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六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再迎重大发展机遇。8月29日,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对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作出详细部署,为其未来十余年的发展规划路线图。
《发展规划》不仅明确合作区发展定位,制定近期和远景目标,并对深圳园区发展提出具体要求,称要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深圳园区建设,积极主动与香港园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至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至2035年与香港园区协同创新的格局全面形成。
一河两岸、一区两园、跨境接壤、合作开发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贯的独特优势,在国家高层为园区发展按下加速键后,9月5日,国新办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发展规划》有关情况,来自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科技部、广东省、香港特区、深圳市的官员代表悉数出席,足见推动规划落地的决心。
俯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目前,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多个重点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新华社发
深港两地签署备忘录,科技创新合作园区筹划六年
时间回到六年前,2017年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发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为彼时两地合作的重磅消息。
根据备忘录,合作区地处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会点,面积约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园区面积3.02平方公里,香港园区面积0.87平方公里。这一科技创新园区,旨在破除两地体制机制壁垒,通过发挥深圳、香港两地优势,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
在备忘录签署后,深港两地同时部署开展合作计划,以深圳园区为例,近三年来,深圳园区内筹建一批科技创新空间,包括建成深港国际科技园、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等11个专业园区,筹集高品质科技空间约80万平方米。
过去数年间,深圳园区还集聚了一批科技创新资源,包括设立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等高端科研机构,香港5所知名高校在此设立10个创新研发平台,落地5家世界五百强研发中心、5家独角兽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汇聚海内外院士12名、科研人员3000余名。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推出“深港联合政策包”28条,实施简化科研样本出入境等5条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先行先试政策,挂牌成立深圳数据交易所并开展全国首单场内跨境数据交易,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
而在一岸之隔的香港,去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提出,研究加快发展香港园区并优化其功能。目前,香港园区第一期规划已初步完成,总面积达1000万平方英尺,规划建设包括生命健康科技区、产学研区、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区、新科技先进制造区,以及人才住宿区、商业和附属设施等。按照时间表,香港园区第一期的首三座大楼将由2024年年底陆续落成。去年,香港科技园公司在深圳园区推出“大湾区创科快线”,专为香港和内地创科企业在业务发展方面提供支援服务,位处深圳园区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已逐步开始运作。
9月5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科技部党组成员、秘书长林新,海关总署副署长孙玉宁,广东省副省长孙志洋,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介绍《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一揽子印发30条新措施,联手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
在筹谋六年之后,近期,科技创新合作区再度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围绕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这一中心任务出台30条措施,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园区描摹出未来宏图。
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在发布会上介绍,这一规划是推进河套合作区开发建设的基础性文件,合作区未来将打造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郭兰峰。
具体而言,《规划》针对区域联动、区内空间布局、分区监管、重大基础设施等作出部署,要求深圳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推动深港双方园区协同发展,支持港澳高校优势学科发展能级跃升,联手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发展,支持先进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应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领域。
《规划》还提出,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便利科研人员进出,实施货物分线管理,创新科研相关资金跨境流动监管,探索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与香港趋同的税负环境,实行国际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全面接轨国际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场准入制度;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构筑国际创新人才港,完善全方位科研服务,塑造国际化高品质的科研生活社区。
“《河套规划》的出台,有利于深圳市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对接国际通行创新规则、开展国际协同创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有利于香港将自身科技创新、金融开放等优势与珠三角地区完备产业链深度衔接,推动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助推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发展;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郭兰峰说。
中央区域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协调解决大湾区建设难题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形势复杂,高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香港期待以创新科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深圳希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双方对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提出迫切需求,但长期以来由于法律、体制、规则等方面的深层次差异,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产业协作方面仍面临许多瓶颈。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是要作为突破口和先行区,推动开放创新和协同发展、推动更大范围有效配置资源、创新要素便捷高效流动,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和制度创新供给。
从最新规划来看,中央高层对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可谓饱含期待,《规划》不仅明确至2035年,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协同创新格局全面形成,成为世界级科研枢纽,且提出要在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筹推进深圳园区重大事项。
由上述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可谓规格颇高。据官方披露,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重大区域发展、区域规划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落地推动,均在其职能范围之内,领导小组的办公室则设立在国家发改委。
对于这一机构设置,郭兰峰解释,是要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进行制度化、具体化。“也就是要从更高层面、从战略、从全局上来谋划区域重大战略,系统统筹各个战略之间的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要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例,“涉及重大议题,我们将专门邀请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参加。同时在领导小组之下也可以根据重大事项、重要工作,成立专责小组或者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具体推进某一项工作,专职协调推动这件事。”郭兰峰说。
作为国家三大重点区域规划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深得中央重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园区也正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截面。郭兰峰称,接下来将按照工作安排,全力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重大战略推进实施工作,及时协调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把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深港两地就规划系统布局,香港园区建设未来数月将公布更多细节
今日(9月5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多位官员也透露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园区接下来的发展路径。
据广东省副省长孙志洋介绍,现在的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一河之隔,跨境合作条件优越,创新活力强劲,协同潜力巨大,推进合作区规划建设,有利于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广东省副省长孙志洋。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则表示,香港具备国际化和坚实的创科基础等优势,包括五所位列全球前100名的大学和国内外机构承认的临床试验基地等,可以汇聚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全球的创新资源,为内地提供科技研发、知识产权交易、融资和法律调解等服务。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
按照地方安排,广东省将部署与香港共建一批重大协同项目,开展高水平高效率的合作,共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同时聚集一批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在科技创新之外,还将创新体制机制,构建高度开放的特殊监管体系,促进人员、物资、技术、数据要素的跨境便捷流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打造国际创新人才岗。
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则在新闻发布会上直言,深圳将举全市之力推进河套合作区建设。下一步,深圳市对接香港以及国际通行创新规则,实行同行评议制、项目经理制、经费包干制等国际先进科研管理机制,对重大科技问题实行全球揭榜,探索实行科研机构与企业“白名单”制备案管理,加快建设国际数据专用通道。链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加速汇聚香港以及全球顶尖科创资源,力争至2025年打造深港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20个以上,落地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5个以上。
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
此外,深圳还将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通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打造一批研发服务平台、产业中试转化基地,“努力让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在这里试验,在这里成功转化。”覃伟中说。
近期《规划》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为港深两地的合作注入新动力,香港园区规划何时发布更引外界关注。陈国基介绍,香港特区政府去年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为未来五至十年的香港创科发展制定清晰的发展路径,《蓝图》同时建议聚焦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以及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等产业的发展,《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中重点提出的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以及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跟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的内容以及香港园区会聚焦的产业不谋而合。
“考虑到《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所定下的策略和方向,接下来将继续推进香港园区设施建设,并在未来数月陆续公布更多细节。”陈国基透露,就两地园区的衔接而言,香港特区政府层面将继续在联合专责小组与深圳方面就园区发展、产业链安排等密切沟通。
据悉,今年3月,特区政府与科技部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安排》,特区政府还将继续与科技部等相关部委积极对接相关政策制定工作,更好统筹协调内地与香港相关部门在创科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沟通,并理顺政策安排。
采写:南都记者 蒋小天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