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7日晚间至8日,受台风“海葵”残余环流和季风共同影响,深圳全市普降极端特大暴雨,7项数据突破历史极值。9日起,雨量逐渐减弱,城市运转有序恢复;10日、12日及14日,深圳气象局再发暴雨预警。降雨仍在继续。
暴雨之下,对海绵城市的关注度渐多。海绵城市是一种现代城市雨洪控制系统,旨在让城市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像海绵一样有效吸纳、蓄渗和缓释雨水,控制雨水径流。
深圳暴雨。图源:南都图库
深圳自2016年被纳入全国试点范围以来,已建成海绵城市面积超330平方公里,占全市建成区面积34%,目前仍在持续推动建设中。面对极端降雨,海绵城市会是应对城市内涝的“金钟罩”“铁布衫”吗?公众对海绵城市的期待是不是太高了?如何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海绵城市?
此前报道:
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左其亭关注海绵城市多年。他表示,作为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深圳在过去7年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针对“暴雨内涝能否说明海绵城市无用”的疑惑,左其亭给出了否定的回复。“海绵城市对于防涝排涝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点毋庸置疑。但海绵城市设计有一定的蓄水标准,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比如‘几年一遇’,超出这个标准它就没办法了,作用小了。”他举了一个例子:“就像一块海绵,倒一碗水它可以吸进去,但如果一次倒一桶水,它就吸收不了。”
“将城市洪涝灾害完全归咎于海绵城市,是对海绵城市的误解。”左其亭强调。
珠海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的智慧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所所长佘年亦认为,海绵城市的功能范围是有边界的,但其效用也不能忽视,“面对城市内涝,它仍然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当下,海绵城市建设仍有待提升。左其亭指出,海绵城市在国内发展时长有限,部分理论或技术上的问题尚未明晰,致使部分城市在规划建设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包括深圳在内的诸多城市,都需要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改进。
他表示,要解决洪涝问题,城市需要不断加强防控的硬件建设,尽可能提高城市防洪标准,这是根本,也是基础。“河道的排洪能力不行,海绵城市建设得再好也无济于事,水排不出去,城市依旧会涝。”在这个过程中,海绵城市建设可与河道防洪标准、排水系统衔接起来,通过整体布局实现综合利用,同时不断进行优化,“比如对于那些常常发生内涝的点,去总结它为什么容易内涝,之后尽可能去优化、消除。”
此外,左其亭建议,海绵城市建设也需在良好的城市规划下进行,与城市的地形、空间布局相匹配。“还可以在规划时尽可能地留出足够的空间,用于蓄纳洪水。”
面对超出历史纪录的极端降雨,预报预警方面也要下足功夫。“提前让市民知道要下暴雨,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还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和应对演练,让市民知道什么样的风险等级如何应对。”左其亭说。
针对深圳海绵城市建设,佘年建议,深圳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应大量布局雨水花园等源头设施,重视绿化带的改造。他提到,要更好地发挥绿化带作为雨水花园的海绵作用,渗透率高的土壤海绵土更有效。“但目前深圳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尚未普遍置换高渗透率土壤。”
此外,深圳还可以“见缝插针”式建设雨水花园等海绵化设施,尤其是在老旧小区、城中村等易涝区域;也可循序渐进,推进传统的排水系统与海绵城市衔接。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林少娟
编辑:林少娟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大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