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四成男性体重超标,人均GDP较低地区肥胖率更高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3-08-24 17:31

中国超重和肥胖问题亟需关注,四成男性存在体重超标。肥胖相关并发症正日渐为医疗系统造成潜在负担。

这一结论来自8月17日发表的论文《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论文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母义明教授团队完成,发表于学术期刊《糖尿病、肥胖与代谢》(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研究数据来自美年健康体检中心2019年的体检数据,共有近1580万名成年受试者,涉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43个城市。研究者称,这是全国目前关于超重和肥胖及相关并发症的最大规模研究。

报告数据显示:根据我国超重和肥胖的BMI(即身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超重定义为24~28 kg/㎡,肥胖定义为≥28 kg/㎡),我国总体超重人群占比为34.8%,肥胖人群占比14.1%。超重和肥胖在男性参与者中比女性参与者中更为普遍,40.2%的男性存在体重超标。

与BMI正常的参与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的参与者的评估并发症的患病率更高,近九成肥胖患者存在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脂肪肝疾病、糖尿病前期、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并发症的数量随BMI的增加而增加。

报告作者表示,超重和肥胖及相关并发症在受试人群中非常普遍,希望通过研究数据为我国公共卫生战略的管理和预防提供更有效的信息。

图片

专家提醒,近年来,伴随着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以及长期过量食用含糖饮料,患上糖尿病的“小糖人”增多。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摄入过多高油脂、高糖的食物,要让青少年儿童保证“吃动平衡”。    新华社发 王琪 作

超重和肥胖的性别、地域差异明显

根据中国超重和肥胖的BMI分类标准,在1580万名成年受试者中超重人群占比为34.8%,肥胖人群占比14.1%。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存在明显“性别差异”,超重男性占比41.1%,女性占比 27.7%,肥胖男性占比18.2%,女性占比9.4%。

男性超重患病率在50-54岁达到峰值,而女性是65-69岁。男性的肥胖患病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而女性是70-74岁。

图片

我国人群超重患病率。

图片

我国人群肥胖患病率。

我国北方的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均高于南方,其中排名前三的是内蒙古、山东和河北。研究发现,在来自人均GDP较低地区的参与者中,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更高。

图片

由云南省医学会主办的“减重·云之南”系列活动在昆明举办,活动参与者在向医生咨询减重方法。 新华社资料图

近九成肥胖患者存在并发症

整体人群中,最常见的肥胖相关并发症是脂肪肝(34.9%)、糖尿病前期(27.6%)、血脂异常(24.9%)和高血压(17.6%)。与健康体重参与者相比,超重/肥胖参与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明显更高。

图片

正常、超重或肥胖受试者的并发症患病率。

在整体人群中,40.3%的参与者没有并发症,29.6%有一种并发症,17.7%有两种并发症,9.1%有三种并发症,其余有四到八种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脂肪肝疾病、慢性肾病、胆石症和/或颈动脉斑块)。

图片

正常、超重或肥胖受试者的并发症数量。

在肥胖受试群体中,近九成参与者存在并发症,25.8%有一种并发症,30.6%有两种并发症,22.8%有三种并发症,其余有四到八种并发症。

即使在只是超重而不肥胖的参与者中,也发现一种或多种并发症的患病率(70.7%)几乎是BMI正常的参与者(41.7%)的两倍。

报告作者表示,超重和肥胖的相关并发症正日渐为医疗保健系统造成潜在负担,迫切需要相关部门采取卫生干预措施。

图片

由云南省医学会主办的“减重·云之南”系列活动在昆明举办,活动参与者在骑单车。新华社资料图

我国超重和肥胖率亟需关注

2023年4月16日,美年健康集团联合北京大学医学部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共同发布的《美年健康2022年度健康体检大数据蓝皮书》显示,报告中一半体检人群存在超重、肺结节、甲状腺结节情况,体检异常结果检出率前五名中,超重肥胖排名第二。

2020年12月23日,国新办就《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专家表示我国在慢性病的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是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二是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年刊登的论文《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身体活动不足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提到,我国居民身体活动处于较低水平。成年居民应降低静态行为时间,积极参与日常锻炼。

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成年人群,《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相应建议,应减少能量摄入,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适当选择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蛋白和豆类)的食物。避免吃油腻食物和油炸食品,少吃零食和甜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进食有规律,不要漏餐,不暴饮暴食,七八分饱即可。

 

采写:实习生 余虹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