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九年一贯制的航星学校结束为期一年的借址办学,搬到距离地铁12号线兴围站仅100米的新校园,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学校就像登山渡水的梯与船;教师则应是甘做人梯、扶人上进和为人指引的航向者。”创校校长、全国百佳美育校长林文坚认为,“办学过程中,要尊重规律,充分挖掘每位学生身上的潜能,并张扬其生命力。”
基于此,该校确立了“梯航生长,启明自立”办学理念,提出“12333”行动纲领——一个减负计划,两个提升工程,三种探索机制,三套课程体系,三个办学特色——为发展航向,并导入校园CIS建设体系,通过理念、行为、视觉、环境识别系统,将“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勇于创新、身心健康,并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合格学生”的育人目标,根植于办学的每一个细节,稳舵扬帆、勇毅前行,让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而又独特的星星。
确立“12333”航向 锚定高质量发展稳舵扬帆
新学校,新思路。在宝安教育领航发展的良好形势之下,航星学校坚持以创新促进教育生态全面提升。
学校在建校之初,就设定“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教师职业幸福、关注学校内涵发展”的发展定位。为落实落细国家“双减”战略,该校创造性提出“一个减负计划”,即三层级动态作业方案。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后,会在作业数量、作业内容、作业完成的要求和标准上,进行分层设计、量体裁衣,通过保障级、基础级、挑战级作业的动态布置,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收获学习的成就感。
同时,该校自办学伊始便启动教力和学力提升工程。其中,坚持通过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打造以学科“把关”教师为引领的专业团队、每学年举办各学科教学比赛和自主命题比赛等手段,提升教师的教力;重点以班级常规和课堂常规为抓手,并坚持各学科每学期都组织一次全校性展示活动,提升学生的学力。
在此基础上,该校积极探索以发展性评价和游戏式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机制、“长短课”课程模式,未来还将开展“五四学制”探索。其间,学校坚持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施行动态评价,科组、教师、学生、家长全面参与,关注学生、教师、班级等发展变化情况,并量化考核;游戏式评价则通过闯关游戏方式,考核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落实的情况,新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成为闯关题目设计依据。
“长短课”课程体系,则包括以“日”为单位的社会实践课程;将需要动手、开展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的学科,如科学、劳动、生物等设置为长课;音乐、美术、地理、历史、阅读、书法等不强调连贯性的课程,设置为短课,以此提升固定课程实效性。
此外,该校积极构建了由固定课程、动态课程、拓展课程组成的航星课程体系,探索打造“三环四层五链”育美工程,并确立“人文、科创、艺体”三大办学特色。
多维培养“五星教师” 激活逐浪远航的澎湃动能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航星学校对外多渠道商调、引进优秀骨干教师,对内设立分层分类培养体系,重点抓好中层干部、班主任、新秀教师、学科把关教师、特色专才教师5支队伍建设,多维度培养“有责任担当、有教学思想、有职业追求、有专业影响、有创新意识”的“五星教师”。
如今,该校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者达65.7%;既有省级工作室主持人,也有市级名师、区级学科骨干教师;还有一批本硕毕业于985、211重点大学的青年教师。
教师成长无止境。该校从职业自觉、教育思想、学科教研、课堂常规、专业技能等方面入手,通过建立师德激励机制、开展师德交流会、定期评选“五星教师”、健全约束规范等手段,培养教师的责任担当;通过举办教育理论研读沙龙,加强集体备课,坚持亮相课、研讨课、实验课和示范课常态化,以及各学科组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听课、共同评课,实现经验互享、智慧共用,提升教师的教学思想。
同时,设立航星讲堂,并按需邀请高校、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举办系列专题讲,不断加强教师校本培训,丰富教师的职业追求。
该校建立教师教研激励机制,完善教师互助制度,实施校名师工程,推进学科团队发展计划,定期评选年度教师,树立课改的标杆,推进课程改革;推行“3+N工作方式”,所有管理人员每周有3天到课堂、教师和学生中去,N为灵活处理各种事务时间;实行“周五课堂日”,每周五由教学处组织一节“汇报课”,多维发力,提升专业技能。
该校还注重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实施“启明星计划”,成立创新教研共同体,构建“智教平台”推动跨学科备课,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深化新课程改革,探索教学实践研究,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可研究的“真问题”,人人参与微课题,培养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该校教学处负责人表示,学校将力争各学科都有区级以上把关教师、全体教师具有校本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新教师三年内在市区各类比赛崭露头角,凝心聚力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
五育并举锻造特色 多举措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航星学校实施精细化培育,持续锻造“人文涵养、科创领航、艺体见长”办学特色,赋能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记者从航星学校了解到,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坚持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线,在德育、语文、历史、艺体等各类课程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制定了《航星阅读行动指引》,并创建了文学社、经典诵读等学生社团,通过课本剧、辩论赛、诗词大会等形式,持续丰富学生人文涵养。
利用位于航空新城的地理优势,该校配备建设了“创客劳动实验室”“智能理化生实验室”“地理实验室”等先进的教学实验功能室,为科创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时,邀请科技领域学者、业界精英等创新教育导师进校园,加强科创师资力量;积极开发科创融合课程,打造“植物种植”“禽畜养殖”“壁画制作”等劳动课程,以及“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与机器人”“3D打印”“激光雕刻”等科创课程,并开设航模社、百变黏土社、编程赛车社等学生社团,用科创领航学生个性发展。
为锻造“艺体见长”特色,实现由“呈人之美”到“成人之美”的转变,该校将陆续开发舞蹈、书法、京剧、沙画、羽毛球等校本课程,开设击剑、篮球、羽毛球、围棋、足球、啦啦操、跆拳道等体育社团,以及舞蹈、京剧、民乐、书法、合唱、版画、中国画、壁画、综合绘画等艺术社团。
同时,每学期都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篮球嘉年华、合唱、校园集体舞、儿童歌舞剧等群体性活动,举办“星动体育节”“艺术节”等校园节日,搭建“高雅艺术进校园”“篮球夏令营”等艺体教育发展平台,让全校所有学生都成为舞台、运动场的主角,做到“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色”。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 通讯员 崔锐瑶
编辑:潘莹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