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区域生态自然灾害频发,学者呼吁加强上下游协同治理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3-09-12 13:24

“海洋环境的问题在海里,根在陆上和海上。”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规划科技处副处长、研究员李方说。在9月9日举行的2023海洋保护大会上,多位专家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当前国内近岸海域共划定了283个海湾。《“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着力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海洋环境和生态协同治理转变,从单要素质量改善向海湾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转变。不过,保护和改善水质依然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图片

9月9日,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为主题的2023海洋保护大会在山东省荣成市召开。

海域水质受上游来水影响,海湾环境保护难度更大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姚瑞华介绍,较之大江大河保护,海湾环境保护难度更大,一些地市完成考核指标的难度也更大。 例如,黄河、长江、珠江口周边的城市,其海域水质受上游来水影响比较大,仅靠沿海地市很难维持近海域水质改善。

“调研中很多人反映,极端天气对入海河流的影响很大,包括人为因素,还有天气原因,改善难度比较大。”姚瑞华说。

8月末,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第二批12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其考核指标包括“海湾水质优良比例”“海湾洁净状况”“海洋生物保护情况”“滨海湿地和岸线保护情况”“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等。“关于水清滩净方面,目前已经认识到海洋环境的问题在海里,根在陆上和海上,”李方说,这需要截污染、畅河道、增绿带综合治理等日常工作,保障沿海区域优良品质。

图片

9月1日在海南省海口市拍摄的海口湾景色(无人机照片)。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二批12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海南海口湾、三亚湾入选。美丽海湾是指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能够持续提供优美海洋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海湾,是美丽中国建设在海洋领域的集中体现和实践载体。    新华社发

这种情况下,业内一直在推动陆海统筹与协同共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雷坤举例,近海区域每年都有生态自然灾害发生,有毒赤潮频率和覆盖范围居高不下,水母及海星生态灾害问题不断发生,这些灾害发生基础就是陆海营养盐物质过多。

雷坤表示,国内已经形成共识,即陆地和海洋两大自然系统具有整体性,陆地和海洋具有密不可分的统一关系。基于此,需要打通陆地和海洋两个支系统,实施“从山顶到海洋”的“陆海一盘棋”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形成陆海联动、统筹协调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格局。

在雷坤看来,近岸海域水质改善要解决流域开发利用和河口近海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建立流域涉水工业、面源污染治理、城镇污水治理等等以及畜禽、水产污染治理之间协同。海滩垃圾和海漂污染治理,要建立陆域固体废弃物管理,以及船舶垃圾、海上养殖垃圾治理协同。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需要陆海统筹的视角,核心要解决沿海陆域开发利用与海岸带生态保护之间矛盾,需要进一步理顺城镇建设、工业布局和自然安闲、生物栖息地、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图片

6月25日,中船环境集团的工人在唐山市曹妃甸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海域栽种鳗草苗。海草生态系统对生物资源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改善近岸非生物环境,提高近岸抵御潮汐和波浪的能力。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建立由海向陆的逐层减排目标,解决上下游分割问题

如何实现陆海统筹污染治理?雷坤表示,一是需要认识入海污染物关键循环过程,即对所在流域、区域、海域以及物种循环过程、生态效益有基本认识;二是需要对陆海污染物进行溯源分析;三是有协调污染物控制指标与目标;四是协同陆海污染物排放控制体系;五是需要一套统筹兼顾的政策保障制度。

在陆海协同污染物排放控制方面,雷坤认为,首先需要对海域分类,明确是否有改善水质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点源、面源结构。对点源要厘清污染源、排污通道、排污口、控制断面结构,面源要厘清种植/养殖业片区、主要汇流口、控制面段结构。点源确保达标排放要求,面源按照相关部委和地市要求开展面源污染治理。

“如果做了以后无法达到相关要求,需要制定更严管排放要求,强化一系列污染治理措施,甚至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雷坤说。

雷坤表示,有时需要进一步以近海水质为目标,分级分类建立入海一体化总量控制体系,按照海域治理要求落实到流域上层层分解,从入河口到流域河排污口等形成一套减排目标体系。“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率最优的点,也就是说随着治理成本增加,效益也是在增加的,但需要找到一个最佳成本效益的点,”雷坤说,“通过这样一套技术体系可以形成由海向陆、自上而下、逐级细化的体系,同时解决陆海分割、上下游协同的问题。”

就政策协同,姚瑞华还谈道,应该加强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标准体系的衔接。他介绍,国家正在研究河口区评价体系,用于实现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的目标。目前国家层面已在长江流域开展调查,他认为,海洋区域也可以提前谋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域规划,逐步走向海洋生态系统保护。

“生态环境部积极选择相关地市开展水功能区试点研究,我们提出海水也是水,水资源管理能不能向海延伸,这是可以考虑的,也是必须要有的,要统筹衔接,管理上面要有所衔接,而且要统筹治理,要实现目标、任务、考核、政策体系的协同。”他说。

 

采写: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