项。审计署负责加强对医药企业生产、销售和医保定点医药机构采购的审计监督;按程序移送行风问题线索;承担纠风部际工作机制交办的其他事项。

今年8月,广东据此调整省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联席机制成员单位及职责分工,与国家层面相对应,本次将联席机制成员增加至13个部门。

作为医疗医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与医院因产学研关系结合紧密。一些高校有其直属附属医院,两者属于上下级关系,附属医院承担高校医学专业的临床理论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任务。因此,在医疗医药领域的纠风反腐中,高校相关人员也是主要对象。

梳理各地通报,今年以来,就有四川省川北医学院药学院原副院长、药物研究所原副所长刘福,南方医科大学党委原书记陈敏生等被查。

今年7月,广东省纪委监委通报,南方医科大学党委原书记陈敏生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通报中指出,陈敏生靠医吃医,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药品和医疗设备采购、工程项目承揽、职务晋升等方面谋取利益,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04/

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系统治理

广东深化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

“从一名医学专业人士沦为阶下囚,既损害了群众利益,又害了自己和家庭,教训太深刻了。”今年6月26日,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原党总支书记、院长罗勇受贿案公开庭审,市卫健系统和案发单位共60多名党员干部现场旁听,深受警醒和教育。

查处一批医药领域腐败案件,形成声势震慑,广东等地纪检监察机关同时聚焦做好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深化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这是纪检监察机关针对医疗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系统治理的一个缩影。

“与往年相比,近期开展的医疗反腐力度更大、关注层面更高、对腐败分子的惩治也更强。有不少腐败分子主动投案自首,这种现象还是不同以往、比较罕见的。”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卫生健康法治分会会长、北京天霜律师事务所主任万欣向南都记者表示。

“目前,医疗反腐主要集中在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工程建设、人事安排等领域,这些领域都存在一定的寻租空间,因此容易滋生腐败。”万欣称,针对医疗领域腐败,此前已经下达了多份文件、开展了多次整治行动。但与此同时,反腐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都在不断加大,甚至出现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现象。比如,整治行动开展时期,一些药企的营销部门会在内部开展培训,教授员工用专门的话术应对反腐检查。

这也说明了,医疗反腐绝不是单独一个行业的问题,需要多措并举、齐抓共管。“我们需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通过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结合,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万欣表示,“我一直也在倡导在整个医疗卫生行业内推动合规体系建设,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比如,医院采购的医疗设备、信息化系统、床位空余等信息,都可以在脱敏后公开。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只要我们一直往前走,就能逐渐解决医疗腐败问题。”


(部分资料整理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南粤清风网站等)


南方都市报省情新闻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陈杰生 王诗琪 黎玉莹 实习生 叶文萍

编辑:王诗琪,陈杰生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