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科研包袱,青年科学家彭冬冬创新揭秘华南前汛期降水变化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3-08-14 22:17

图片


在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时代,青年英才正以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的创造力,引领着前所未有的“青创”风潮。广东,这片孕育着无数机遇和激情的创新沃土,青创先锋们正滋润着创新的种子,在探索未知的土壤中涌动活力。

近日,南方都市报推出“‘粤青年 创先锋’——对话广东青创力量”专题报道,一同走进广东青年英才的创新世界,领略他们的无限潜能,感知他们的青创力量。

图片

首期,我们一同对话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热带季风与气候预测研究室副研究员彭冬冬,讲述他揭开华南前汛期降水水汽来源之“谜”的背后故事。

人物名片:

彭冬冬,博士,副研究员

201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广东省气象局青年英才。2018年到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7篇。

探寻华南前汛期降水水汽来源之“谜”

华南地区的汛期由前汛期(4-6月份)和后汛期(7-9月份)组成,其中前汛期是降水最多、极端降水频发的阶段,降水量约占全年40%。由于前汛期处于春、夏季过渡时段,地区的环流系统经历着巨大调整,导致降水变化机理非常复杂。在这一背景下,水汽输送过程成为降水事件产生的关键环节,了解华南前汛期降水的水汽来源就变得至关重要。

彭冬冬的研究工作正是聚焦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的水汽来源和变化规律,他通过运用国际通用的拉格朗日模式FLEXPART进行深入研究,准确识别和定量分析了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关键水汽源地。

研究发现,尽管华南位于沿海地区,海洋(尤其是印度洋和中国南海)和陆地(主要是毗邻华南的东南亚地区)的水汽输送对华南前汛期降水均起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如果要提高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预测水平,不仅需要考虑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还需要考虑到陆地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重要因素。”彭冬冬介绍。

同时,研究结果还指出,在大气环流的调整下,控制华南前汛期的西南气流在早期主要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然而,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后,西南气流受到季风槽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导致前汛期后半段来自印度洋方向的水汽输送影响显著增加。

敢想敢拼敢干

借助学科交叉创构新的突破

“虽然说科研需要有规划,但是它的结果往往很难去预判,特别是当我们在做一项研究的时候,其实会设想大概能得出的结果,但有时候会发现,研究出的结果跟自己所期盼的偏差较大,便会陷入一个长期的自我怀疑。”彭冬冬告诉记者,科研工作的核心在于创新,科技创新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而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探索“创新点”时面临诸多挑战。

相较于资深专家,青年科研工作者欠缺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开阔的研究视野,但同时,青年人才的优势之一就是在于愿意接受新事物,包括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现在很多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也会去与其他的学科交叉碰撞,试图创构出新的突破,敢想敢拼敢干,没有‘科研包袱’。”彭冬冬说。

为了突破创新的瓶颈,彭冬冬广泛阅读文献、聆听学术报告、请教领域内资深专家,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和知识面。他强调科研过程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很多创新想法往往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尽管科研工作充满挑战,但彭冬冬坚持加班加点探求解决问题的突破,时常也会在深夜里激动地兴奋于新的解决方案和可能性。“在科研上很多东西是绕不开的,即便短暂逃避,兜兜转转到最后还是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不管这道坎堵在哪里,终究需要自己想办法跨过去。面对这种情况,我会选择继续往下去做,不放弃成功的可能,一步一步去做,到最后反而会有意料之外的惊喜。”彭冬冬说。

希望结合机理研究与气候预测

实现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改善人类生活

作为“粤青年 创先锋”的代表之一,彭冬冬在气象科学领域展现出了青年科研人才的潜力和活力。而在探索未知、探求突破的这一路上,彭冬冬职业发展的每个关键时期,都会有不同的人给予帮助。

“从读研到科研的这一路,我觉得人生中遇到了很多的‘贵人’,包括我的导师、同门以及身边的朋友们,我感觉每次在面临很多困扰,需要去解惑的时候,需要有人帮助的时候,都会有人在我身边给我很多支持和建议。”彭冬冬告诉记者,科研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协同共进”,团队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有时候,一个看似微小的想法,经过团队的共同讨论和努力,就能够演变成一个重要的研究突破。”彭冬冬说。

谈及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彭冬冬表示将带领团队从机理研究逐步向气候预测方向发展,以使研究更贴近群众日常生活。他说:“我希望可以依托团队,去做一些关于气候预测的工作,尝试将机理研究与气候预测结合,朝着这个方向不断迈进,为更准确的气象预测提供支持。”此外,彭冬冬也希望有机会将自己的研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实现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改善人类生活。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张德威 李竹

新媒体协作:叶黄丽

视频/海报:南都记者 张德威

实习生:何承萍 唐雪婷 温仲杰 陈彦霖

通讯员:王天巍

编辑:张德威

6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