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学子跟着院士解开智能生物传感之谜 探寻人类的无限可能

南方都市报APP • 教育大件事
原创2023-09-14 15:16

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被治愈,有越来越多的缺陷被填补,人们发现原来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蕴藏着专属的基因密码。这时,生物传感器便成了最重要的“解码器”。9月10日,深圳梅沙双语学校高中部(以下简称“梅沙高中”)新一期“鲲鹏大讲堂”再次开讲,本次邀请到深圳大学副校长、院士张学记,来为梅高学子们揭开智能生物传感的奥秘,带来数字化未来世界的前沿资讯。

图片

张学记(左)受聘为梅沙教育公司的智库专家,窦连辉为其颁发聘任书。

当日到场嘉宾还有深圳大学留学服务中心主任曾飒,大梅沙校区总校长、万科梅沙书院院长窦连辉,梅沙双语学校校长贺海龙,副校长文亦言。贺海龙为院士的到来和演讲作了欢迎致辞,张学记受聘为梅沙教育公司的智库专家,窦连辉为其颁发聘任书。

张学记率先提出“智能生物传感器”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LL Clark首次发明生物传感器,一个小小的发明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2009年,张学记放弃了国外打拼近二十年的事业,载誉归国后,他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讲堂上,张学记讲述了概念提出的缘由。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国肿瘤疾病治愈率低于全球大部分国家。随着医疗条件的发展,我国人均寿命增长了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癌症的几率也在增大。于是他率先提出“智能生物传感器”的概念。

图片

数年间,张院士和团队成员不断探索,将人工智能和传感器结合起来,现在已经可以提前18个月进行肿瘤的早期诊断,不但可以减少医疗费用,还能够提高治愈率。张院士认为“掌握了生物传感就知道了生命的密码”。讲座上,他用大家熟悉的多巴胺、内啡肽等生物名词举例,为同学们展示了生命背后的科学。他表示,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生命系统,而通过传感器,我们就可以对自己“解码”,以另一种方式了解自己。

梅沙学子踊跃提问与“行业大咖”对话

到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ChatGPT的出现更是将人工智能提升到另一个会思考能对话的层面。张学记介绍,智能生物传感器作为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的优势结合,它的发展从可穿戴,到可植入,兼顾柔性化、轻薄化、智能化等多面发展。这时的智能传感就不仅仅是生物数据的获取,最终要应用在药物开发、基因诊断、健康预警等方面,达到“智慧医疗”的目的。

在张院士的讲述中,同学们的眼前似乎描绘出未来人类运用科技智慧生活的模样。深耕生物传感方面多年,张院士和他的团队发表了700多篇论文,有200多个专利,数十个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这便是张院士希望的“研究能上书架也能上货架”。

图片

把人体变得数字化,读懂人体的数据,这些想法现在正随着智能生物传感的深入研究而逐渐变成现实。在讲座的最后,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向院士提问,从“初学者”的角度对话“行业大咖”,期待获取更多课本外的知识。

当有同学问到“当生物技术真正开发到顶端的时候,人类是否会变成一个由多项因素组成的概念,而非生物概念,拥有什么样特质的东西才能被称为人类”时,张学记对同学们的奇思妙想感到很欣慰。他说:“通过数字与生物的结合,人类将不仅仅只有碳基意识,我们可以期待一下当人类成为硅基生命时,也许可以有多样化的生存方式,这就是科学带给我们的无限可能。”

采写:南都记者 谢粤蕾

编辑:谢粤蕾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谢粤蕾6975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