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肿成平时两倍大,头面部肿到认不出,甚至喉头也水肿到几乎窒息、要靠气管套管来呼吸……近两年,一名年轻小伙子被这种反复发作的“水肿”困扰到无法正常生活。这是过敏吗?并不是过敏这样简单,他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为一种罕见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
虽然是罕见病,但这种病在广州也有1000名以上的患者,在全国大约有3万至5万名患者,紧急发作起来会“要命”,还常被误诊为常见的过敏。怎样救助这些患者?近日,中山三院变态反应(过敏)科在“云上三院过敏”平台正式上线“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SOS一键求救”功能,为在该院确诊的HAE患者提供24小时在线的救助指导。
9月4日,中山三院副院长、变态反应(过敏)科学科带头人杨钦泰教授在发布会上。
年轻男子不明原因反复水肿 危及生命
8月24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变态反应(过敏)科在《云上三院过敏》平台正式上线“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SOS一键求救”,HAE相关患者可在危急情况下在线寻求专业医生帮助;团队还打造了HAE患者专病管理流程(SOP),有关病例和管理流程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影响因子105.7)和《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在9月4日的发布会上,中山三院副院长、变态反应(过敏)科学科带头人杨钦泰教授介绍,在线设置“一键求救”,缘起于2022年一位HAE年轻患者的救治经历。
2022年9月,中山三院过敏科学科团队接诊了一名辗转多地求医的疑难病例患者,年轻的患者两年前开始出现左手不明原因的肿胀,波及双手和头面部,伴胀痛,无瘙痒,外院拟诊“食物过敏”予以对症处理可缓解,但病情反复发作,严重时出现头面部高度水肿而变形, 多次因喉头水肿与死神擦肩而过,颈部气管切开佩戴气管套管,因随时发作而不得不长期留管,无法正常生活。
结合病史和相关检查,中山三院变态反应(过敏)科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判断,该患者患上一种罕见且致命性的疾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团队为他制定了个体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案,并成功拔除佩戴已久的气管套管,并纳入除HAE集束化管理,帮助他重新回归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每5万人中有一例 发作中位年龄在11岁
据介绍,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 HAE)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病率约为1:50000,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面部、四肢、消化道、生殖器、喉等部位反复发作的皮肤和黏膜水肿,其中喉头水肿最为凶险,从发病到出现窒息进展凶险(最快10分钟),死亡率可高达40%。
就全世界HAE病例的统计情况来看,发病的中位年龄在11岁,病人的寿命比同家族成员会缩短三分之一左右。
但对于带有遗传基因的患者来说,何时发作也是难以预测的,上述年轻患者的母亲与弟弟被检测出也携带致病基因,但目前还没有发作,“就像是身上戴着一个‘定时炸弹’,”中山三院变态反应(过敏)科 副主任、主任医师冯佩英说。
虽然凶险,但HAE是一种可治的遗传性罕见病,有特效药可预防疾病发作。
对HAE患者来说,目前最大的困难是认识这种病的人太少,很多病人会被误诊为过敏或其他疾病,因而得不到及时的检测、诊断、治疗。
研究显示,HAE患者在确诊前平均就诊于4.4名医生,平均确诊时间长达13.5年,有65%的患者被误诊,24%的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腹部手术探查,部分患者由于反复发作喉水肿需要行气管切开术抢救,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更有部分患者因救治不及时而死亡。
中山三院院长助理、罕见病中心主任邱伟教授介绍,即使在该院罕见病中心,HAE也是“罕见病中的罕见病”,目前接诊了10多例病人,而罕见病中心的建立,为提高这种病的检测、药物的可及性提供了帮助。
发生紧急情况 病人可一键求助医生
正是基于上述患者的诊疗需求,中山三院变态反应(过敏)科在“云上三院过敏”平台正式上线“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SOS一键求救”功能。
在中山三院,患者一经确诊HAE,医生即可将患者加入“云上三院”小程序的HAE一键求救管理名单中,患者发病时,可通过小程序拨打HAE一键求救电话,该电话24小时有工作人员值听。
患者拨打后,界面将会弹出急救指引短信,急救电话接通后,患者按照指引告知医生急性症状发作范围、持续时间及有无随身携带急性发作治疗药物,医生在线指导患者做应急处理。
电话未接通时,值班医生会收到患者的求救呼叫信息,患者也会收到急救指引短信,患者根据指引先前往就近医院急诊科就诊处理,医生看到求救电话或短信时,会第一时间回拨,协助处理。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通讯员周晋安 甄晓洲
编辑: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