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杨树、榆树.......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诺尔镇新民村村民马云平承包的林场中,一片郁郁葱葱,万物繁茂。而在20年前,这片3700亩的土地还是光秃秃的沙丘。
“我们处在浑善达克沙地腹地,一到春天,大风刮起沙尘,都不见人。”马云平说,当时种地都不打粮,农田面临着广种薄收的情况。直到2000年,国家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多伦县当地政府推出了沙丘承包政策,马云平也决定改变原来的面貌。
在当时看不到任何收益、大多数人不看好的情况下,马云平与村里签订了《荒沙荒地承包合同》,承包了3700亩流动沙丘70年。也就在这片沙丘上,经过20年的时光,他将3700亩沙地变成了绿洲。
“我今年66岁了,我还要继续守护好这片森林。我心中就想着一片绿,我心里也稀罕这片绿,这是我的追求。”马云平如是说道。
马云平是一代代造林防沙人的缩影,在内蒙古关于种林、防沙的故事还有很多。9月7日到12日,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2023年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了内蒙古。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举办,今年活动的主题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从黄沙埋墙到塞上绿洲,从种地无粮到沙地藏“金”,种林、防沙的故事,还在继续。
1人,20年,3700亩沙地
“猪上房,羊跳墙,小孩坐在房檐上……黄沙埋了墙,流沙压塌房,种地不打粮……”
20年前,这句顺口溜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流传甚广。多伦县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曾饱受沙尘暴和沙漠化的侵害。这句话正是当时多伦黄沙漫天的真实写照,也是马云平等村民对于过去的记忆。回忆起那时,马云平说,“我们处在浑善达克沙地腹地,一到春天,大风刮起沙尘,都不见人。”
转机发生在2000年。国家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多伦县成为北疆进行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发端地。为号召更多人参与种树,县政府推出了沙丘承包等一系列政策。
但在沙丘上种树,在当时看来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童话,面对这个几乎不可能有收益的项目,村里的人大多选择了观望。
“毕竟穷家难舍,当时也没想过搬迁。”马云平说,“我就和家里媳妇商量着想承包3700亩的流动沙丘。我与村里签订了《荒沙荒地承包合同》,承包了3700亩流动沙丘70年。”
最初,漫漫黄沙,一年不见人影,沙丘更是离家遥远。“当时,村里的人听到这事,都觉得我脑子坏掉了。”不过外界的话语,环境的恶劣都没有劝退他。2000年春季,马云平毅然搬进了沙窝子里的简易房,也就在这片沙丘上,他将3700亩沙地变成了绿洲。
万事开头难。最初,马云平对沙丘治理根本没有经验。他拿着干粮,拿着水,在沙地盖了一个简易的窝棚,住了一个月,干了一个月。
“我爱人觉得,让一个老头整天在沙里,也不是个事。”回忆起那个时候,马云平说,后来她也跟着我,俩人就进入到这个荒山里头,开始摸索沙中如何种树。
“头三年固定沙丘,任何树都不能种。”马云平说。在固沙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春节一场沙尘暴将他种下的黄柳苗刮的所剩无几。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让马云平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前往林业部门询问之后,他才发现问题的症结:没打网格。
“那时候黄柳也很少,我们就把能用来固沙的牛粪块、树叉、石头都拿来用,中间再种上草。”马云平说,不过,那时候风沙大,屡屡栽种上,又屡屡被刮倒,只能是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干。
三年时间,马云平与妻子两人终于将14个沙丘全部固定住,漫漫黄沙上也逐渐有了一丝丝的绿意。
三分种,七分管。为了更好的管理绿色的树苗,马云平与妻子两人商量,咬咬牙,卖掉了家里的6头牛,而这在当时已经足够买一栋楼房。
这笔钱并没有白花,他们用卖牛的钱购买围栏将3000亩沙丘围起。随着黄沙被固定住,马云平与妻子两人用铁锹和镐头,一个树坑一个树坑地挖,一棵树苗一棵树苗地种。当时地里没有水,马云平与妻子就赶着马车拉水,往沙丘处运。
“当时,为了治沙搭上了家里全部的经济来源,当时也没地方借钱,孩子还要上学,只能拮据着干。”回忆起那些茫然的时刻,马云平说,那段时间有时也会感到后悔,但又不能和媳妇说,只能自己一边后悔一边担着,还得给媳妇打气,哄着干。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年过去,一棵棵树苗也慢慢的在沙丘上生根。马云平还率先在全县引进了樟子松进行种植,采取杨树和樟子松混种的办法,提高了植树的成活率。经过了6年的时光,第一批樟子松已经可以售卖,用马云平的话来说,这也是第一次见到了“回头钱”。
植树不仅改变了当地黄沙漫天的生态环境,也改变了马云平的生活困境,给他带来了“第一桶金”。“我们干活也越来越有积极性了,接下来我们也种植了杨树、榆树、杏树、中草药等,收入越来越多,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
六七年前,马云平还组建了专业合作社,现在合作社已有40多口人,都是本村人。“我不能自己一个人富裕。我想让大家都积极参与防沙治沙,也一起共享绿色成果,”马云平说,现在合作社里的人就在林地里打工赚钱,他们利用林地植物进行饲料加工,上山采摘草药、山杏,这都是一笔笔收入。
现在,马云平也经常骑着摩托去树林里,看看林间小动物,看看树木的长势。“我现在走进家里承包的林子都觉得很震撼,进入林子就像进了林场一样。”
马云平说,这一片承包地原来叫“水晶宫”,小时候还有泉眼流水,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上就干枯了。而如今这片沙地再度成荫,郁郁葱葱,树林遍布着7、8米高的松树、杨树、榆树,树荫下还藏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曾经的泉眼也再一次涌出了泉水。
2017年,马云平被当时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称号时曾说道,“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也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时隔5年,他的想法未变。“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像是我自己的孩子。我希望这片林子能一直绿下去,留下一片绿水青山。我还想借着坚决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这一契机,带领村民继续干下去,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马云平和妻子在樟子松林。当事人提供。
在沙漠种活一棵树有多难?
“种树是很困难的”,这句话记者听许多种林人讲了很多次,与土地丰茂的地区不同,在沙漠种树需要前期很长的准备过程。
在多伦县南沙梁的樟子松林内,一片郁郁葱葱,抬眼望去是高达七、八米的树木。很难想象,20年前,这里曾是漫漫黄沙,不曾有一点植被。直到扒开松针、落叶掩盖住的裸地,露出的那片黄沙证实了它曾经的面貌。虽同为沙土,但现在被植被浸润过的沙土已与最初大有不同。
“现在上面有树叶覆盖,扒开以后,沙子是湿的;没有落叶的情况下,最上面这层沙就是干的。”多伦县林草局副局长李岩说。
起初,参与南沙梁生态治理的种林人面对的是干涸缺水、寸草不生的流动沙丘。为了让树木在沙漠扎根,李岩在内的基层林草人经过种植“先锋树种”、撒草籽等前期诸多工程,才最终将沙丘固定,种植下一棵棵樟子松,有了这百万亩樟子松造林的葱茏。
“不同的沙地类型有不同的治理措施,比如在流动沙地种树最首要做的一点就是固沙。”李岩解释道。
如何才能固沙?李岩指着樟子松旁一簇低矮细长的柳条向记者科普道,“我们最初将黄柳截断成大约有40~60公分高的插条,埋到沙窝子里,再拿铁锹挖,埋到沙下20~40公分,挖到能看到湿润的沙子了,就把黄柳枝条在沙面上留出20~30公分,用3×3 的黄柳网格沙障进行固沙。”
“这个黄柳太好了!虽然它现在虚弱了,还有个别的干枯了。但它前期确确实实起到了‘打前锋’的作用。”李岩说,“之后还需要撒点草籽,待草长出,后续的植被覆盖就有了。这时‘主力军’——樟子松再上场。”
种树也不能只有樟子松这一单一树种。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多伦分场场长左鸿飞表示,从生态治理角度来看,植树要按照大约7:3的比例,约60%—70%是樟子松,其余30%—40%则种植榆树、杨树、山杏等阔叶树混交。
从2001年春季开始,多伦县正式启动生态治理,经过治沙止漠、实施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建设规模化林场三阶段,多伦县如今林地面积已由54万亩增加到了22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增加到了37.9%。多伦县流动沙地还剩1.72万亩,半固定沙地0.23万亩,即“明沙”加起来不超过2万亩。
为保持这抹绿色,他们用了20多年的时间,想要保留住这片绿色还需要继续付出。“稍微一松懈,极有可能会出现局部地区的退化、沙化。”李岩不断重复着这一句话:“任务还是很艰巨,任务还是很艰巨。”
多伦县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南都记者 王玮 摄
“不毛之地”变“塞上绿洲”,“点沙成绿”带来第一桶金
在国营新华林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大代表、林草局分局副局长王瑛用一句话描述了这场“点沙成绿”的变迁:“荒滩变树林,‘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
巴彦淖尔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位于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地区,1960年建场,总面积5.2万亩。林场的沙地原为黄河故道堆积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年均降水量138.8毫米,年均蒸发量2236.7毫米,属干旱少雨的生态脆弱区。
通过三代林场人的努力,采用荒漠原生树种造林、冷藏苗避风造林、高压水打孔造林等方式,营造了防风、固沙、锁边林带林网,阻固结合,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完善的防护林体系。
截至目前,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沙地面积由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附近湖泊面积由500亩扩大到700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5.6%增加到现在的65%,防护控制面积达到58.5万亩。
“造林之后,林场周边的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王瑛表示,不仅耕地沙化现象得以控制,林场周边形成了小气候,不仅调节了温度、湿度,净化了空气,还丰富了物种多样性,附近两个湖泊的水位也稳中有升。
同样在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东兴村三北防护林建设后在农田保护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前有句老话叫‘只见春天播下种,不见秋天收庄稼’。”王瑛解释说,“如果春天风刮得特别大,很有可能就把刚长出来的小苗掩埋了,吹干了,秋天收庄稼时就没有收成。但自三北防护林建设后,有效的抵御了自然灾害,保障了农田的稳产增收。”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东兴村三北防护林。南都记者 王玮 摄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召开的“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也介绍称,内蒙古自治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已完成造林337万亩、种草1362万亩、防沙治沙650万亩,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90%、105%、103%。
值得注意的是,造林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给了村民带来了一本新的“致富经”。王瑛介绍,植树造林育苗产业也给民众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增加了村民收入。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发展林下经济,鼓励民众参与其中,村民通过种植赤芍等中药材,养殖鸡、鹅等家禽,收获了生态红利。此外,村民还可通过对樟子松林地进行红松嫁接,来卖松子,获得收益。
多伦县滦源镇人大主席刘海光说,在发展林下经济后,多伦县曲家湾渔村的村民们收获了第一桶金,更从原来的畏难变为真心的接纳,认识到了生态治理带给民众真真切切的好处。
探索防沙治沙新模式:“光伏治沙”“渠林路田”栽植
为将黄沙变绿地,还有一群人,他们正探索着治沙的新模式。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东兴村三北防护林,这里过去采用的是“有路就有树、有渠就有树、条条毛渠都种树”的传统种植方式,如今农田防护林改变了原有模式,推行“渠林路田”栽植模式,把树种到渠和路中间,不胁地,解决了林地矛盾以及树木和农作物争水争肥的问题,消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也探索了一条“借光治沙”新模式:在光伏板之间预留空地栽植具有产业优势的抗旱节水沙生灌木、中药材等,采用林光互补的模式进行生态治理,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为发展林草沙产业提供更大空间。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南都记者 王玮 摄
“光伏板具有遮荫及防风作用,裸露在阳光下的植物和光伏板下的植物高度明显不一,板下的植物生长更茂盛。”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汪军表示,成林的植物也有利于抑制扬尘,提升光伏板的发电效率。
据介绍,该项目先后引进12家重点企业,如今已建成光伏装机容量77万千瓦、面积近2.3万亩,完成光伏板间种植梭梭、四翅滨藜、柠条等生态治理0.54万亩。目前在建光伏装机容量99万千瓦,占地面积近3万亩,同步进行生态治理。
“光伏项目的投资建设周期较短且规模大,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沙产业,可以把防沙治沙生态治理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在短期内也有利于提升当地荒漠化治理的水平。”汪军说。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王玮 发自内蒙古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