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青春“篮”不住│90后“渔民”忆先辈:勇往直前是本色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3-09-18 13:59
图片

在渔船上长大的周杰敏是典型的“90后”。这个月,他将代表南山区蛇口渔一股份球队参加2023年“农商银行杯”社区篮球赛,目标是拿到冠军。

时光回溯到40多年前。彼时,从蛇口起航,深圳经济特区乘风破浪,书写传奇,深圳开创了从小渔村蜕变为国际大都市的时代奇迹。“蛇口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特区精神”的发端。

作为土生土长的“圳三代”,周杰敏从小长大的蛇口渔一村或正是深圳小渔村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他们皮肤黝黑,身材结实,不仅拥有渔民的外貌特征,还有冒险、勤奋、开拓创新的精神内核。现在,这位无畏青年传承发扬了渔民精神,敢于挑战自我、不轻言放弃,又重情义,书写了新一代深圳人的青春奋斗故事。

图片

精神高地

“尽力打到自己打不动为止”

渔一村的篮球文化氛围浓郁。上世纪90年代,社区就在几栋统建楼中间的空地上建了篮球场。周杰敏家住在6楼,站在阳台往下望,就能看见村民在球场里打球。

周杰敏的父亲也特别喜欢篮球,从小他就跟着父亲看NBA球赛直播,在长期熏陶中形成了兴趣。上初三时,周杰敏蹿高30厘米,长到了1.8米,拥有优越的身体条件后,他开始打篮球。

他的父辈那代有一批球迷,闲时就聚集打球,后来才正式成立“渔一村篮球队”。周杰敏15岁进队时,球队成立不过四五年光景,他自己也不会想到,这一打就是18年。

但是,大学四年是周杰敏的“篮球空白期”。彼时,他正在加拿大深造,那里冰天雪地,只有一两个月能在室外打球,自己非但没有精进,反而退步了。因为饮食不习惯,身体几乎垮了,2012年回国时体重只有100斤。

“我从篮球身上学到了胜负欲强,永不放弃。我们经常听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可是大家打球都是为了胜。追求胜利,就要有不放弃的精神,在其他事上也一样。”周杰敏回国后,马上回到球队里,边调整身体边恢复训练。2017年后,他的体重终于恢复稳定。

不过,由于体力跟不上,周杰敏只能一再限制比赛上场时间。他不再像年轻时候期待能在篮球方面有所建树,而只保持一种对篮球的热爱。这种热爱也受父辈影响,“我的父辈对篮球是很有情怀的,对篮球很执着。2012年我回到村里打球,发现球队还是那帮人。教练和我爸爸同龄,从黑发教到白发。”

现年33岁的周杰敏,已被生活磨去了棱角,打球成为唯一能寄托他精神的地方。他没有想过自己会在几岁退役,“肯定要尽力打到自己打不动为止。”

打鱼世家

在晃晃悠悠的船上度过童年

周杰敏这种求胜、执着和不放弃,或许源于他继承了勇于冒险、开拓创新的渔民精神。南山渔一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彼时南海、番禺、中山等地的渔民经常靠岸避风,后来渐渐上岸定居。世居村民里,周姓为第二大姓。

渔一大部分村民打鱼为生,他们皮肤黝黑、身体强壮,多年风吹日晒也让他们看起来更沧桑。这里的渔业水平远近闻名,船队是全国渔业生产红旗单位。村民们靠着捕捞赚钱,一个船队养一村人、一艘船养一家人是常态。

周杰敏父母也是这些渔民中的一员。周杰敏幼时,父母要起早贪黑打鱼,只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于是一家人在船上住了两年。虽然已没有太多记忆,但周杰敏翻看小时候在船上生活的照片,总感觉能回到那个摇摇晃晃的童年。“上岸”生活后,周杰敏也记得,父母总是夜里一两点就要出发下海工作,作息时间总是与他颠倒。

父亲在家中是长子,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或是从小就习惯照顾人,他对村民们也很大方,能帮则帮。周杰敏虽然和父亲在语言上交流不多,但一直默默观察父亲的行为,他在父亲身上学习到了老渔民乐于助人、重感情的精神,也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践行,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

1979年,改革开放在南山蛇口工业区打响第一炮。那时渔业资源依然丰富,当年渔一大队总收入近120万元,渔民人均分配收入570元。随着改革开放发展深入,渔一村与深圳同呼吸。村落推进旧改,统建楼变为小区住宅楼,渔人码头改建为商业综合体……变化之快,让周杰敏感叹“小渔村的记忆已变得模糊”。

渔一村旧改后,入驻了很多新成员。周杰敏回家时发现,老一辈还是喜欢聚在空旷大平台打麻将,篮球场也被重新装修,而社区的人情味、篮球文化、渔民精神乃至奋斗基因都没有改变。

扬帆出海

小渔船变成远洋船队,见证深圳蝶变之路

渔一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渔民冒险精神和魄力在关键时刻扭转了小渔村的命运——小渔船变成了远洋船队,驶向更广阔的世界。

公开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发展、人口膨胀,近海渔业资源因填海、建房、海洋污染等原因极度萎缩,渔船维修、劳动力、出海打鱼的燃油等成本急剧攀升,再加上休渔、减船等政策的影响,渔业发展遇到了瓶颈。

渔一村村民生计难以维持,急需转型。2016年,依托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渔一村在政府的支持下制定新的远洋渔业发展规划。深圳蛇口渔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渔一股份”)派团队远赴非洲谈判,并筹巨资建造现代化远洋渔船。2017年,渔一股份打造了6艘新型作业船,实现了从传统捕捞到现代捕捞的跨越。

2022年,渔一股份已有12艘这样的新型作业船,船身印着“中国渔一”字样,奔赴非洲莫桑比克海域,在“一带一路”沿线留下了深圳精神的印记。通过制造渔船、国外捕鱼、国内销售,传统渔业实现了华丽转型。

从前用木制作的小渔船,整整齐齐地停靠在码头,已成为周杰敏脑海中的家乡记忆,也已成历史。谈起从小渔船到远洋船队的变化,周杰敏语气中带着自豪。这个年轻人也继承了优秀的渔民挑战精神,尝试过外贸公司、房地产公司、创业,如今是一名自由职业者,他所经营的养殖产业已在今年完成增收。

热爱脚下这片土地,是每个人的权利。周杰敏坚信,发端于蛇口、“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将继续引领着一代代年轻人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未来,他不会停止自己发展的步伐,一如这座“奇迹之城”。

 

文字统筹: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

采写:南都湾财社见习记者  彭乐怡

视频:陈嘉欣 郑铭鹏 王泽森 黄嘉祺

编辑:齐佳丹

设计:刘文沛

编辑:卢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圳”青春,“篮”不住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