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广州”名家讲座:穿越秀古街巷,寻老城区底蕴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3-09-19 22:16

广州建城已有两千多年,老城区一直在今越秀区范围内。从秦代任嚣率军平定岭南、赵佗建南越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越秀古街巷中,可以品味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两千多年来,老城区的风物、人物、民俗等故事丰厚多彩,可歌可泣,熏陶人们爱国爱乡的情怀,亦激励着人们前进。

9月1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诗社副社长龚伯洪上线“文史广州”系列讲座直播,带领观众回溯千年历史,探索越秀老城区的深厚文化底蕴。

图片

古街巷的历史,从任嚣开始

在解放北路广东迎宾馆中白云楼北面的小山岗上,有一座立碑近90年的任嚣墓,越秀古街巷的故事,便要先从任嚣开始讲起。

龚伯洪讲述道,秦代任嚣率军南下平定岭南,最早在广州建城,史称任嚣城。当时,任嚣在此任南海郡尉,管理桂林、象、南海三郡,掀起了岭南发展之潮。据文献记载,这里在宋代前建有任嚣庙,庙下有任嚣墓,是人们缅怀先贤的地方。为表对任嚣的纪念之情,民国广东省教育厅厅长黄麟书于1936年6月立起任嚣墓,还撰并书《故秦南海尉任君墓碑》刻于墓前,一直保留至今。如今,虽原碑的字迹已然模糊,但文字仍留于文献中。此碑文洋洋千言,夹叙夹议,弥足珍贵。

任嚣墓虽因没发掘证实而未入文物之列,却得到较好的保护,成为唯一纪念任嚣之地。

当下,距黄麟书于此立墓留碑,已过去近90年,人们始终牢记着任嚣开发岭南之功绩。在任嚣碑前,还建有一座将军亭,亭边有棵大而老的榕树,草木青葱,一如任嚣其人,永远青史留名。

始于南越的文化交流

任嚣去世后,赵佗建南越国。传说在如今科学馆北面,应元路南侧的越王井,便是为赵佗所开。汉代后的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虞翻被贬下岭南,住所正处于南越末主赵建德未当政时的住宅。虞翻在此广种诃子树,人称诃林,还在此开讲《易经》,留下了南北文化交流的佳话,大受欢迎。

后来,这里成为寺院,寺名屡变,成为了中外佛法交流的基地。到了唐代,这里成为了佛家禅宗六祖惠能公开身份弘法、创南派禅宗的地方,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将时间回溯到晋代,三元宫的前身——越秀山麓的越岗院是道教的早期建筑,也是最早褒扬女性的地方。建院的南海太守鲍靓是位道家名人,他的女儿鲍姑在此开井,因用井边生长的红脚艾治好了百姓的瘟疫而留名青史,其夫婿葛洪也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此外,在越秀古街巷中,还有一处著名景点——六榕寺。六榕寺古称宝庄严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于此处写下了《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此碑文刻于寺中,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铁证。北宋名士苏东坡也曾到此写下“六榕”二字,又留下南北文化交流的佳话。纵观近当代六榕寺的变迁,也能发现不少有趣的故事。广州市文史研究馆便首设于此,首任馆长陈大年在民国时是名律师,曾在寺中牌坊留下对联,与六榕寺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街巷命名的背后

秉正街记汉代父子贤臣,崔府街怀崔与之,李家巷忆李昴英,湛家巷念湛若水,圣贤里思黄佐,清水濠忆张维屏、越秀书院记陈澧......越秀古街巷的得名不仅反映了历代社会对文化教育的关注,与历代名人也大有关系,令人不忘著名文士的成就。

山川的变化,环境的改变等风物故事,亦能在古街巷名中得以窥探。挞子大街的鱼塘与古代沉夜湖,兰湖里与古芝兰湖,海珠之名与海珠石,它们的得名均可令世人得到启悟。此外,四方炮台、一德路的背后,也记录了广州人民反抗英国侵略军的英雄篇章,殊为可敬。

古街巷之名与民俗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龚伯洪介绍道,惠福路的得名源于广州特有的金花诞传说,天后街的背后记录的是救灾的天后故事,这些街巷的命名特点为研究民俗者提供了不少线索。据可考证的诗词文献,聚贤北街与元末明初南园五子的关系,以及南园诗社的延续,与越秀区早有渊源。寄园巷内留下的张维屏等名诗人诗句,证明了清代园林酒家的风范;象牙街内留下的古象牙发达工艺,可追寻手工艺的发展轨迹;迎祥里窥粤讴的发展、走马岗粤剧八和公墓的存在、大新公司全女班的风采等,又可探究粤剧的历史……

从一系列古街巷故事,能慢慢品味越秀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广州的历史就如同古街巷一样丰富多彩,每个角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激发着人们对于广州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向前的动力。越秀古街巷,是广州文化的重要见证,亦是宝贵遗产,它将继续让人们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感受广州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想了解更多关于本讲座的内容,点击下面的链接可完整观看。

https://m.mp.oeeee.com/live/6857_85b43e7c8961cc16.html?layer=2

为讲好广州故事,助力城市文化建设,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联合广州图书馆举办“文史广州”名家讲座系列活动,厚植城市人文情怀,让广大市民“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李竹 实习生 郑铭茵 通讯员 颜戴丽 郑爽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编辑:李竹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文史广州”系列名家讲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