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里的“挑山工”:坚守教育的仁心师者,也是国防教育讲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3-09-16 08:55

编者按: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在第23个“全民国防教育日”来临之际,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办公室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广播电视台、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等媒体推出“南粤军旅之约”专题报道,集中展现武警驻粤部队教学一线中,深耕射击、排爆、防化等专业领域的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小切口”讲好强军兴军故事,在全社会持续推动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

9月16日是今年全民国防教育日。日前,南都、N视频记者走进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对话多位深耕射击、排爆、防化等领域的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

该基地兵种训练系防化教研室专业技术大校教授李华成、分队指挥系参谋业务教研室专业技术大校教授罗鹏,既是军校里教学科研成绩卓著的“老教师”,也是热心宣讲的广州市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

去年教师节前夕,李华成获得“全军优秀教师”称号。明年7月,从教近40年的罗鹏即将退休。为教育事业奉献,举家辗转多地,两人却觉得欣慰满足,“因为这个职业、这身军装意味着付出都是值得的。”

投身教员

9月8日,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雨越下越大。草地上,防化专业学员猛地俯下身,坑里的雨水飞溅,拍打在身上,他们正在进行实喷作业训练。教员李华成站立在雨中,有学员动作不标准,他立刻上前示范。这天,他照例提前20分钟到达上课地点。有时是为了调整课件、整理教具,有时甚至会检查教学仪器里的电池是否良好。

图片

防化专业学员训练。

上午,教学楼内,教员罗鹏正在讲授机关公文中电报的写作。他习惯每次课前,每个课件都刻盘三四张带去教室。公文的12个文种被他编成了顺口溜,学员们听得认真,积极互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罗鹏、李华成先后加入军校教师队伍,是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的“老教师”。在三次军队院校改革的浪潮中,罗鹏从甘肃、湖北转隶到广东。他还记得,刚到甘肃武警总队教导大队,“像样的教室也没有,一块黑板架在长条桌上,大家围坐下听我试讲。”

尽管条件艰苦,罗鹏却立下誓言,“选择了这方讲台,就该坚持”。那时,他住在农村的土坯房里,冬天寒冷,交通不便。一次,他赶往兰州办事,回来时却错过了班车。第二天还有课,“对教员来讲,误课那是教学事故。”他想到自己的科目,全校仅有一名老师,便从兰州一路往回走,次日凌晨近两点到达学校。走了22.8公里,5小时4分钟。

武警部队刚组建防化专业不久,李华成就主动报名担任教员,“想把自己的知识传播给大家。”这些年,每天6节课,年均授课量500余课时,他是大家公认的“教研室里的挑山工”。家人也支持他的工作,陪伴他从甘肃辗转至内蒙古、福建、广东。

师者仁心

李华成的手机里,至今收藏着一条3年前收到的教师节祝福短信——“离开训练基地两年了,我选择了去边疆做一名特战队员,在训练最艰苦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您带着我们在烈日下一遍遍拉练的场景。演训场阴凉的地方不大,您总会让给我们,自己不去坐。上课的时候,您总会细心调整我们的朝向,让学员背对太阳更好看清演示,而您总是面向刺眼的阳光。您对细节的挑剔永无止境:鞋带怎么系、洗消场距离边缘多少厘米、怎么进场出场,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图片

李华成。

这名曾经的学员沈同强,如今也是李华成的同事,与他在同一教研室并肩作战。沈同强记得,“教员非常注重给年轻人压担子。”2014年,他刚结婚不久,李华成“逼”他去藏区锻炼,起初他不能理解,犹豫不决。李华成却告诉他,“试卷的选择题很简单,人生的选择题很难。但不管怎么选,我都希望你不要走看起来容易的路。”

现在回想起来,沈同强才意识到,“在藏区的那一年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培养了服从意识、大局意识,心性也磨炼了不少……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我很感激我的成长道路上有他引路。”

在学员眼中,罗鹏也是一位怀有仁心,尽职尽责的师者。今年3月,他被查出声带白斑,但想到文职人员培训课程即将开始,不愿因病情贻误教学,坚持完成授课任务后,才去医院做了白斑切除手术。

上过他课的“90后”教员小刘回忆,“大家能在课堂感受到教授的治学严谨,也能体会到他对育人使命的全情投入,这种精神也将一直激励我们坚守初心。”

国防教育

教学工作之外,李华成和罗鹏还是广州市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李华成加入讲师团已是第五年,他负责在广州高校、地方单位讲解化学事故救援,以及反化学恐怖措施。“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掌握国防知识,特别是工矿企业可能用得比较多,遇到这种紧急情况时,有初步的防护知识,我们也愿意发挥作用,近年的效果也比较好。”

图片

罗鹏。

罗鹏也把在讲师团的见闻和思考带回课堂,“作为经验和素材,不断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去年教师节前夕,李华成获得“全军优秀教师”称号。在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举行的颁奖仪式上,他深情地说,“我只为部队创造了有限的育人成绩,但教员的经历却给了我无限的精神财富。从站在讲台的第一天起,有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已经注入我的骨髓,我要永远地将它保留。”

从教近40年的罗鹏,明年7月即将退休。离开一生挚爱的讲台,年近60的他满是不舍。“我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教书育人。过去的岁月里,备课几乎贯穿了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始终,虽然辛苦但无怨无悔,因为这个职业、这身军装意味着付出都是值得的。”

对未来,罗鹏满怀欣慰与憧憬,“只要部队院校有需要,我愿意持续发挥余热,为战育人永远在路上。”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实习生 詹舒婷 南都记者 张林菲

编辑:张亚莉,陈燕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