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浩瀚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若巨龙横卧碧波,桥上车辆川流不息,桥下的海面船舶往来穿梭,这座享誉世界的大桥不仅是连接港珠澳三地的交通要道,也跨越了伶仃洋最繁忙的黄金航道。
鲜为人知的是,陪伴这座世纪工程的,除了亘古不变的大海,还有一群护航人。他们穿行在碧海蓝天之间,常年与风浪搏击,日夜守护着港珠澳大桥沿线航道,是台风也吹不倒的“航标战士”,也是保障渔民船员生命财产安全的“定心石”。
他们来自同一个单位——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港珠澳大桥航标处(以下简称“港珠澳大桥航标处”),伴随后者近日获评2021-2023年度珠海市文明单位,南都记者得以走近他们,揭秘这群伶仃洋上的护航人。
台风吹不倒的“航标战士”
从珠海桂山岛出发,85后何伟生和同事一路乘快艇,直奔珠江口外最南端的岛屿蚊尾洲,这是一个面积仅约0.022平方公里的无人小岛,矗立着一座18米塔高的白色圆顶灯塔。
何伟生和同事选定浪潮略小的一处停下,纵身从摇摇晃晃的快艇跳上岸后徒步攀登近30米高的陡峭悬崖,循一条隐秘的石阶路,穿过被台风吹毁偶有落石落下风险的门廊,最终进入岛上灯塔。
何伟生是港珠澳大桥航标处桂山航标管理站的航标工,负责海上航标的巡视维护,这也是港珠澳大桥航标处大部分工作人员的日常。
港珠澳大桥航标处于2020年12月30日挂牌成立,主要承担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附近水域及辖区航标建设养护、航海保障技术支持及服务保障工作,辖区范围覆盖西起小襟岛、东至担杆头沿海120海里以及南起珠江口、北至淇澳岛纵深50海里的沿海水域。
在这片连接珠江入海口的繁忙水域上,各类船舶进出频密,由不同航标所组成的航道就如同陆地上的导航设施,帮助这些船舶在茫茫大海上确认位置和航向、避开暗礁并保障航行安全。
9月1日上午9时30分许,超强台风“苏拉”逼近珠海200多公里范围,港珠澳大桥航标处也进入最忙碌的时刻:密切监控台风路径,调整响应等级;对航标进行巡检,确保导航功能正常;与海事等部门联动,保障所有船只沿航道顺利回港避风……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据港珠澳大桥航标处负责人许舜若介绍,台风过境后,部分航标可能面临移位甚至损毁、丢失等情况,如果航标移位,航道就改变了,有可能导致船舶触礁。为了保障“海上的交通信号灯”的正常运转,台风过后航标处必须在第一时间开展航标作业,抓紧修复受损或移位的航标,当确认航道安全后,回港避风的船舶才能正常出海。
航标作业具有“海上作业”+“工程作业”的双重属性,伴随一定的危险。除了固定在海岛上的灯塔,不少航标悬浮在海上,体型巨大,每次检修均需对抗汹涌的海浪和多变的大风,时刻考验作业船舶和人员的配合,一旦操作不慎,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但凭借过硬的业务技能和干部职工的通力合作,港珠澳大桥航标处成立以来未出现一起险情。
2023年以来航标正常率99%,维护正常率99.5%,差分台信号可利用率97%,内河AIS基站信号可用率99.5%,沿海AIS基站信号可用率99.5%,各项业务指标均高于交通运输部和南海海区维护质量要求……作为珠海市文明单位,珠澳大桥航标处始终将守护一方水域百姓出行安全放在首位,一方面苦练内功,定期开展航标技能、消防知识、游泳技能培训,培育和打造台风也吹不倒的“航标战士”;一方面在历次台风过后,联合珠海市交通局巡检,全力保障辖区通航安全,迄今未发生因航标效能失常影响船舶航行的情况。
心系群众的“急先锋”
“请先打开粤康码,再打开行程码,保持1米间距……”2022年1月春节将至,珠海骤然遭遇新一波新冠疫情,正在进行春运水上安全交通保障作业的刘国鑫主动请战,深入疫情封控区一线抗疫。
作为“全国交通运输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这不是刘国鑫第一次选择“逆行而上”。早在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回到湖北恩施老家正准备和亲人一起欢度新春佳节的他就主动请缨,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其手书的那份“我没有新冠肺炎症状,志愿加入疫情防控一线协助工作,不计报酬、食宿自理、服务安排,以求为家乡父老贡献绵薄之力,望准予为盼”的请战书后来广为流传,感动了不少人。
在港珠澳大桥航标处,像刘国鑫这样勇于担当的干部职工还有很多。同一时间,该处37名党员放弃周末休假,自发集结组成五批党员先锋队,马不停蹄赶赴拱北粤华社区、南屏疫情封闭区、香洲吉大社区,参与核酸检测指引、测量体温等服务工作。不少志愿者从三灶、高栏等不同地点驰援而来,最远的仅通勤时间就需要2个小时,凌晨5点前出发,7点前到岗,一直忙到晚上8点才结束……
在疫情面前,航标人是敢于亮剑的“防疫战士”。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双报到”工作中,航标人也是心系群众的“急先锋”。
据介绍,为响应中共珠海市委组织部的“双报到”工作要求,港珠澳大桥航标处主动与横琴镇荷塘社区签订“双报到”协议,全处45名报到党员根据个人专长在社区认领服务岗位,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矛盾化解、应急处置、小区治理等工作。
荣誉接踵而至。仅今年,港珠澳大桥航标处就先后涌现出广东地区“十佳海员工作者”刘国鑫、“珠海好青年”(提名)邱伟洋、“珠海市优秀共青团干部”张添中等典型。挂牌成立不到3年,该单位迄今获评地市级荣誉的就有将近9名个人和4个集体,占全处在编职工人数的八分之一。
这背后又有何秘诀呢?港珠澳大桥航标处党群工作部副主任李巧娈介绍,在内部,单位积极打造文化长廊,创建了“心桥”文化品牌、“珠廉海清”廉政品牌以及“五标五好”党建工作法等,并通过举办“大桥之声”微课堂、“创业自信”青年演讲比赛等,不断激发青年职工干事创业热情;近两年,单位还先后组建“‘灯塔’青年突击队”“党员应急先锋队”等青年后备队伍,并经常性开展经验分享会,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未来,我们将秉承‘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服务大桥、根植珠海’的航标精神,坚持业务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协同发展,建立常态化文明单位创建机制,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为‘世纪工程’保驾护航”,许舜若表示。
采写:南都记者 杨亮 实习生 张翊伟
编辑: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