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引起,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2018年已被纳入国内《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近期,一种创新药在国内上市,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带来希望,该药已于9月初在北京首用,深圳也实施了首批用药。
9月9日,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症肌无力专病团队开出新生儿Fc受体(FcRn)靶向治疗药物艾加莫德(Efgartigimod), 这是深圳首批(广东省第7例)应用靶向生物制剂治疗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抗体阳性的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eneralized myasthenia gravis,GMG)危象老年患者。
深圳首批实施重症肌无力患者靶向治疗
来自深圳坪山的陈婆婆(化名)已经73岁了,近日出现了呼吸费力,且有发生肌无力的情况,被送至深圳市人民医院就医。入院后,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古媚、胡波医生在郭毅主任的指导下,给陈婆婆使用了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她仍存在四肢无力及呼吸费力的情况,ADL评分达12分,于是采用呼吸肌辅助通气。
出于陈婆婆肢体乏力、呼吸费力且改善不满意,血清AChR抗体滴度均高的综合考量,经过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症肌无力专病团队的讨论后,最终选择使用国内最新获批的靶向生物制剂——艾加莫德给陈婆婆进行治疗,并且获得了陈婆婆家属的同意。
艾加莫德是首款国内上市的新生儿Fc受体(FcRn)抑制剂,已于2023年6月30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与常规治疗药物联合用于治疗AChR抗体阳性的成人全身型MG患者。
改变重症肌无力30年治疗格局的新药
临床上,理想的重症肌无力治疗目标是“双达标”状态,在控制药物治疗副作用小的前提下达到微小状态(MMS),即帮助患者实现疾病缓解和症状控制,并减轻治疗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事实上,长期以来实现双达标的治疗目标非常困难,这也是当前重症肌无力的治疗难点。重症肌无力患者为了达到微小状态(MMS),往往需要面对传统药物治疗带来的种种问题,包括治疗不耐受、药物不良反应和肝肾毒性较大、骨髓抑制、感染以及全身系统影响等。
艾加莫德采用ABDEGTM技术改造其与FcRn结合的位点,增强其对FcRn的亲和力,因此可与IgG竞争结合FcRn,从而减少IgG的再循环,促进自身抗体在溶酶体降解。临床研究中,艾加莫德已经证实了其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肌肉力量和生活质量,在第一个治疗周期中MG-ADL改善≥2分的患者高达77.8%,QMG改善≥3分的患者高达74.2%,40%的患者在第一个周期即达到最小临床表现,有望帮助患者实现“双达标”的理想治疗状态,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实现“缓解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带来新的可能。
现有证据表明,艾加莫德的长期安全和耐受性良好,最常见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类似,且大部分为轻-中度,未随着治疗周期的增加而增加。在起效时间、疗效、安全性等方面特点突出,为攻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疾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手段。其帮助患者改善肌肉力量,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微小带病,但不发病”的正常生活状态,改写重症肌无力患者治疗结局。
十年攻坚,重症肌无力开设专病门诊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体内免疫紊乱所致。MG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后症状减轻(即“晨轻暮重”)。患病率为77~150/100万,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约3:2,各年龄段均有发病。本病易复发,诱发因素包括感冒、劳累、手术、精神紧张、怀孕等。除了肌无力症状外,MG常合并胸腺瘤或胸腺增生、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亢等)以及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患者可能出现眼睛睁不开(眼睑下垂),看东西有两个(重影、复视),上楼、提东西等费力(肢体无力),讲话含糊像口里含了东西,咀嚼费力,东西咽不下去、两颊经常残留食物(吞咽困难),抬头、转脖子、抬肩膀费力(躯干肌无力),以及呼吸费力、喘不上来气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需呼吸机辅助通气。
十年前,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针对这一罕见病,开设重症肌无力专病门诊展开攻关,是深圳市最早开设该罕见病专病门诊的公立医院之一。经过多年积累已形成出色的专家团队和丰富的治疗经验,成为艾加莫德的深圳首批用药单位。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
编辑: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