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我国美妆产业重地,而白云区则是广州美妆产业主要聚集地,是国内化妆品产商最集中、商贸批发最集聚的区域之一。官方数据显示,全区化妆品持证生产企业近1300家,化妆品商业企业4000余家,化妆品批发零售档口6000余家,每年有超100亿件美妆个护产品从白云区生产、分装、打包,行销海内外。
随着白云区化妆品产业品牌化、国际化转型需求日益迫切,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白云区委、区政府2017年开始统筹打造“美丽经济”全域品牌——“白云美湾”,根据其发展目标,2025年,“白云美湾”将推动白云美丽健康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
从企业品牌到区域品牌,从企业分散经营到产业集聚发展,“白云美湾”如何“串珠成线”,助推白云区化妆品产业转型破题?近日,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白云)与白云投资集团联合启动“产业深集聚·白云新动能”系列深调研活动,走进白云化妆品产业,采访相关专家,探寻“白云美湾”带来的白云美妆产业转型之路。
美湾大厦封顶。采访对象供图
从“生产代工”到“自主品牌”
白云美妆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白云区化妆品已初步形成集生产、销售、研发检测、原料包材配套等全产业链产业,是广州市唯一具备化妆品全产业链的区域。
1989年,著名化妆品企业霸王化妆品有限公司成立,引领了化妆品行业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兴起,上世纪90年代起,白云区依托毗邻港澳、临近白云机场和广州火车站的区位交通优势,集聚了以兴发广场为代表的美妆批发市场,化妆品产业园区由此形成,采用“前店后厂”代工贸易模式起家。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后,广州化妆品产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目前,化妆品行业已经成为白云区的支柱型产业。据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截至2023年7月,广东省化妆品工业总产值约2100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60%。作为全国化妆品重要生产地区,广东产业规模各项数据均占全国一半以上。白云区也是全国化妆品产业主要聚集地之一,全区化妆品生产企业1300余家,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广东的二分之一。目前,白云区化妆品企业注册商标逾13万个,其中化妆品驰名商标占全区驰名商标近30%。
白云区目前累计出让针对化妆品项目出让国有土地20宗,总用地面积836亩,总投资额68亿元。娇兰佳人、芭薇、阿道夫等19家龙头企业已获得单独供地并开工建设、投产。
作为广州市唯一具备化妆品全产业链的区域,白云区已形成独特的产业集聚优势。7月12日,广东省工信厅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的通告》,确定了35家2023年度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白云区化妆品产业集群上榜。
“化妆品是重资产投入行业,从前期注册备案等基础投入到后期设厂,都是一笔不少的费用,上下游产业链联系紧密。白云区产业链完整,区位优势突出,企业从机场开车带各路客户来参观工厂也非常方便。”广州白云江高镇化妆品产业链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广州市白云区龙归街道商会化妆品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美利妆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卫群在白云区扎根近20年。他认为,白云区具备化妆品产供销“一条龙”,产业升级的基础是维持良好的完整生态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产业链中小型生产企业居多,缺乏高端自主品牌,研发能力有待提高,核心原料进口依赖较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长期制约着行业升级换挡。
2023年4月,白云区召开的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白云区今年力争实现全区化妆品产业规上工业产值、限上批发零售销售额均增长30%,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通过促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推动化妆品“四上”企业超600家,年产值(销售额)超亿元的骨干企业达80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限上批发零售企业各100家以上。
产业升级从“大体量”转为“高质量”
联合高校提升研发能力
2020年12月2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推动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对全省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重大部署,标志着广东化妆品产业发展由“大体量”向“高质量”转型。
三十余年来,中国化妆品发展也正在经历从无序走向规范,从被国际大牌占市场大额到国货崛起的转变。如何解决品牌、竞争、创新之痛,是白云化妆品产业链从业者长期面临的挑战,堵局待解。
“我们的优势是反应快,上中下游供应链齐全,但同质化竞争的情况比较突出,市场瓶颈逐渐显现。”尹卫群介绍,龙归街道作为白云区化妆品产业链最集中的街道之一,有264家生产型的企业,加上销售型企业和印刷、包装、物流、材料等配套企业,集聚了接近上千家产业链相关企业。
白云化妆品产业要培育更多自主品牌,化妆品关键原料、配方和先进工艺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尹卫群说,白云区化妆品原料进口依赖程度高,存在“卡脖子”的风险。他表示,不少公司已经开始布局产业链上游,提高化妆品原料自给率,在国内建设不同植物品种的种植基地。“产业升级要打造核心竞争力,从新材料的报备到专利申请、运用再推向市场,官方可以做一些适当引导,打造产业交流合作平台,让上中下游的企业通过展会、选品会等方式,让技术和市场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白云区积极规划引入化妆品产业高水平人才,联合相关高校共克技术难关。2021年6月,白云区已经印发的《广州市白云区推动“白云美湾”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二个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 年)》(下称《方案》)提出,要促进化妆品科技创新平台,以龙头企业主导,联合相关高校院所,高水平建设白云美湾化妆品国际研究院。
白云美湾化妆品国际研究院将支持龙头企业主导,联合相关高校院所,高水平建设,两年内引进15-20个高校、研发机构,打造研究院集群,联合攻关化妆品原材料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为中小化妆品企业提供科创综合服务,促进本地化妆品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
根据“白云美湾”产业规划,将打造重点建设项目化妆品产业互联网平台“众妆联”,用于解决化妆品产业供应前端原材料、物资配套、能源耗材存在的安全、品质、标准与成本管控痛点。
与此同时,相关基层部门也建设了资源协调机制。江高镇化妆品企业约有140家,以生产护肤类的代工厂为主。其中,年产值在2000万元的规上企业有49家。江高镇副镇长、化妆品产业链链长陈钜豪介绍,从2021年底开始,江高镇化妆品产业链以“2+1”的模式,即党总支、产业办公室和专委会,专门整合资源,服务化妆品产业链企业。坚持“统筹谋发展,有事找链长”服务理念,每月举办沙龙或论坛,不定时开专业座谈会,并且对接区科工商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美湾办、区研究院集群等部门,再根据企业需求,把政策扶持落实到位。目前正在开发企业可以进行原料、包材、销售等信息共享的平台。”陈钜豪说。
电商兴起同质化竞争加剧
倒逼企业走差异化策略
中国化妆品消费市场前景广阔。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内全年化妆品零售总额为3936亿元。根据艾媒数据,2022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达4,858.1亿元,同比增长6.7%。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编制的报告预计,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市场规模(按零售额计)于2026年将达到14822亿元。
随着白云化妆品产业发展成熟,越来越多市场主体涌入赛道。电商普及,直播带货兴起,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商品销售环节涉及生产方、品牌方和市场方。现在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传统的从生产方到品牌方再到区域代理商,分三级的销售渠道被打乱了。直播机构逐渐变为主导者,垄断了大量消费人群,让生产方、研发方非常被动。”尹卫群表示,化妆品生产企业不得不打起“价格战”,不计成本地用更低廉的价格吸引客户,对营商环境和产品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调研过程中,多位受访者提到,白云化妆品产业企业虽数量众多,但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龙头企业数量有限,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
产品寻找核心竞争力,往创新化、高端化是市场趋势,也是企业持续生存的破题之要。据国际咨询公司欧睿(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预测,到2025年,高端化妆品在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占有率预计达到53%。
“完善法律法规,倒逼着化妆品企业去提高管理水平,推动智能化发展,各方面成本增加,就很难再去走低端化的市场。这也将推动一些中小企业抱团取暖,合作求发展,走出差异化竞争路线。”陈钜豪说。
近年来,白云区积极推动兴发广场专业市场改造升级,建设美丽健康产业园等多个专业生产园区。官方已与多所院校(研发机构)达成合作意向,陆续建设了白云美湾研究院集群、众妆联集采集购平台、美妆工业互联网三大“强基工程”,出台“美湾九条”化妆品专项扶持政策,从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集采原料、支持企业培育品牌、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支持企业培育人才、支持产业配套服务机构落户发展、保障企业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等九个方面赋能产业发展。
调研中,多名企业家建议,由官方部门出面对接更多海外市场资源,并且提供国别政策宣讲、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和服务,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从产业分布情况来看,白云区呈现“北产南贸”的化妆品产业格局。生产企业九成以上位于北部“四镇四街”,即太和镇、江高镇、人和镇、钟落潭镇,均禾街、嘉禾街、龙归街、白云湖街。南部以商贸类企业为主,聚集在三元里专业市场商圈,化妆品总部则主要集中在白云新城及周边地带。
目前,白云区正积极布点,优化“北产南贸”空间。根据规划,北部建设化妆品研发生产集聚区,发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资源以及保税仓储优势,打造化妆品国际贸易平台;民科园引入重点招商项目30宗以上,镇街通过重点园区建设、留用地项目开发、专业市场升级改造等方式,进一步引入培育优质企业。而南部发展化妆品商贸总部集群,充分挖掘化妆品销售企业潜力,以白云新城、广州设计之都为载体,改造三元里等现有化妆品批发市场,吸引国内外知名化妆品企业总部落户,打造化妆品总部经济和国际化妆品展销中心。
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白云)出品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裘萍
统筹:李陵玻 冯芸清
执行统筹: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 黄姝伦 吴璇 实习生 郑铭茵
设计:刘寅杉
受访对象供图
编辑: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