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宇文所安聊唐诗宋词,与顾彬嬉笑怒骂、“把盏吟诗”,跟随比尔·波特寻访陶渊明遗迹,听孙康宜漫谈中国“才女文化”,和司马富一道眼馋“东坡肉”,看嗜好书法的毕罗体验“兰亭雅集”……8月18日,由南方都市报“琳琅集·海外汉学家访谈”系列专题报道结集而成的《琳琅集——海外汉学家访谈录》在南国书香节现场首度亮相,该书主创团队以视频直播的形式,向线上线下的读者详细介绍该书的内容及诞生过程,并展示书中海外汉学家给读者录制的视频。
《琳琅集——海外汉学家访谈录》,南方日报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据悉,该书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收录由南方都市报资深文化记者采写的13篇深度访谈,与知名汉学家宇文所安、伊维德、汉乐逸、司马富、比尔·波特、顾彬、柯雷、孙康宜、包华石、毕罗等展开对话,既涉及前沿学术问题的探讨,又讲述汉学家与中国结缘的人生故事,新见迭出、妙趣横生,呈现出一卷当代海外汉学家鲜活的人物群像。辑录于该书的首篇访谈《宇文所安结缘中国古典文学:和唐诗谈恋爱,对宋词有话说》斩获2022年广东新闻奖二等奖。
每期访谈搭配专属电子海报,以速写形式刻画汉学家肖像。扫码可阅读斩获2022年度广东新闻奖二等奖作品。
采写严谨,系列报道制作历时300多天
海外汉学历史悠久,累积的学术成果洋洋大观。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大量翻译引进西方学术著作,海外汉学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部分。史景迁、高居翰、宇文所安、顾彬等杰出汉学家,已成为赫赫有名的学术明星。
“琳琅”原意为美玉,也譬喻珍罕的典籍、美好的人才。2022年5月起,南方都市报推出“琳琅集·海外汉学访谈”系列,采访当今活跃于中国研究相关领域的海外学者,由书及人,由学术及人生,既梳理海外汉学家的学术历程、研究成果、视野方法,也书写其中国情结、人生故事。
“琳琅集·海外汉学家访谈”系列的受访者包括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宇文所安、哈佛大学荣休教授伊维德、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柯雷、美国著名汉学家司马富、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艺术与文化教授包华石、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荷兰著名汉学家汉乐逸、美国著名汉学家龙沛、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耶鲁大学首位华裔女性系主任孙康宜、意大利著名汉学家毕罗、韩籍在日汉学家金文京等文史哲艺术领域海外汉学研究巨擘。
自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该系列在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及南都APP移动端同步呈现。顺应融媒体时代传播规律,在文字访谈之外,还为宇文所安、伊维德、毕罗、顾彬等部分学者制作了相关趣味小视频。每期访谈搭配专属电子海报,以速写形式刻画汉学家肖像,使人物更加具有亲和力,更为立体丰满。2023年3月,意大利汉学家、书法家、书法史研究专家毕罗教授更亮相南都读书俱乐部“大家讲堂”之“汉学家零距离”系列,与南都读者面对面交流,分享一位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书法文化,并披露其书法行走20年的心路历程,在线观看直播人数近20万。
2023年3月,意大利汉学家、书法家、书法史研究专家毕罗教授亮相南都读书俱乐部“大家讲堂”之“汉学家零距离”系列,与南都读者面对面交流。
在历时一年的时间里,南方都市报多位深耕文化领域多年的资深记者在大量研读相关学术著述的前提下,与世界顶级学者展开交流对话,完成了一篇篇兼具学术高度和可读性的精彩报道。在他们的笔下,性格各异的汉学家形象跃然纸上,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亦启人深思。由于大部分采访采用英文进行,主创团队还延请知名学者为译文把关,例如,宇文所安的访谈译文由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田晓亲自审校,伊维德访谈由学者、作家刘铮翻译,确保了访谈译文的准确、流畅。
内容丰富,引领读者领略汉文化之美
在结集成书时,“琳琅集·海外汉学家访谈”主创团队对书中所辑录的访谈文章进行了进一步打磨和修订,力求做到内容扎实、信息完备。大部分内容以对话的形式呈现,提问精当而富有针对性,所答则大多由汉学家亲自执笔,文风带有鲜明的个性,读起来宛如与学者当面对话;书中还配以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收集的大量史料图片,引领读者穿越古今,领略汉文化之美。
书中,海外汉学家所研究内容广泛,唐诗宋词、汉字、书法、古典名著等细分领域皆有涉猎。若细读,读者将惊喜地发现,自己原以为熟知的领域,竟仍有诸多全新视角的精妙解读。如诗歌,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宇文所安在访谈中说: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里一直被人欣赏,但是人们把它作为一个类型化的“中国诗歌”来欣赏,这是我想改变的。我想向英语读者展现独特的诗人和独特的声音,而非一个笼统的“中国诗歌”。
又如关于才女,美国著名华裔汉学家,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荣休讲座教授孙康宜发现:与西方这种排斥女性作家的传统相反,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流行表彰才女的风尚,才女被称为“女史”“彤管”“女博士”。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文化传统比中国更注重女性文才了。
当今的中国已是“世界之中国”,中国的发展立足于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土壤之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刻体认,也亟须来自域外的、他者的学术视野。负责该书出版的南方日报出版社社长周山丹表示,“希望《琳琅集》能为读者公众勾勒出当代海外汉学的发展概貌,展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的相遇、交流、融通与碰撞,抉发中外学术蕴藏在多元景观中的‘貌异心同’——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对人类及其命运作永恒的观照。”
名家推荐——
中外交流,文明互鉴。海外汉学家从独特的视野对中国文明表达他们的思考,为中国的学术界提供一种新的角度。而《琳琅集》则从媒体的视野对这一群体进行观察,涉及他们所擅长的中国历史、哲学、思想史、文学、艺术、民俗等诸多领域,以深入浅出的笔触为公众展示他们广博的学识和崭新的视野的同时,深挖其人生的“中国故事”,从而呈现出更加立体、丰富、饱满的当代汉学家群像。
——康保成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确是这部海外汉学家访谈合集予人的印象。它展示的不是一本本艰涩的学术著作,而是一个个学人练习汉文行走山河大地徜徉于诗歌文献翰墨书画之间的鲜活历程。最初触动他们走上研究中国文化之路的,可能是一个方块字,一声铿锵的音韵,一位漂亮女孩。后来从翻译开始,便在语言交换中发现新世界,看到别人,观照自己。他们从现在回到过去,自远古通往未来;在当代诗歌听到《诗经》的回响,在工人身上看见立地成圣的可能。他们致力拨开中外东西男女二元对立的雾障,在文本小异中窥见普世人性宇宙大同。他们提醒我们不要盲信所谓的“西方方法”,而更相信平等相处,畛域无分。毕竟,终极的理想,应该是把这个“他们”也消解掉,最终只剩一个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的共同体——“我们”。
——程美宝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
海外汉学是一项多重对话工程:与文本对话、与理论对话、与中国对话、与世界对话。《琳琅集》更说明它是鲜活的人与人的对话。对话所呈现的不只是客观的成绩、现实和问题,更是个人的情怀心性、时代的感觉结构,以及对中国永恒的热情与关切。众声喧"华",如鸣佩环;金玉良言,满目琳琅!
——季进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周佩文
编辑:周佩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3南国书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