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博物馆里有很多很多字

南方都市报APP • 要闻
转载2023-08-15 18:37

让我们从三个故事讲起。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3000多年前,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翻车现场”。

商王武丁驾车追逐猎物时,马受到了惊吓,现场翻车。甲骨文精炼地刻下四个大字——“子央亦坠”。这里的“亦”字用得很巧妙。另一个坠车的是谁呢?应该就是商王。

7c171231f84c41df816e84c7bb957161.png

这个故事记载在殷墟甲骨文上。这里出现了“车”字的两个有趣写法:一个是车轴断了,另一个是车翻了。两个字,便高度还原了车祸现场的惨烈。

40d1515bef6146fab2acb9cc7127d8c7.gif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关于一件嫁妆。

西周贾国国君贾伯的长女孟姬将要嫁往世国,路途遥遥,此生或难再相见。贾伯命人为她铸造铜壶一对作为嫁妆。

2c9c6e8cde0f4035a46cc430a0e46e11.jpg

壶盖外侧有短短8行33字,向我们诉说着一位父亲对女儿远嫁的依依不舍之情。

373b9cbefc684269b7d5b04bfea395ae.jpg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东汉初年,是一则败诉的“官告民”案件。

当时,张掖郡居延边塞一名官员粟君向县府递了诉纸,状告客民(即从外地来到居延谋生之人)寇恩欠了他一头牛。66岁的寇恩平时靠赶牛车给人拉货挣点雇佣费用,以养家糊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县府经过详细的案验调查,发现事情并不像粟君所说,最终裁定身为候职的粟君败诉,认定粟君为“政不直”。

这则案件记录在36枚木质简牍上,出土于居延遗址。历经千年黄沙,简牍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勾勒出东汉初年河西居延边塞的军事、民政、法律、经济图景。

ff78ab7060094f978a20fd54d93ec333.jpg

△居延新简·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的部分简牍

历经漫漫岁月长河,这三个动人的故事没有被淹没,依然如此生动地呈现在你我眼前,你是否意识到,这是多么神奇?而这份神奇正仰赖于——汉字。

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的结构数千年来没有改变。

因为汉字,我们得以了解遥远神秘的商周王朝,饱览灿若群星的百家争鸣,欣赏字字珠玑的唐诗宋词,知晓中华文明一路走来的苦难与辉煌。而借由汉字,后人也将读懂你我的故事,领略我们这个时代的华章。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汉字,正是一个无比生动的体现。

在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市,矗立着一部恢宏的“文字大典”,讲述着中国文字,特别是汉字的神奇与伟大之处。

这就是中国文字博物馆。

d6ff9ef41d2d48c1aea0491d3405744a.jpg

“文字归巢”,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国内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它依托数千件文物精华,系统诠释了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

ff0e8e1ed71340b09f478db384c42ff9.jpg

走进主体馆“宣文馆”的序厅,四面巨型浮雕矗立,雕刻着史前陶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提醒着你已进入中国文字之林。

9b17ec3386e9450b835e2f6097eb54c7.jpg

仅今年1月至5月,中国文字博物馆接待人数就达69.5万人次。随着暑假到来,馆内更是人潮涌动,参观者络绎不绝:结伴的年轻人、携老挈幼的家庭、成群结队的研学团……大家纷纷来到这里,开启一场奇妙的汉字穿越之旅。

c1bf249064d54e58b763c0b6e1b112c2.jpg

01

汉字之源

一片甲骨惊天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时说,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强调,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二十大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察时再次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甲骨文的伟大毋庸置疑,然而,隔着3000年岁月长河,这种古老文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熟悉又陌生的存在,让人望而却步。可是,甲骨文离我们真的那么“远”吗?不妨尝试认一认下面几个字。

552c572f66954ea7ace69622d6bcee86.png

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展部负责人杨军辉介绍,甲骨文一直绵延流传至今,演变为如今的汉字,学习汉字的我们,面对甲骨文会有熟悉感。甲骨文中象形、会意程度较高的基础字,很多小朋友都能够轻松认出。当然,还有很多文字释读难度很大,因为几千年过去了,随着社会发展,很多社会现实、理念不复存在,文字与现实之间出现了鸿沟。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释读的约三分之一,还有很多文字等待释读。每一个甲骨文被破译的背后,都是研究人员“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勤勉与付出。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出长期“悬赏令”,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释读出单字最高可奖励10万元。

6c4c8fb2cd264219a241a9698f77d680.png

△商 子其射卜甲

从甲骨文至今,汉字历经3000多年而结构不变。如何理解“结构不变”?我们从“六书”讲起。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首创汉字“六书”造字理论,用以解释文字形体并给出例字,至今仍为汉字学研究所遵循,也成为后来再造新字的六大依据。所谓“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44bc0ba0e76468a989de69d02a69b30.jpg

△参观者在学习“六书”。

以“六书”反观甲骨文,会发现甲骨文在文字结体及造字方式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不仅具有象形、指事、会意等早期基本造字形式,而且还大量利用形声字,并出现假借字。

a883f9fc6c5142128506397a3ce16d56.jpg

△独体象形字。“人”:像人侧面直立之形。

5d88449df6174ba481157be11a92a246.jpg

△会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意思。“射”:用弓射箭。

25dd1c46afbe4b519ee1ae974d7a1edb.jpg

△指事是利用已有的象形符号加上简单的指事符号实现表意功能的一些字。“下”:短横在长画之下,表上下之下。

d6865071f2be4222abbe566feaa81326.jpg

△假借字是本来没有这个字,借用其他的字来表示其读音和意义的一种用字方法。“自”:像鼻子的形状,本意指鼻子,由于人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会习惯性指着自己的鼻子,因此就借用过来表示自己的“自”。

86bebb58ac6643dba8df3af817dc6f16.jpg

△形声字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是它一出现,就凭借着既表意又标声的优势成为汉字的主体。“酉”字,原为象形字,像一个酒坛子,是最早的“酒”字。后来被借为地支中的“酉”,于是人们就在“酉”旁加上三点水作为形旁,“酉”变成声旁,成为形声字“酒”字。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源头,在造字之初,其构形特征就赋予了汉字旺盛的生命力。

02

汉字之脉

始于甲骨文,汉字长河延绵至今,从未断流。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中国文字发展史”展览,清晰地展示着这条长河的脉络。

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被称为金文。金文起于商朝,经历西周直到战国时期,有1200多年的历史。

826853d5f31b4d41b9f15efeb333348c.jpg

△商 息鼎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纷繁复杂,形成了齐、燕、晋、楚、秦五大文字体系。除了秦系文字较多地继承了商周文字的特点外,其他四种体系的文字都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0b885096cb264bb2a53d4a2de235450e.jpg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简化以后的“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

5fb998ddfa1b47fabecbd91656117e41.jpg

△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解秦代《峄山刻石》的拓本。《峄山刻石》字体为小篆。

小篆虽然典雅庄重,书写起来却繁难不便,实际上运用较广的是易于书写的隶书。秦隶的出现为汉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古文字向今文字的重要过渡阶段。今文字即隶楷阶段的汉字,从汉代一直延续至现代。

5b0c3ba2f12141bd810db60e07486dc3.jpg

△秦 里耶秦简

到了汉代,隶书以其实用性强、易于书写等优点,成为主要字体。两汉四百余年间,书体由籀篆变为隶书,由隶书变为章草、楷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720982c32c744782bad221056eddcf04.jpg

△汉 正直碑。上面的字体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楷化痕迹,可以称之为“隶楷”或者“新隶体”。

9a84c071524d41fbb7e08f2cb5360ad2.png

△唐 泉男生墓志铭拓片。唐代时楷书就已经逐渐发展成熟,该志碑文使用小楷,点画工整精妙,笔力遒劲流畅。

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展部负责人杨军辉介绍,从成熟的隶书之后,现在的人已经基本都能够认识。

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推行使用更便于识别和书写的简化字。简化是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最为明显的规律。汉字进入楷书阶段之后,在不少场合,俗体、简体十分普遍。

新中国成立后所选用的简化字不少都是历代使用过的简体字,所使用的简化方法也基本上都是历代一直使用过的。汉字简化,大大提高了汉字的普及程度。

ed1dd7dc95614f05abe521dea51d3da5.png

△左图为《敦煌汉简》中的“写”;右图为宋·米芾《蜀素帖》中的“怜”。

20世纪,世界开始进入信息时代,国内外许多科研工作者潜心钻研于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现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问世、汉字输入技术的成功研制等,推开了古老汉字迈入信息时代的大门。

回溯汉字三千多年发展,其中也有不少急流险滩,然而每一次汉字都能化解危机并自我完善。汉字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杨军辉表示,一方面,这离不开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汉字本身的构形特征。

03

汉字之美

在实用功能之外,汉字具有与生俱来的美感,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

2f09fbde64364b20bce266cc198f6d6f.gif

△动画片《三十六个字》,用象形字演绎生动的故事。

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形成了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篆书是象形意境、岁月洗练的古朴之美;隶书是厚重凝聚、庄严典雅的宁静之美;楷书是正大光明、仪态万方的包容之美;草书是灵动流畅、千姿百态的变化之美;行书是流畅温和、行云流水的潇洒之美……

abb18e1d92394c1f86ea1b59e812f531.jpg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唐冯程素摹本

此外,汉字还发展出许许多多或妙趣横生或寓意美好或赏心悦目的民俗字。

63b4097488df4fbd8783ddf6e910bf46.jpg

△陕西美食Biang Biang面

6c4891acaeb04ddfa6ea28d7b9b6d376.jpg

△组合字“招财进宝”

1d102d9907154f6bac4b9464f6ddb698.png

△百福图

d700f77b6af14061b2aab2733304c7d4.jpg

△花鸟龙凤字

汉字不仅可用、可赏,还可“玩”。由于汉字形体的独特性,古今文人雅士拆字出谜、吟诗作对,创造了种类丰富、变化无穷的汉字游戏。

56ded98bc26f4905ac8114cad2e6f909.png

△馆内的字谜,猜猜看。

7b9f67785a1f47e7b811e4a39b7bcc0e.jpg

△参观者在猜字谜。

b86f23b3dda94bcd95ae5e603ba3e2e8.jpg

△对联是汉字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还发展出析字联、同旁字联、回文联、同字异音联等形式。

1da474f72c994ae188e7a8269fcb5c17.jpg

△文人墨客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诗体,如离合诗 (拆字诗)、回文诗、联边诗、形意诗等。

04

汉字之力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留言本上,写满了参观者的留言。参观者来自全国各地,年龄各不相同,参观后却有着同样的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f8b1e5423064ee28afde7803e251faa.jpg

010cf5bb82f84ff2809d0c571f65e825.jpg

ece94d50110340e99e9a12a7f5c86a65.jpg

对于汉字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在馆内从事社会教育和讲解工作的杨小玉深有感受。“我们通过对汉字发展的梳理,让大家看到它不单单只是一个符号,而是有温度的,展现了历史与文化。很多参观者听完讲解后,会发自内心地感慨汉字真的很伟大。”

26a619b748b14e48b2b2e89cf551b083.jpg

△杨小玉为参观同学讲解。

杨小玉还记得,有一次,她接待一批来自中国台湾的参观者,参观过程中,杨小玉细致讲解了“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不断演变的过程。参观结束后,参观者这样告诉杨小玉:“今天来到博物馆参观,我才知道原来文字的根在这里,文化的根脉在这里。”

在展览之外,这些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不断拓展社会教育的更多可能。2014年,博物馆设立了专门开展公益性社会教育活动的甲骨学堂。截至目前,甲骨学堂共研发出“甲骨文绘画”“舞动的汉字”等160多项生动有趣的课程,在馆内外举办汉字教育活动近1500场,吸引了近5万个家庭参与活动。

f262c6d392654cf5bdaf4467ac19e4b0.jpg

中国文字博物馆还推出了“汉字精神励少年”活动,走进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和革命老区,为无法来到博物馆的孩子们送去文化大餐。

a764f4a788904b84b806d10c44b781a5.png

△“汉字精神励少年”活动走进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

这些年来,杨小玉见证着汉字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有的孩子从4岁开始在甲骨学堂上课,之后成为博物馆的小志愿者,还带动了爸爸妈妈也成为志愿者;最开始参加甲骨学堂的一批孩子已经参加高考,其中有人选择报考古文字学专业;而一个山里孩子的话让杨小玉至今难以忘怀,他说:“我之前从不知道文字这么伟大,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要去研究文字。”

汉字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承载着讲不尽的中国好故事,正在让“文化自信”四个字越写越实。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杨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